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南島文化專欄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12月17日晚上的史前館有點不一樣!
花蓮港口Cepo’(者播)劇團今年度推出在地文化及在地記憶結合的新劇碼—《門前sasa-五年級生兒時部落溫馨記憶》,一齣部落溫馨版的戲劇,用文化加原住民式「亂打秀」的概念,將50年代前的記憶,在這個晚上於史前館的玻璃屋餐廳呈現給臺東民眾。
沒來看的,您錯過了,那令人深刻與震撼到人心的一幕幕;當晚來支持的觀眾,結束時您或許會感覺到可惜,但就像團長舒米•如妮所說:「不要覺得可惜,這樣才有下一次。」
( 文•圖/廖碧蘭)
好得~~~又是新的一年,而且這個年還真特別,是一百年才遇見一次的年度。在這繼往開來的時刻,先回顧一下史前館去年年底兩個非常精采的workshop,卑南文化公園針對現地遺址未來展望與多樣化研究的分享,還有以岩佐嘉親先生所捐贈大洋洲文物為主的國際交流與文物參觀,都有立足點極佳與豐碩的意涵。這兩個工作坊可把館方工作同仁忙到人仰馬翻但又振奮不已。
另一項延伸自莫拉克風災以來博物館與受災東排灣族群的重建計畫,也將以另一種與藝術家合作木雕展的面貌於臺東誠品書店展出,希望大家看到部落自助人助的精神並持續關注。以下三篇文章將與您分享我們的汗水、看見以及還要繼續走下去的腳步。並祝各位讀者在新的100年度,帶著前所未有的勇氣與視野,繼續發展助益社會實踐的志業。
「坐在卑南談天說地─『一個跨界的思考與整合的場域』工作坊」主辦歷程與心得分享
文•圖/高育屏
本次工作坊貴賓與參與學員合照。
這天(99/12/18),我們坐在卑南遺址上聽著關於遺址的過往種種。這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本組今年度參與人數達百人的大型活動。在這塊有著寬闊藍天綠地的自然景緻圍繞、同時也是文化底蘊的古老歷史場域,參與的學員們帶著對工作坊的各般想像來到這兒。本次活動課程設計包含學術專題論壇,並特地提供發表平臺,邀請99年度獲評選由本館獎助「研撰卑南遺址相關研究或臺灣考古學研究學位論文暨相關研究計畫」的博、碩士學生計5名(2名論文補助、3名田野研究計畫補助),由他們來談談在考古學知識的研究成果,以及卑南遺址的田野經驗。
【詳全文】▲TOP
「解讀文物旅行-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再認識」國際交流工作坊側記
文•圖/吳佳芬
文物參觀─2060b工作室。
日人岩佐嘉親先生,現年85歲,1859年因緣際會參與信州大學鈴木教授所組成的「波里尼西亞學術調查隊」進行南太平洋社會文化調查工作,深受當地豐富文化所感召,決定以個人力量投身南太平洋社會文化調查工作,終其一生共進行50多次長短不同的調查工作。2006年,透過日本學者本勇教授的引薦,決定將其畢生所收藏之南太平洋標本文物全數捐給本館,共計18,365件,為我國數量最多之海外捐贈案。
用木雕、陶藝寫歷史-記babu-zangal(自助人助)─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畫與創作特展
文•圖/林建成
史前館在災區搶救文物。
前言
2009年莫拉克風災為東排灣族帶來重大災害,災民們流離失所,面對百年罕見的巨變,災區的藝術家在創作上流露心中的沉痛,並藉著作品闡述傳統祖靈信仰不棄不離的關懷,鼓舞族人早日走出災變的陰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災後展開全面性的「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畫」,在工作中,我們充分感受到babu-zangal精神對族人重建部落的重要性,也看見族人以實際行動告訴社會,依靠自己努力再站起來,自助人助迎向未來。
史前館以當地搶救的板雕文物為主軸策劃本次特展,藉著物件連結起族人的歷史情感與對災難的集體記憶,並配合邀請該區域從事木雕、陶藝創作的藝術家,以風災為主題進行創作,作品除了銜接傳統文化內涵,也為這段百年罕見災難做歷史的見證。
【詳全文】 ▲TOP
特展:
教育活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mpnews.php》
《100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