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巴蘇(Kaushik Basu) 翻譯/鍾樹人
黃金的市場價格、股票選擇權,以及很多看起來相當普通的商業行為,在現今全球金融市場中,其實就跟惡名昭彰的詐騙沒什麼兩樣。
至少從19世紀起,不論是在富裕或貧窮的國家,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就一直是經濟生活裡會重複出現的事件,它催生了一些百萬富翁,卻也毀掉了幾百萬人的生活。但大部份人對龐茲騙局的本質仍然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會不斷掉進這些怪異甚至可說是神秘的誘惑裡。近來有兩個事件可以證明這個議題的急迫性: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登上新聞頭條的美國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詐騙案醜聞,這是一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龐茲騙局。
任何關注馬多夫詐騙案的人可能都會以為,龐茲騙局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欺騙行為。
詐騙者沒有把投資者的錢用來資助有生產力的新創企業,反而是利用新投資者加入所產生的收益來支付先期投資者的利息。但經濟學家已經逐漸了解到,這類行為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甚至是在不知不覺間,原因很簡單:某個期望會衍生另一個期望,進而引發投機風潮,不斷膨脹的經濟泡泡,最終註定要破滅。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