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泰特薩(Ian Tattersall) 翻譯/林慧珍
使用工具讓人類更加適應環境,而當氣候劇變,群體規模變小,更容易產生遺傳和文化的創新並傳承下去,進而激發出更精細的技術,促成快速演化。
人類是非常奇特的靈長類動物,我們直立行走,巍巍顛顛地用兩枚短小的腳掌平衡著沉重的身軀;我們的頭大得突兀,臉卻很小,短小的下頷藏在氣球般的腦殼前下方。或許最受矚目的是我們處理周圍環境訊息的方式,與過去完全不同。眾所皆知,人類是唯一能運用抽象符號形成的語彙解構外在環境和內在經驗的生物,這些抽象符號語彙在腦海中變化萬千,創造出對現實世界不同的解釋:我們可以設想事物「可能」是什麼,也能做實際的描述。
我們的老祖先並不特別出色,化石記錄清楚顯示,最多不超過700萬年前,牠們還是一種類似猿類的動物,大部份時間棲息在樹上,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具有大而突出的臉,有力的下頷長在很不顯眼的腦殼下方。從各方面來判斷,牠們的認知模式大致上與現代黑猩猩差不多。現代猿類雖然也很聰明、機智,且能夠識別、甚至組合符號,卻似乎不懂得重新排列這些符號來創造不同的實質用途。因此,人類從猿類祖先轉變成現代人所屬的智人(Homo sapiens)物種,必定發生了許多快速的演化改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