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數位行銷學習報】提供最新社群行銷、行動行銷等數位趨勢,加入我們一同探索更多數位創意的可能!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2/28  |  第25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超級電腦煉金術
萬獸之王
名家專欄 我們都是www.浮士德
科學人新聞 銀河系的蹺家恆星
超級電腦煉金術
撰文╱希德(Gerbrand Ceder)
翻譯╱甘錫安


科學家借助電腦與量子力學方程式,模擬新材料並調整其性質,最終在實驗室裡製作出夢幻材料。

1878年,愛迪生(Thomas Edison)著手改良電燈。為了研發出適合室內使用的小型燈泡,他必須尋找壽命長、發熱量少、耗電量低的照明元件。他大多憑直覺猜測材料性質,並著手測試數千種碳質材料,包括黃楊木、椰子殼,以及從實驗助理臉上剪下的鬍鬚等。14個月之後,他以碳化棉線做為燈絲的燈泡取得專利,報章雜誌把這種燈泡稱為「偉大發明家在電力照明領域的勝利」。不過,當時其實還有更好的燈絲材料。20世紀初,另一位美國發明家改良鎢製燈絲,直至今日,白熾燈泡仍然使用這種燈絲,愛迪生的棉線則成為歷史。

材料科學是把物質改變成有用、新形式的過程,從愛迪生時代至今已有長足的進展。量子力學讓科學家深入了解物質的特性,因此更能依據理論進行研究,而不是完全依靠猜測。然而,材料開發一向曠日廢時、成本高昂。許多企業投注數十億美元設計新型材料,但成功比例不高,而且材料屬性往往相當分散。研究人員依據直覺和經驗提出新構想,但合成並測試這些構想則是漫長又辛苦的反覆試驗過程。評估一種新材料往往需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而且最後大多徒勞無功。任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伊加(Thomas Eagar)發現,一種新材料平均要花費15~20年,才能從實驗室測試階段進入商業應用。舉例來說,索尼(Sony)於1991年宣佈鋰電池商業化時,看來似乎是突然出現的重大進展,但事實上是數百乃至數千名電池研究人員花費近20年光陰跌跌撞撞、走走停停,才走到這一步。

不過,材料科學即將面臨重大革新。現在我們能夠運用一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及電腦科學的進展,超越愛迪生式的材料研發過程。電腦處理能力的快速進步,加上柯恩(Walter Kohn)與波普(John Pople)於1960與1970年代研究量子力學方程式,得出簡化但相當精確的解,讓我們得以使用超級電腦及物理學中的第一原理(編按:係指完全由量子力學理論推導而得,在計算過程中不需要實驗提供數據,便可求解薛丁格方程式的方法),從零開始設計新材料。這項稱為「高通量運算材料設計法」的原始構想相當簡單:運用超級電腦同時研究數百甚至數千種化合物,快速又有效地找出新材料的最佳組成元素,用於製作電池電極、合金或新型半導體等。

許多材料都由多種化合物組成,電池的電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是由數種化合物組成的複合材料。不過有些材料卻簡單得多,被頌揚為電子產品未來希望的石墨烯,就是厚度僅一顆原子的碳片。不論材料組成的複雜程度如何,有一點絕對是確定的:材料的密度、硬度、光澤、導電率等性質,都取決於組成原子的量子特性。因此,高通量材料設計法的第一步是執行數千次量子力學計算,以虛擬方式「養出」新材料。超級電腦把虛擬的原子排列成數百甚至數千種虛擬的晶體結構。接下來,我們要計算這些虛擬化合物的性質。這些晶體結構是什麼模樣?它們的剛度如何?吸收光的能力如何?我們使它們變形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它們是絕緣體還是金屬?我們設定電腦,篩選出具有特定性質的化合物,不久之後,電腦就會列出可能符合需求的化合物。這些推演結束時,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資料會放回資料庫,供研究人員日後檢索。

從2011年到現在,我們率領一群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希望加快這個由電腦主導的材料革新步調。我們把這次行動稱為「材料計畫」,目標是建立免費、開放的資料庫,蒐羅所有已知無機化合物的基本熱力學和電子性質。現在我們已經計算出自然界中約3萬5000種已知無機材料的基礎性質(晶體結構排列、導體或絕緣體、光的傳播等)。另外,我們還計算了僅存在理論中數千種化合物的性質。目前為止,已有數千名科學家註冊並使用這個資料庫,而且用它來設計新材料,例如新型電池、太陽能電池和其他科技產品。

