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好評】有來自戲劇、影視、娛樂、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優質評論,讓達人們的好評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2/23  |  第2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全球科研.全球化
名家專欄 邏輯密閉艙
科學人新聞 鑽石行星
超長壽儲存媒介
本月活動 科學人特輯套組 誠品獨家販售
全球科研.全球化
撰文/塞克斯頓(John Sexton)翻譯/鍾樹人
想要衡量一個國家的科學創意,可看看它與其他國家合作的程度。

當俄羅斯核物理學家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獲戈巴契夫釋放,得以在1988年到美國旅行時,他造訪的第一站是紐約科學院。紐約科學院理事會一直是科學界為沙卡洛夫爭取自由的主要力量,沙卡洛夫想要感謝他們的努力。

這故事讓我們知道,過去30年裡世界發生了多大改變──特別是在科學界。沙卡洛夫獲釋時,只有少數國家投入認真的科學研究,無關乎國家利益的科學工作就更少了。研究人員若需要與國外學者合作,得跨越很高的門檻。但今天,情況已經大不相同。

全球化是定義人類現代歷史的一項特徵,並不是什麼新概念。2004年,歷史學家柯茲伍斯(John Coatsworth)把全球化描述成「人類、貨品或想法在國家或地區之間加速移動所導致的結果」,而這個過程自現代智人從非洲第一次往外探險之後,就持續以不同的形式發生。不過,現在情況有些不同:世界正在縮小。遠處的行為對於本地經濟、政治、文化或知識的影響,已經無可避免。全球社會的運作就像一個由創意與創新所構成的網絡,網絡上的節點是由一些「思想之都」構成。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為例,知識份子是在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和羅馬之間移動,而今天最有創意與創新精神的公民,則是在矽谷、上海、倫敦和紐約之間來去自如。

從亞里斯多德到霍金,科學家總是想超越主權上的限制;的確,科學的本性就是抗拒疆界的約束。哥白尼的日心說導致伽利略的天文發現,而伽利略的發現又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打下基礎。不過,我們要記得,這些突破雖然緊密相關,卻是在長達幾個世紀之間發生的。在歷史上大部份的時間裡,科學知識的發展都是穩定而緩慢的,這是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科學家間的實際距離、教育機會受限、資源匱乏,以及政治干預等。但今天,創新的步伐已急遽加速。…more

 
邏輯密閉艙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翻譯/潘震澤
人類由模組組成的大腦,如何讓我們否認並扭曲證據?

可曾想過:為什麼聰明且受過教育的人在面對如山的矛盾證據時,還會相信演化是神話、全球暖化是騙局、疫苗接種會造成自閉症與氣喘、911事件是由美國布希政府主導等說法。你可以不用再傷腦筋了,對此問題的解釋,我稱為「邏輯密閉艙」,也就是腦中具有類似防水船艙的模組。

自1990年代初以來,腦功能具有協同運作或相互拮抗的分區概念,一直是演化心理學的核心想法。根據美國賓州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庫爾茲班在《為什麼其他人都是偽君子》書中的說法,人腦演化成模組式的解決問題器官,可同時執行多項任務。舊式的說法是把人腦比喻成有許多工具的瑞士刀,庫爾茲班的更新版本則說人腦像裝滿應用程式的iPhone。腦中並沒有統一的「自我」,可產生天衣無縫、協調一致且毫無衝突的信念;反之,人腦是由一堆獨立、互動的模組構成,但彼此經常意見不一。短期內讓我們渴望多糖與高脂食物的模組,與長期監控體型與健康的模組衝突;合作與競爭的模組相斥,利他與貪婪、誠實與說謊等模組亦然。

腦中具有功能分區的觀念,也可應用在新科學理論與較為老舊且天真的信念起衝突時。2012年發表於《認知》的論文〈科學知識壓抑而非取代了先前直覺〉中,美國西方學院的心理學家許圖曼與法卡賽爾發現:科學敘述如果和受試者先前的直覺想法相符,他們會更容易證實該說法為真;科學敘述如與他們先前的想法矛盾,其處理速度及正確性較差,顯示「在取得與直覺想法矛盾的科學理論後,直覺想法並不會消失,而會與科學理論並存數年」。

這種認知的不協調也出現在負責信仰的腦分區中。2010年發表在《心理科學》的論文〈有懷疑,就大叫!〉中,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員蓋爾與拉克發現:當受試者堅持的信仰遭到撼動時,他們「會比信心未受侵蝕者……更積極維護其信仰」。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積極傳教的狂熱信徒很可能「飽受懷疑的煎熬」,因此他們持續的傳教活動可能傳遞了「對信仰有所懷疑」的訊息。…more

