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舒寧
德國當代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筆下最為膾炙人口的小說《香水》,描寫了擁有異常敏銳嗅覺、善於操弄氣味的怪才葛奴乙,其晦澀、扭曲又令人喟嘆的一生。有趣的是,在德國當世也有一位善於操弄畫作「氣味」的怪才,他靠著製作令人眩惑的一幅幅贗品,將拍賣行、畫商、收藏家甚至藝術史專家玩弄於股掌之中,在其製作偽畫近二十載歲月以來,總獲利約達18億新台幣,至少上百幅贗品在市面上流通,被當成名作真跡而珍藏的作品,不知凡幾。
今年5月榮獲「德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蘇富比偽畫大師》於9月12日於台灣上映,揭露了偽畫大師翁沃夫岡.貝特萊奇(Wolfgang Beltracchi)與其妻海倫的細心和狡詐:從如何製作一幅偽畫、除去它們透露年代的氣味,到將畫商們騙得團團轉;他小心營造、步步進逼,力求逼真捏造出顛沛流離的收藏故事,甚至善用所學的專業─攝影術製作偽證,取信拍賣行專家。為求完美,貝特萊奇總是盡量挑選文獻上有紀錄,卻無人見過真跡的作品,或已知的創作年代有著斷層的二十世紀初藝術家進行仿造;如此謹慎,讓他和妻兒過著十幾年逍遙快樂的富裕生活。
2006年,貝特萊奇仿造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坎本唐克(Heinrich Campendonk)風格的全新創作《紅馬肖像》,在蘭佩爾茨拍賣會上創下約360萬美元的高價,卻在其後被驗出使用了在該時期根本還未發明的鈦白顏料,整件事才東窗事發。貝特萊奇的事件,無疑為光鮮亮麗的藝術買賣圈甩了一個響亮的巴掌,讓為偽作背書的學者專家狼狽不已。最為諷刺的,這件被譽為「坎本唐克最為巔峰的創作」,根本不是出自於藝術家本人之手。
傷害純粹藝術的偽造者,貝特萊奇絕非前無古人,也非後無來者。當已逝世的名家之作日漸稀少、拍賣行與畫廊激烈的競爭、市場投入大筆金錢卻亟需珍稀之作的「重新問世」,此時,便成為孕育貝特萊奇這類投機分子的最佳溫床。貝特萊奇被捕之時,工作室留下了一張未竟之作,這是一件出自於他本人創作,未被烙下他人名字的作品,描述了宗教迫害與折翼天使的苦痛……。貝特萊奇其實十分喜愛象徵希望的天使,但對於藝術,幾十年來在市場機制的打滾,被短近利益沖昏了頭,看慣了投機分子對市場翻雲覆雨的他,只是淡然的一哂道:「自己對藝術早已麻木。」(文/柯舒寧.圖/海鵬影業)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投資》九月號•8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