追求這個目標的不只有我們。杜克大學的庫爾塔羅洛(Stefano Curtarolo)帶領的一群研究人員已經計算出數萬種合金系統,他們的研究將可帶來更輕、更堅固的車架、摩天大樓用的結構樑以及飛機蒙皮等。「量子材料資訊學計畫」成員包含美國阿崗國家實驗室、史丹佛大學和丹麥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採用高通量運算法來研究金屬表面上的催化過程,這個主題對能源研究而言格外有用。

在不久的未來,材料科學家將運用高通量運算法來設計各種材料。我們認為它將帶來使世界改觀的新科技,這些突破將改變電腦運算、消除污染、產生用之不竭的乾淨能源,並以現在難以想像的方式改善我們的生活。

more

萬獸之王
撰文╱韋德林(Lars Werdelin)
翻譯╱王心瑩


非洲曾經棲息著許多大型食肉動物,種類比今日多了很多。後來早期人類出現了,與牠們競爭獵物, 很可能導致大型食肉動物種類大幅減少。

太陽從塞倫蓋蒂平原的地平線上升起,莽原上的生物開始活動。斑馬和牛羚吃著帶有露水的青草,大象和長頸鹿津津有味地大嚼合歡樹的葉子,獅子和鬣狗則環視周遭,尋找下一頓大餐。從某些方面來看,造訪這個地方,就像看著我們祖先在數百萬年前所見的世界,那時遠早於現代人類大肆破壞地球之前,或可說是傳統智慧盛行之時。一般認為,東非的大部份地區仍屬於原始的生態系統,自從我們人屬崛起至今的200多萬年間,大半沒有受到人類的改變。

然而最新研究,為這個看似未變的地方描繪出迥異的圖像。根據我對非洲食肉動物化石所做的研究,我發現獅子、鬣狗和其他今日非洲東部的大型食肉動物,只能代表這類動物過往多樣性的一小部份。有趣的是,這些食肉動物開始減少的時間,大約與早期人類開始吃較多肉類的時間相近,顯示人類與食肉動物有著競爭關係。這些事件的發生時機,意味著這類動物的滅絕要怪罪早期人類;起始時間約為200多萬年前,現代智人還要很久以後才出現。

more

 
我們都是www.浮士德
撰文╱曾志朗


為了追求知識,為了活得更好一點,我們出賣了靈魂,而且我們好像一點也不在乎?

21世紀的第13個年頭過去了,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也在年終之前離開人世,為掙扎中的非洲民族留下「尚待努力」的驚嘆號!來自世界各國的元首們齊聚一堂,緬懷這一段歷史,悼念這一位劃時代的偉人,也揮手告別2013年,迎向接踵而來的新挑戰:所有的領袖都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的局勢已經改變,政治經濟的中心不再限於傳統的歐美金融區,亞洲的崛起成為定局,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也漸漸有插足其間的能量了。

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首當其衝應該是各地的大學,因為人才培育的成敗,正是能否在這群雄並起的世代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所在。高科技的發展需要有創新技能的人才,企業的生產力則要靠工作團隊(策劃、執行、管理,和第一線的工人)具有符合新世代科技的人力素養。在這樣一個以知識為本的經濟體系,大學的教學必須有新的思維和策略,不同性質以及位在不同地理文化環境的學校,更要採取不同作為才能因地制宜,強化自己的學術能量,建立社區的經濟產業特色。尤其在產學鏈和行銷鏈彼此依賴的系統聯結中,經由交流,相互吸取對方的智慧和經驗,就成為大學運作的重要事務了。

more

 
銀河系的蹺家恆星
撰文╱柯林斯(Nathan Collins)
翻譯╱洪艾彊


分析從星系脫逃的恆星,可以為暗物質的起源提供線索。

雖然所有恆星都在運動,但是其中有些特別好動。近年來,天文學家追蹤到幾顆高速的恆星,預料有朝一日會脫離銀河系,不再回來。

在離開銀河系的路上,它們將和分佈在銀河系外圍的暗物質發生作用,暗物質佔宇宙物質質量85%,科學家希望經由分析這些恆星探討暗物質的性質。美國史密森尼天文物理觀測站的天文物理學家布朗(Warren Brown)說:「沒人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是天文物理學家確定,它可以藉由重力改變這些蹺家恆星的路徑,因此由路徑的偏折不但可以回推暗物質的密度分佈,還可以拿來檢驗有關暗物質的不同理論預測。

問題是,現在還沒有人明確知道這些恆星脫逃前的運行軌道,因此要利用它們做為探討暗物質的依據之前,必須先知道它們的完整軌跡,才能精確判斷暗物質的重力是在何時開始發揮功效。這些高速的叛逃者可能是因為銀河系內超新星爆發而噴出的,也可能是太靠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像彈弓甩出的石頭般突然加速。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