動物展現炫目色彩的七項技法,皆是開發新科技的靈感來源。
重點提要
■鳥類、蝴蝶、烏賊和其他生物經常呈現鮮豔或變化多端的色彩。這些色彩不是來自色素,而是來自有系統的奈米結構。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著手研究這類結構。
■這些奈米結構的幾何排列可能整齊或不整齊,只會反射特定波長的光、形成特定的色彩。這些結構如果沾濕或尺寸發生變化,在某些狀況下還會改變色彩。
■科學家正在模擬這類生物結構、製作合成材料,未來將可開發出動一下就會改變色彩的汽車或服裝、可偵測飲水中雜質的感測器、行動電話用的高效能光學晶片,以及極難偽造的信用卡驗證標記。
孔雀尾部羽毛變化萬千的色彩,一向讓許多人好奇不已。17世紀英國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曾說這些色彩「令人難以想像」,原因之一是孔雀的羽毛打濕時,色彩會隨之消失。虎克使用當時剛剛發明的顯微鏡研究孔雀羽毛,發現羽毛表面有微小的細長突起,他認為可能就是這些突起造成鮮豔的黃色、綠色和藍色。
虎克的猜測是對的。鳥類羽毛、蝴蝶翅膀和烏賊身體上鮮豔的色彩,通常不是來自會吸收光的色素,而是大小僅數百奈米的許多微小結構,這類結構的尺寸和間隔會從整個日光頻譜中篩選出特定波長。這些色彩通常像彩虹一樣豔麗,從藍到綠、或是從橙到黃,神奇地不斷變化,視我們觀看的角度而定。因為這些色彩來自反射的光線,而不像色素是由吸收其他頻率的光所造成,所以往往更加鮮豔。中南美洲熱帶森林裡,藍閃蝶在穿透樹冠層的陽光下,看起來就像會發光一樣,遠在一公里外就看得見。
科學家正逐步了解生物身上這些精細的奈米結構如何操縱光線。同時,工程師也模仿這些生物結構,以設計新穎的人造光學材料。這些材料可用來製作更亮麗的顯示器、新型化學感測器,以及改良資訊的儲存、傳輸和處理技術。.....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