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瑞卡德(Matthueu Ricard)、魯茲(Antoine Lutz)、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 翻譯/謝伯讓
靜坐冥想的歷史長達數千年,近10多年來,科學界發現,靜坐冥想對大腦的功能與結構皆有明顯的影響,從探索到實踐靜坐冥想,都可能是改變身心的過程。
2005年,國際神經科學學會邀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藏傳佛教領袖第14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到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神經科學年會上演講。出席會議的3萬5000名會員中,有數百名會員要求取消這場演講邀請。這些抗議者認為,科學會議中沒有宗教領袖的立足之地。不過,這位領袖最終在演講時問了所有與會者一個辛辣且發人省思的問題:「源自於古印度哲學精神與傳統的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行先於言的達賴喇嘛,早已開始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1980年代,他就開啟了科學與佛教之間的對話,並因此成立了「心靈與人生協會」,以致力於靜坐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的研究。2000年,他開啟了「靜坐冥想的神經科學」這項次研究領域,邀請神經科學家來研究佛教靜坐冥想專家(練習時數超過一萬小時)的大腦活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