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新的發燒新車,國際車壇動向、新車試駕與知名賽事消息,【udn發燒車訊】每週五帶來最新的報導! 【階梯日文電子報】精選階梯日本語雜誌實用內容,讓喜愛日語的人士輕鬆瞭解日本文化,增進日語能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1/12  |  第23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夸克之內 別有洞天?
名家專欄 吃肉學問大
天上人間:藍色的彈珠
科學人新聞 生男生女,母乳大不同
本月活動 頂尖菁英 一流閱讀,訂閱就送好禮!
夸克之內 別有洞天?
撰文/林肯(Don Lincoln) 翻譯/甘錫安
如果在目前已知最小的物質組成粒子內,還有尚未發現的粒子世界,物理學會發生什麼改變?

重點提要

■1869年,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發現化學元素的性質有一定的重複模式,因此創立了元素週期表。物理學家後來認為,這種重複模式源自原子的結構。今天在粒子物理學中,或許也會出現相同的狀況。

■目前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也有重複模式,因此可能並非真正基本,而是包含更小的粒子。物理學家暫時將這種粒子稱為「前子」(preon)。

■ 但是,其他證據並不支持這種可能性。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強子對撞機(LHC)和一些其他的實驗,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宇宙是個既複雜又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在空氣中行動自如,但沒辦法穿牆而過。太陽將一種元素轉變成另一種元素,讓地球沐浴在溫暖和光亮之中。無線電波可以將人類的聲音從月球表面送往地球,γ射線卻可能對我們的DNA造成無法復原的損害。從表面上看來,這些現象之間似乎互不相干,但是物理學家發現了若干原理,再整合成極度簡潔的理論,能夠解釋包含這些在內的許多現象。這項理論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涵括了使牆壁形成固體的電磁力、使太陽放射出光和熱的核力,以及現代通訊賴以運作和可能威脅人類健康的各種光波。

標準模型是史上發展得最成功的一項理論。本質上,這個模型假設無法再加以分割的物質粒子有兩種,分別是夸克和輕子。不同種類的夸克構成了質子和中子,最常見的輕子則是電子。適當比例的夸克和輕子可構成各種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宇宙中的各種物質。這些構成物質的粒子由四種力結合在一起,分別是大眾相當熟悉的重力和電磁力,以及較不熟悉的強核力及弱核力。電磁力與強、弱核力是透過交換「玻色子」來傳遞,但由微觀角度來解釋重力的各種嘗試,至今尚未成功。

標準模型還有其他問題無法解答,例如:力為什麼有四種,而不是三種或五種?基本粒子為什麼分成兩類,而不能以單一類別涵括全部的粒子?

這些問題都相當引人好奇,然而長久以來,另一個謎團一直吸引著我和許多物理學家的注意。標準模型把夸克和輕子視為不可分割的粒子,但令人驚訝的是,有許多跡象顯示,它們可能是由更小的粒子所構成。如果夸克和輕子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而且更小的粒子確實存在,我們勢必得大幅修改我們的理論。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於1911年發現原子結構之前,核能對人類而言難以想像,同樣地,進一步深入探索次原子世界,一定也會揭露我們目前想像不到的現象。

科學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粒子以極高的能量相撞。從1970年代開始觀察夸克以來,我們一直缺乏能夠一窺夸克內部的工具。但現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強子對撞機(LHC)正在加速運轉,將可協助我們完成這項任務。LHC日前已經發現重要的證據,證明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尚未找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確實存在。

世代差異

夸克和輕子具有內部結構的初步線索,來自探討另一個未解難題時的研究,這個難題與已知的各種夸克及輕子數目有關。質子和中子由「上夸克」和「下夸克」這兩種夸克構成,上夸克具有質子的+2/3單位電荷,下夸克則具有質子的-1/3單位電荷。雖然只要有這兩種夸克和電子,就足以構成宇宙中所有物質,我們仍觀察到有其他夸克存在。奇夸克的電荷和下夸克相同,但質量較大,底夸克的質量則比奇夸克更大。同樣地,魅夸克的質量大於上夸克,而質量特大的頂夸克則是夸克家族的最後一個成員。粒子物理學家已經觀察到這些夸克,但較重的四種夸克會在幾分之一秒內衰變成較輕的兩種。more

 
吃肉學問大
撰文/賈布爾(Ferris Jabr) 翻譯/金翠庭
為什麼牛排可以吃,但熱狗仍然在危險名單上?

杜蘭特(John Durant)很喜歡吃肉,但冰箱沒有辦法放太多肉,因此他把肉品存放在合租公寓裡的白色大冰櫃中。29歲的杜蘭特從冰櫃中拿出幾塊用紙包裹的冷凍鹿肉,還從冰塊中挖出幾片草飼牛肉。他給我看了羊腎、豬背肉和火腿。杜蘭特是舊石器時代飲食的支持者,他嘗試用與演化前期祖先同樣的方式來進食:大部份都吃肉,通常是紅肉,如煮熟的牛肉、豬肉、羊肉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肉,而且幾乎每天都吃。

杜蘭特目前正在寫一本舊石器時代生活方式的書,其中至少有一件事是正確的,那就是:沒有肉,人類可能不會有今天。演化生物學家指出:狩獵比賽和吃熟肉明顯改變人體的結構,並且可能有助我們發展出更大的腦。現在肉類是所有富裕國家(日本除外)最大的蛋白質來源,到2030年,全球每年的肉類消費量可能會達到3.76億公噸。

然而比起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大多數工業國家人民的生活更為靜態。我們祖先需要努力取得各種食物,如果沒有成功獵殺到動物,就會遭受飢餓之苦,然而現代大部份人只要想吃,就能輕易獲得富含熱量的肉類。所以我們實際上吃了比健康所需還要多的肉嗎?

