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好健康】電子報提供您最正確的保肝之道、最即時的肝病治療新知,以及與您切身相關的健康訊息。 【udn考公職】分享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情報,以及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大公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11  |  第24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恐龍性事難解
醫學大未來:幹細胞當家
名家專欄 不信者恆不信:隱身部落格的陰謀論者
科學人新聞 養蛆清傷口
恐龍性事難解
撰文╱斯維特克(Brian Switek)翻譯╱涂可欣
想像在1億5000萬年前的侏儸紀,有一對含情脈脈的恐龍站在針葉林中的空地上,互相等著對方邁出第一步.....科學家開始研究以往難以探索的謎題:那些巨大的恐龍到底如何吸引異性,又是如何交配的?他們利用電腦模型來測試恐龍交配的可行體位。

重點提要

■因為含蓄且缺乏證據,科學家過去都避開恐龍如何交配的問題。

■研究恐龍現存的近親能幫助我們了解恐龍可能的生殖構造。

■科學家可利用電腦模型來測試恐龍交配的可行體位。

我拖著沉重步伐走在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座巨大高聳的恐龍骨骸,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我因旅途而昏亂的大腦產生了幻覺,但當我走近,它卻沒有消失:石柱般的前肢,壯碩的肩膀,支撐著彎曲的長長頸骨,而最頂端那小小四方的頭顱,正從機場無線網路的橫幅廣告看板探出來,張望著遠方的停機坪,好似在關心著班機起降的狀況。我停下腳步,抬頭仰望著這尊龐然巨物:這是費爾德博物館收藏的腕龍(Brachiosaurus)化石複製品,我在心裡默默幫這身長26公尺、迄今出土最大的恐龍填補起內臟、肌肉和皮膚。然後有個奇怪的想法浮現:這樣巨大的動物是怎麼交配的?

暈沉疲憊的我,想像在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有一對含情脈脈的腕龍站在針葉林中的空地上,互相等著對方邁出第一步。但不管我怎麼想像,卻無法參透接下的來畫面牽涉的力學,公腕龍會騎在母腕龍身上嗎?母腕龍能支撐這重量嗎?母腕龍又重又大的尾巴會礙事嗎?唉,我得去登機了,只好和這具骨骸道別,但一路上我的思緒依舊停留在恐龍交配之謎,至今對這問題仍充滿好奇。

恐龍必定得交配才能繁殖,牠們應該幾乎和所有現代爬行類一樣,雄性會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讓雌性產生的卵受精、發育成胚胎。雖然科學家已推論出豐富的恐龍生物學,但有關恐龍性交的基本知識卻很貧乏,原因之一是在傳統上,研究動物性行為是一種禁忌,另一個原因則是這個主題似乎超出科學所及,科學家很難信心滿滿地說得頭頭是道。不過這問題也不是全然無望,我們仍然可以從恐龍化石找出些線索,像是這些爬行動物何時性發育成熟?如何吸引配偶?從現存與恐龍演化血緣最近的生物:鳥類和鱷魚的研究,透露了恐龍外生殖器可能的構造。我們還可以利用電腦模擬來測試這些巨大動物交配理論的可能性。儘管仍有許多細節有待發現,但科學家正慢慢揭開恐龍愛情的帷幕。

more

醫學大未來:幹細胞當家
撰文╱哈爾蒙(Katherine Harmon)翻譯╱張薰文等
新興的再生醫學領域,可能會澈底改變心臟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但可以解決捐贈器官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受損肌肉和肌腱組織等完全復原。這裡列出幾種最有潛力的療法:【受損心肌的再生之道】【超強黏膠】【用糖培養的器官】【重建腦內森林】

重點提要

■新興的再生醫學領域,可能會澈底改變心臟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但可以解決捐贈器官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受損肌肉和肌腱組織等完全復原。

■研究人員發現,關鍵是給予身體由各種蛋白質、纖維或細胞複合成的啟動配方,或者額外補充大量原本存在於成年患者體內的半特化幹細胞,然後讓身體接手修復損傷。

■這些外來的協助工作能補足身體短缺的再生能力,讓身體再生特定類型的組織。這種自我療癒的療法已經幫助了一些心臟病患康復,也讓外科醫生能修復受傷的肌肉。

用糖培養的器官

參加TED(科技、娛樂、設計)演講的觀眾已經習慣先進科技所帶來的驚奇,即使如此,2011年美國威克富瑞斯特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艾塔拉(Anthony Atala)的演講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觀眾在第一時間,並沒有看到舞台上艾塔拉背後有一堆發出嗡嗡聲的瓶子和管子正在進行著神秘的實驗。當演講進行到2/3時,鏡頭拉近到這個設備的內部噴頭,畫面中它來回移動,以極為精確的立體藍圖為本,把實驗室中培養的活細胞一層一層放置到中央平台上。這個過程稱為3D列印,和墨水列印類似,但在這裡使用的不是墨水,而是含有活細胞的液體。最後,艾塔拉的機器把人類細胞層層疊成與活體大小相同的腎臟,就像用3D印表機製作出咖啡機的塑膠零件。

這種直接且快速的器官製造方式,將造福10萬5000名仍在等待器官捐贈的美國人。但艾塔拉兩年前所示範的這種列印腎臟還不能移植,它缺少了兩項重要的元素:運送血液的血管和收集尿液的腎小管。缺少了這些內部管道,腎臟這類大型器官內部深處的細胞就無法獲得重要的養份和氧氣,也不能移除代謝廢物,很快就會死亡。在列印這些具有空洞的結構時,他試著在每層細胞的對應位置上留空,但這樣所產生的管道會塌陷,且接合處會因為血壓而破損。

由美國賓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則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甜美的」解決方式。他們不同時列印腎臟和內部血管,而是先用可溶解的糖列印出血管和腎小管模型,再讓細胞附著其上,接著洗去這個糖製的模型,留下足以承受身體不同血壓的堅固管路。more

 
不信者恆不信:隱身部落格的陰謀論者
撰文/曾志朗
網路訊息淺碟化,確實讓嚴謹的科學論證越來越不再成為主流的意識了!

