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作品何必看履歷?且看公開作品帶來的求職優勢。
台灣這幾年22K的話題不斷出現,許多人畢業即使不失業,對起薪也不滿意。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卻常說找不到人才。這中間似乎有嚴重的資訊斷層。
擁有兩億多位使用者的LinkedIn近年成為伯樂選千里馬、良禽擇木而棲的首選網站。它顛覆傳統求才求職的過程,使用者張貼履歷後,求才者不再只能貼職缺、被動地等待求職者投履歷,而是主動搜尋、過濾、聯絡人才。不只如此,使用者還能建立和同事、前同事的連結,形成千絲萬縷的職場人際網。除了求才者能找到強者和強者的同事之外,求職者也能找出和求才者的共同朋友,請他介紹雙方認識。請同事或主管寫公開推薦信、背書彼此的技能,更是常見。
許多使用者不是想找工作時才貼履歷,而是平時就把履歷寫好、不時更新,等著求才者隨時寫信來探詢。筆者去年搬家,才剛在LinkedIn上更新居住城市,兩天內就有好幾家在新居地找人的公司來信,效率奇高。這種利用人際網絡、資料探勘和搜尋達成的高效率媒合,是網路和雲端運算帶來的進步。
另一方面,在尋找創造性工作的人才時,除了履歷和推薦信,作品更能直接反映出能力和風格。要找行銷,看做過的行銷企劃案;找工業設計,看設計稿;找美工,看畫作集;找翻譯,看譯文。換句話說,過去的作品是極重要的參考。
開發軟體是高度創造性的工作,軟體開發者的作品在求職時理應很重要,但因智慧財產權法的規定,員工為雇主開發的程式一般不能拿出來看,招聘經理只能盯著一份又一份列出過去專案的履歷,想像這些專案的複雜度、猜測應徵者的技能和貢獻度,在眾多魚目之中挑出可能的珍珠,再邀請面試。在這過程中,有多少遺珠之憾?找對人的成本有多高?
知名的美國創投基金公司安德森.賀維茲(Andreessen Horowitz)在2012年投資了GitHub公司一億美元。GitHub的主力產品是開放源碼程式的分享網站,開發者上傳程式到GitHub,任何人都可以複製、修改、要求合併回原程式,GitHub可說是程式成長、分裂和突變的培養皿。在軟體圈外毫不知名的GitHub,為什麼可以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安德森.賀維茲的合夥人賀維茲(Ben Horowitz)說,他和一位篩選技術求職者的朋友聊天,問他怎麼找工程師,對方說用GitHub,因為「可以看作品何必看履歷?」之後賀維茲問過的每個人都用GitHub,促成他投資的決心。GitHub創立之初,恐怕想像不到會因為人才媒合的副作用,而得到大筆投資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