 
鑽石行星
撰文/麥森(John Matson)翻譯/洪艾彊
在某些系外行星上,鑽石可能比石頭還多。

對於環繞著遙遠恆星的系外行星,相關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然而,研究人員已發現的數百顆系外行星,沒有兩顆是相似的。有的巨大到可以把木星壓扁,有的則是小得像是被恆星燒烤著的鵝卵石,有的則打腫臉充胖子、密度低得有如苔蘚聚集而成的泥炭。還有些系外行星猛一看覺得很熟悉,但是某些性質卻和地球相反,地球上的稀有物質在那裡到處都是,反之亦然。

舉例來說,碳是構成鑽石到石油等珍貴物質的關鍵元素,儘管如此重要,碳卻佔地球組成不到0.1%。

不過,在其他的行星上,碳卻可能和泥土一樣普通,搞不好,那裡的泥土根本就是碳。有一顆距離我們40光年遠的系外行星,最近經判定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碳是該行星最主要的成份,而且內部的強大壓力讓大量的碳組成了鑽石。

這個稱為巨蟹座55e(55 Cancri e)的行星,地殼由石墨組成,厚達數百公里。美國耶魯大學的天文物理博士後研究員馬度蘇罕(Nikku Madhusudhan)說:「如果你繼續往下挖,會發現地殼之下有很厚的鑽石層。」結晶的鑽石層厚度達行星半徑的1/3。

這些主要由碳組成的行星,形成過程和地球非常不同。如果以太陽的成份為指標,最初形成太陽系行星的塵埃和氣體中,氧氣約是碳的兩倍。而地球上的岩石也確實大多是富含氧的矽酸鹽礦物。然而,天文學家發現巨蟹座55e所環繞的恆星,卻是含碳略多於氧,這顯示出截然不同的行星形成環境。馬度蘇罕和同事計算這顆行星的性質時,發現它的密度比水高,但是比地球上的礦物低,符合對碳行星的預測。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12年11月10日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

美國航太總署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庫赫納(Marc Kuchner)說:「如果碳行星上有任何生命體,它們將和仰賴氧的地球生物截然不同。在燃料用途上,稀有的氧氣和人類亟需的碳氫燃料一樣珍貴。」即使是求婚的方式也會很特別,庫赫納若有所思地說:「在碳星球上,會讓人興奮的是一小杯亮晶晶的水,而不是鑽戒。」…more

超長壽儲存媒介
撰文/霍恩亞克 翻譯/周坤毅
儲存在石英玻璃內的資料,壽命可長達三億年。

大多數文化機構與研究單位仍然利用磁帶來保存資料。日本的日立公司(Hitachi)最近發表了一款新的儲存媒介,其壽命將大幅超越傳統的磁帶、CD、DVD、硬碟與MP3。

這家電子業巨人與京都大學的三浦清貴(Kiyotaka Miura)合作,把資料寫入「半永久」的石英玻璃薄片中,能保存數億年而幾乎不會受損。

這套原型系統由寬兩公分、厚兩公釐的石英方塊組成,利用飛秒雷射產生的極短脈衝在石英玻璃內打出四層凹點。這些凹點是標準二進位資料,即使在遙遠的未來也能利用基本的光學顯微鏡來讀取。由於凹點藏在玻璃內部,因此不受表面侵蝕影響。

這種媒介的資料儲存密度比CD稍微高一點。增加一層凹點便能提高資料儲存密度,但這種材料最大的優勢在於耐久性:它不僅防水,還能抵抗化學與風化侵蝕,即使置於1000℃的高溫下兩小時,資料依然完好無損。這些實驗結果讓日立公司相信,石英玻璃內的資料能保存千秋萬代。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智慧儲存研究中心主任米勒(Ethan Miller)說:「如果讀取與寫入裝置的製造價格合理,這種媒介有潛力大幅改變現有的檔案儲存系統。」這套系統適合用於保護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資訊,例如博物館的數位館藏或珍貴文獻。問題是,人類已知的歷史甚至沒有那麼久。米勒指出:「盤古大陸在數億年前分裂,當時遺留的石英岩現在變成海灘上的沙粒。這種石英儲存媒介也同樣能萬古長青。」…more

 
科學人特輯套組 誠品獨家販售
近期上市 敬請期待

精采特輯1本+雜誌2本,只要350元

免費加贈【顯微攝影精美書卡】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