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2/14  |  第2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雙日世界
巨量資料驅動城市
名家專欄 「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
科學人新聞 永別了,超巨星
雙日世界
撰文/威爾斯(William F. Welsh)翻譯/李沃龍
地球上的日落固然很美,但試想若同時有兩顆不同顏色的夕陽,輝映出橙、紅兩色移動光影,會是什麼景象?多年來,我們兩人始終懷疑成對的恆星,或稱做「雙星」的天體系統,是否能夠孕育出行星。就像是電影「星際大戰」裡那顆虛構的「塔圖因」行星,天空上高掛著兩顆顏色相異的太陽,這樣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天文學家有理由認為這樣的天體系統可能是存在的,但有些理論學家並不同意,他們認為雙星周圍的環境非常混亂,以至於無法孕育行星。與繞行著單一恆星的行星不同,繞行著雙星的行星將會受到兩個重力場影響;由於雙星也互相繞行,它們的重力場強度勢必變動不居。即便行星可以在這種變動環境下形成,也無法保證它能夠長期穩定存在;行星可能最終會被甩入太空深處,或撞入其中一顆恆星。雖然已經有間接證據顯示這些「環雙星運轉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的存在,但是直接證據仍然付之闕如。

包魯奇(William Borucki)與同事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終於成功讓一艘搜尋系外行星的太空船在2009年3月發射升空。自那時起,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克卜勒任務即證實成果斐然:它利用凌星的方法,搜尋當行星通過恆星面前時因遮掩了部份星光而造成的迷你星食現象,很快便發現了成千上百顆可能是行星的天體。但兩年後,卻尚未偵測到任何一顆環雙星運轉行星,事情的發展開始令人灰心喪志。在2011年春天某次克卜勒每星期的例行電話會議裡,我們其中一人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說:「或許我們應該寫篇論文,說明為什麼它們不存在。」此時,全場靜默、鴉雀無聲。

其實我們不應該恐懼、懷疑。在那次會議後的六個月內,我們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宣佈發現第一顆凌星的環雙星運轉行星,這顆行星稱做克卜勒-16b。幾個月內,克卜勒食雙星工作小組又發現另外兩顆環雙星運轉行星(克卜勒-34b與克卜勒-35b),顯示這類行星雖然奇特,但絕非鳳毛麟角。到目前為止,克卜勒任務總計發現了七顆環雙星運轉行星,而且在短時間內這個數目可能還會加倍。事實上,數值計算結果顯示,銀河系裡可能存有數千萬顆這類行星。

凌星洩露的秘密

科學家搜尋環雙星運轉行星的行動,早在1980年代就已展開,甚至早於天文學家找到系外行星存在的第一個證據。雖然在雙星系統裡,凌星現象非常複雜,但我們堅信能夠找到這類行星。這是因為如果有顆行星確實繞行著食雙星系統,我們認為它將會在雙星互相繞行的軌道面上運行。換言之,如果從地球上看來,雙星會互相星食,這類行星很可能遮掩其中一顆或同時兩顆恆星的星光,而發生星食。但這種現象的先決條件是行星與雙星的軌道在同一個平面(稱為共平面),這是個合理且可被測試的假設。

從許多方面看來,食雙星系統可說是建立恆星天文物理學的基礎。我們可從地球上觀察它們的特殊走向,它們每回面對面繞行一圈就會遮掩了部份星光,而發生星食。我們透過在星食期間恆星相對亮度變化的精確模擬,可以得知恆星的大小與形狀,以及軌道的幾何形狀;再結合其他觀測,我們就能夠測出恆星的半徑與質量。因此,食雙星系統為恆星的半徑與質量提供了校正基礎,這些結果可用來估計其他單一恆星或非食雙星系統的恆星性質。

如果雙星系統裡的兩顆恆星相距甚遠,假設它們的軌道週期長達數百年,則這些恆星很難互相影響,它們的行為就像是一顆單獨的恆星。行星可能繞行其中一顆恆星,且一般不會受到另一顆恆星影響,這樣的行星稱做環單星運轉行星,或S型行星。過去10年裡,已經發現了數十顆這類行星。

當兩顆恆星因距離相近而只需數星期、甚至數天就能互相繞行一圈時,情況就會變得非常有趣。在這種雙星系統裡,行星若想擁有穩定的軌道,就不能只繞行其中一顆恆星,必須同時繞行兩顆恆星。數值計算顯示,行星軌道離兩顆恆星的位置必須大於某個最小的臨界距離。如果行星太靠近雙星時,互相繞行的雙星系統將會晃動行星軌道,若非把行星生吞活剝,便是把它甩到星系裡。最小的穩定距離約為恆星間距的2~3倍。這類行星就稱做「環雙星運轉行星」,或P型行星。雖然繞行著單一恆星的行星或S型行星很常見,我們懷疑大自然是否真能形成同時繞行著雙星的行星系統。

more

巨量資料驅動城市
撰文/潘特蘭(Alex“Sandy”Pentl翻譯/王怡文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城市快速發展,引發了危急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因此,城市建立了集中式網絡來供應乾淨的水、能源與安全的食物,以發展商業、促進交通並維持秩序,提供人們醫療照護和健康活力。如今,這些一個多世紀前的解決方案越來越不夠用了。

有許多城市交通阻塞,政府制度陷入僵局,此外還面臨了一大堆新挑戰──最明顯的是,要提供食物與住處給即將增加的20億人口,同時避免全球暖化的嚴重衝擊。這類21世紀特有的問題,需要21世紀的思維。然而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仍然以市場或階級這類啟蒙時代的觀念來思考社會系統,以簡化的模型把社會互動削減為社會規則或運算法則,而忽視人類的個體行為。我們必須更深入探討,把社會互動的精密細節納入考量。現在,我們可以運用一種稱為「巨量資料」(big data)的工具來達成。

more

 
「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
撰文/高涌泉
科學散文是一種文學,就好像科幻小說、推理小說都是小說,而科幻電影、懸疑推理電影也都是電影。科學寫作在台灣不是發達的文類,也好似科幻、推理小說在台灣不是發達的小說類型,科幻、懸疑推理電影在台灣不是發達的電影類型。我曾經在電影「命運化妝師」的影評中看到這樣的感嘆:「這部電影的『對手』不僅是它自己,更是整個台灣電影圈,因為它挑戰了台灣電影的罩門——類型片。」類似的「罩門」感嘆也多少適用於科學寫作。

more

 
永別了,超巨星
撰文/麥森(John Matson)翻譯/洪艾彊
天文發現常常需要靠運氣。在宇宙某處發生的有趣現象,所發出的光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抵達地球,必須有人剛好在那一段期間、剛好把望遠鏡瞄準正確的方位,才能成功記錄到這個事件。最近在渦狀星系(Whirpool galaxy)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炸,就是許多幸運案例之一。這個明亮的螺旋星系距離我們三億光年,爆炸的餘輝是在2011年5月抵達地球,沒多久,許多關於這個天文劇變景觀的業餘觀測結果和照片開始自世界各地湧現。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