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鄧恩(Rob Dunn)
翻譯/王心瑩
蟻穴、白蟻丘、蜂窩、鳥巢、老鼠洞……,這些動物建造的巢穴如同牠們的生理特徵,是記錄在基因內的遺傳性狀,也會經由演化而成。
長久以來,我很著迷於動物建造的巢穴。我花了好多年仔細研究數百種動物的巢穴,例如螞蟻、白蟻、胡蜂(wasp)、鳥類、魚類和小鼠等,我會在野外戳刺這些動物的巢穴、在實驗室操控牠們的行為,也查閱其他科學家的研究。我曾經挖掘好幾公尺深的洞,試圖探查螞蟻巢穴的底部;我也曾配戴呼吸管潛水去找藍鰓魚(bluegill fish),觀察牠們挖洞,並試圖接近牠們圓盤狀的巢。小時候,我甚至試圖游進海狸巢。
研究這些動物巢穴時,我看過各種不同型式,讓我大為驚奇。有些巢穴是很長的筆直地道,有些呈分枝眾多的迷宮狀,還有隨意旋轉的螺旋形或極度複雜的碎形。然而我發現,每一種結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會演化。每一種巢穴的型式,正如動物的四肢、眼珠顏色、表皮和基因,都是構成物種個體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建造巢穴的指令必然(至少有一部份)是記錄在這些動物建築師的基因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