在20年前,大多數營養學家會回答:「是的。」特別是針對多脂肪的肉,如漢堡或肋排。畢竟人的身體可以把肉類的飽和脂肪轉換成血液中的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這也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最常見的原因。然而一些研究人員最近開始懷疑:長久以來一直認為紅肉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其實並沒有那麼緊密。more

天上人間:藍色的彈珠
撰文/趙丰
啟自人間,航向天邊;那一葉方舟,在茫茫太空中回眸而顧,由近而遠,為人類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地球。

那時節我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工作,有一回翻閱當時讀小學的女兒的家庭作業,不經意地看到她美術課的畫作「我的家園」(右圖),令我感慨萬千。除了「到底不愧是NASA科學家的女兒」的一點自我良好感覺以外,我想到的是自己當年在台灣上小學時,對於「我的家園」題目所畫出之畫作,大抵不外下方右圖那般。兩個孩子心目中對「家園」的認知有著強烈對比,凸顯了兩代間教育的進步和成功,也見證了背後值得驕傲的科學進展。

左上方標題旁的地球圖片是幀照片,拍攝時間是1972年12月7日,介於上述的兩代畫作之間。這是NASA宏偉的阿波羅登陸月球計畫的最後一次任務;在此之前已經成功登月五次,而此行完成後,人類的一輪登月行動即將畫下句點(見2007年11月號〈重返月球:這回玩真的嗎?〉)。此刻,阿波羅17號從地球出發已航行了五個小時,距離地球有4萬5000公里。太空艙裡三位太空人前後拍攝了好幾幀地球全景照片,並傳送回地球。根據事後判斷,圖中那幀照片的拍攝者應是施密特(Harrison H. Schmitt)。他身為地質學家,是第12位、也是最後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後來當選過一任(六年)美國聯邦參議員。

12天後,完成了登月任務回到地球的太空人們,發現世界各地的鄉親竟然正在瘋狂傳閱該照片。各界爭相報導、評論;民眾無不驚歎,部份繼之以反思;商人則照例趁機大發利市,熱賣畫報、印衫。照片本身則被冠以「藍色彈珠」(Blue Marble)的雅號。(地球有個綽號叫做「藍色行星」,而marble一字的原義是大理石,也用以代指童戲的彩石彈珠。)

為什麼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先前也曾有人造衛星及太空人拍攝過地球遠景照,但從未如此完美、如此彩豔、如此傳神,帶給初睹此情此景的人心如此強烈的震撼。人類頓然驚覺:我們的居所只是懸浮在蒼穹間的彈丸;人們得以從身外的角度看到,竟日汲汲營營的人類社會,全都只存在於那顆藍色彈珠的表面,籠罩在細薄如蟬翼的大氣層裡,也並沒有地球儀上那些刻意強調的人為國界。藍色彈珠是大家共同擁有、共同享用的家園,是唯一的、賴以生存、離不開的家園;它莊嚴美麗令人目眩神迷,卻又精緻脆弱幾乎吹彈得破。more

 
生男生女,母乳大不同
撰文/費森敦(Marissa Fessenden﹛@翻譯/林慧珍
嬰兒性別不同,該投資的能量也不同?

母乳可能是嬰兒最初的食物,但是成份不盡相同。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的母乳成份,會依據嬰兒的性別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好壞而調整。了解這些差異,能讓科學家洞悉人類的演化。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與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72名肯亞農村的母親,發現生兒子的婦女,母乳通常較為濃稠(脂肪率2.8%,生女兒的為0.6%)。然而,在窮人家的婦女中,則以生女兒者的乳脂較高(2.6%相對於2.3%)。這項發表在2012年9月《美國體質人類學期刊》的研究結果,呼應了先前的研究,包括灰海豹與紅鹿的乳成份隨幼獸性別而不同,以及恆河猴乳成份因寶寶性別及母親狀況而異。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也與在美國麻州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家庭富裕、營養良好、餵哺男嬰的母親,其母乳成份的能量密度較高。

這些研究結合起來,為一個40年前提出的演化生物學理論提供了支持證據。「崔弗斯–威勒德假說」(Trivers-Willard hypothesis)認為,在艱困時期,天擇有利於養育女兒,生活條件好時則有利於養育兒子。這種失衡現象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裡更為顯著,例如肯亞鄉下,一個男人可與多個妻子養育兒女。在這樣的社會中,男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為強壯、受歡迎、擁有許多妻小的男人,也可能一無所有。因此,家境富裕、有條件投資在兒子身上的父母,理當投資在兒子身上,因為這個賭注能讓他們有更多孫子。相反地,貧困的父母則不該大量投資在兒子身上,因為他們的後代一開始就處於社會經濟階層的底層,不大可能得到回報。對於這些家庭,養育女兒是比較安全的賭注,因為只要她們能活到成年,就可能產生後代。more

 
頂尖菁英 一流閱讀,訂閱就送好禮!
科學人一年+哈佛商業評論一年, 訂閱優惠價3,680元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