手機響了,我以為是鬧鈴叫,天亮了嗎?睡眼惺忪拿起來一看,半夜三點鐘。

「這怎麼可能?真是不可思議!在美國這麼一個高度科技化的國家,怎麼會有一位居高位的參議員寫出這種書?無視地球暖化的種種科學證據,宣稱大氣變遷是一場人為的最大騙局!為什麼證據確鑿的科學證據,可以被擺一邊,而大家近年來親身經歷的無常氣候,也可以不當一回事?」電話裡一連串急切的質問聲,原來是我那位前天才出國門到美國開學術研討會的老朋友,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無視時差氣急敗壞打過來的電話。

我聽進了大半的句子,卻不知他在說些什麼,趕快打斷他:「喂,喂!別那麼急躁嘛!什麼事?說清楚,慢慢講!」他的火氣稍稍冷卻了之後,就說他在機場買了本美國參議員寫的書,書名叫做The greatest hoax: How the global warming conspiracy threatens your future.(暫譯:《最大騙局:看全球暖化陰謀如何威脅你的未來》),這本書去年剛出版,內容反覆駁斥地球暖化的所有科學證據,認為那些數據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研究者在極端偏見下所製造出來的。恰恰好我這位朋友是研究大氣變遷的專家,在他的領域裡,是滿受尊重的學者,看到自己的研究被貶得一文不值,而且連帶被質疑數據蒐集的正當性,當然氣得破口大罵作者「滿嘴子胡說八道!」

我讓他發洩一下怒氣,就把話接下去,告訴他那位作者是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鼎鼎有名(或有人稱為惡名昭彰)的保守派參議員,他反對禁槍法令,不相信吸菸導致肺癌和許多疾病,更否定HIV和AIDS有關,他也反對演化論的教學,認為只要上帝存在,地球暖化是不可能的,對所有的科學數據都嗤之以鼻……。我停了一下,反問他:「誰叫你去買他的書?丟到垃圾桶不就得了!氣什麼氣?」朋友「哦」了一聲,把電話切掉。我隱約好像聽到「咚」的一聲,他真的把書丟去垃圾桶了!

輪到我開始心緒不寧了。這樣的書,出版已將近一年,仍在機場的書店裡銷售,表示來往旅客只要有興趣,還是有機會買來消磨旅途時間的。他們是誰?有哪些人格特質?他們真的反科學嗎?他們若不相信科學家的共同宣言,又如何自圓其說呢?

more

 
養蛆清傷口
撰文/阿諾德(Carrie Arnold)翻譯/宋鴻威
蛆可以吃掉傷口壞死的血肉,但為何能幫助傷口復原?

從遠古時代一直到抗生素出現之前,醫生會使用蛆來幫助清理創傷並防止感染。這些蛆只吃壞死的血肉,醫生不需要擔心牠們吃掉健康的組織。但是抗生素的來臨,使得這些醫用蛆成為遠古的歷史遺跡。

然而抗藥性的泛濫,讓醫學界對於蛆的醫學應用重新感到興趣。2004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醫用蛆為有效的「醫療器材」。現代的醫用蛆供應商以無菌方式把蒼蠅卵培養成蛆,並裝進如同茶包一般的包裝裡,讓醫生能直接施用在傷口上,這種包裝除了避免蛆爬出傷口也阻止牠們化蛹變成蒼蠅。正當越來越多的醫生使用這些昆蟲來處理傷口的時候,科學家也發現了讓蛆具有神奇功效的雙重機制。

2012年發表在《皮膚科檔案》的研究顯示,將蛆放在手術後切口,比施行清創手術更能有效清除壞死的組織。目前標準的清創手術是由醫生使用手術刀或是剪刀來清理傷口,論文的主要作者法國卡昂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東普馬丁–布朗謝爾(Anne Dompmartin-Blanchere)表示,以蛆清創傷口能夠去除所有壞死及受感染的組織,而這對於手術後傷口癒合是必要的。清創手術往往耗時而且極為疼痛,但是使用蛆卻不會。

另外一篇由荷蘭來登大學醫學中心的卡山達(Gwendolyn Cazander)和同事2012年發表在《創傷復原與再生期刊》的研究發現,蛆分泌的化學物質能夠調節補體反應。補體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中抵抗入侵體內病原的機制之一,對於消除感染十分重要,適度的補體反應是必需的,但是過度的補體反應則會延長發炎時間,使得傷口不能癒合而更容易受到感染。而蛆的分泌物能夠抑制健康成年人多種重要補體蛋白的製造,進一步降低血液中的補體反應。科學家發現,壓抑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能夠加速傷口復原。卡山達總結表示,他們觀察到的傷口約有50~80%可以經由蛆而治癒。

養蛆療傷也許聽起來有著中古世紀情調,但是現代醫學似乎顯示它確實有功效。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