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時間有多久?1,825天。對站在職涯起點的社會新鮮人來說,人生第一個5年並不那麼簡單,其意義特別重大。
《像三星一樣工作》一書提到,職涯前5年不單只是「剛開始的5年」,更是累積了1萬小時練習,「蛻變成專家的重要5年」!
學習接受現實與理想間的差距
若把一個人的職涯以5年為一個單位做規劃,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及應該做的事。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張瑞明指出,一個人的職涯發展大致包括5個階段(見圖)。其中,24∼30歲為「就業、調適、再就業」的嘗試階段,剛出社會時對工作充滿憧憬,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挫折、不符理想而求去,經過尋尋覓覓、2∼3次離職之後,才猛然發現原來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並不存在。
張瑞明指出,大約30歲左右,年輕人終於接受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找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組織與職業安定下來,發展個人職涯。
黃金10年衝刺 決定一生成就
「職場第一個5年的重要性,在於確認今後職涯的方向、發展出個人專長,為往後10年的全力衝刺奠定基礎,」張瑞明說。
30∼40歲這10年的衝刺階段,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成就。隨著學習曲線成長,由新手而熟手而高手;隨著工作擴大化與豐富化、工作輪調,形成第二、第三專長,並獲得晉等與晉升,絕大多數人會在40∼45歲期間登上個人職涯巔峰。
「如果30∼40歲之間還在職場尋尋覓覓、載浮載沉,找工作就會是買方市場(人求事),那將會非常辛苦。」張瑞明說。
一般來說,人在30歲就定型了,新鮮人不妨試著想像一下自己30歲的生活,想做什麼樣的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由此再往回推,人生第一個5年該做好哪些準備?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以下是25∼30歲必做的7種功課:
功課 1-找到值得你全心投入的職業
找工作時,不建議以薪資為第一考量,而是要選擇能讓你全心投入、有熱情的工作。張瑞明說,「找到你的職涯志趣,工作起來才有熱忱,可激發出學習動機及發展動力,」如果工作只是糊口而已,職涯的發展很有限。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的「雙因子激勵理論」,包含了「保健因素」與「動機因素」。「保健因素」指的是薪資、工作環境、穩定度、公司政策等,這些條件能降低你對工作的不滿,但卻無法為你帶來工作熱情。
真正讓一個人能樂在工作的是「動機因素」,包括:認同工作、獲得成就感等,這些會讓你對工作產生積極的感情,願意更加賣力投入,也比較容易成功。
功課 2-定著在一個領域深入學習
張瑞明強調,不要奢想前5年就升官發財,在這個摸索階段中,只要能及早發現人生方向、縮短Try and Error(嘗試錯誤)的時間,職涯就會跑得比別人快。
相反地,如果20幾歲一直換工作、沒有「定著」在一個領域,會造成經驗無法累積,無法形成專長,「最後歲月蹉跎、一事無成,職涯曲線沒法住上走。」
以人資領域來說,職系分類包括:任用管理、訓練發展、薪酬福利、員工關係等專業。一旦定著之後,可以有系統地、按步就班學習,養成專業能力。
張瑞明指出,學習模式可分為:經驗學習、人脈學習及訓練學習。「經驗學習」也就是做中學,占一個人能力養成70%,社會新鮮人要努力達成上級交付的工作、從新工作中養成能力。另外,「人脈學習」約占20%,包括導師、貴人、角色學習等,只要態度謙虛、虛心請教,每個人都是你的貴人,尤其批評你的人能讓你成長更快。至於「訓練學習」則占10%,也就是透過訓練課程提升能力。
以人資的觀點來看,一份工作最好做滿2∼3年。第一年屬於探索學習期,學習有限;第二年開始上手且能對組織有貢獻,但還稱不上熟手;第三年才能開始尋求自己的價值,變成熟手。
功課 3-一步一腳印 練好基本功
很多年輕人挑工作,凡是要加班、輪班、太簡單、太忙、太難、職稱不稱頭、成就感太低的工作,都不願意做。
張瑞明強調,沒有一家公司和工作是完美的,只有願不願意承擔的問題。「職稱不稱頭?」能學到什麼東西才重要;「太簡單?」任何工作都必須從基層做起,單調的工作也能找出意義;「成就感太低?」與其前5年追求成就感,不如瞄準未來10年、追求更大的成就感。
「職涯沒法坐直升機,一定是一步一腳印!」張瑞明表示,前5年鍛鍊好基本功,蓄積能量、蓄勢待發,日後才可能被委以重任。
功課 4-工作放第一,生活放第二
《為什麼世界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基本功?》作者戶塚隆將認為,人生應該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但在20歲思考如何取得平衡,還嫌太早,這時候應該把時間精力放在工作上。
這段時期的重點是,從短期和長期的觀點來看待職涯。「短期指的是如何在眼前的工作上展現成果;長期指的是為3年後、5年後、10年後的自己,規劃職涯目標,也就是投資自我。」種什麼因、得什麼果,30歲之前,正值體力充沛、學習力強的階段,寧願前面多吃點苦,換得日後的甘甜。
功課 5-累積更上一層樓的經驗
30歲後想要出頭天,你必須具備一定的實力或戰功,因此,前5年除奠定未來繼續茁壯的基本功之外,還必須設法累積成功的經驗,讓人相信你有複製成功的能力。
所有的經驗都會累積,經驗愈豐富,愈容易創造成功。67年次、全球知名工業電腦設備商iStarUSA創辦人暨執行長王國信的職涯,並非典型成功者的故事,正式學歷只有國中,從基層做起、所累積的經驗,成為他日後創業的養分。
王國信19歲的第一份工作、在美國當貨車司機,收送硬碟、抽取盒等電腦周邊產品,而後轉調到倉儲管理、客服、業務,每份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
回台之後,王國信在貿易公司當業務、賣電腦週邊商品,幫公司開拓全新的北美市場。王國信把自己當成客戶的PM(產品經理)、顧問,想方設法幫客戶解決問題,因此跑出亮眼業績,平均月領15萬元的高薪。
這段3年多的經驗中,王國信常跑工廠驗貨,他發現台灣的零件像是避震彈簧的品質都非常好。摸熟設計及生產端資源、累積出整合資源的實力後,王國信24歲時回到美國,在家裡車庫創業。從一人小公司開始,如今,iStarUSA已發展出4個子品牌,提供一條龍的工業電腦硬體整合服務,客戶包括:西門子、Honeywell、波音、Toshiba、GE等。
功課 6-幫人就等於在幫助自己
王國信認為,職場前5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而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幫助者」。「盡全力去協助你的主管、瞭解他的需要,幫助客戶和同事,幫人就等於在幫助自己;你幫助別人100分,你就能得到100分,」凡做過必累積,打造出自己的能力。
別人不想做、不願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你主動幫助、伸出援手,「吃苦當吃補」,不僅能夠累積自己的能力,還能夠贏得主管和同事們的信賴。
王國信還是送貨司機時,他就懂得借位思考、站在老闆的角度去看事情,像是貨要怎麼理、該怎麼做,才能協助分擔老闆的壓力及解決問題,因此很受老闆喜愛,從司機轉調至倉儲、客服等其他工作,給他更多的歷練機會,得以逐漸壯大實力。
功課 7-發展平衡的生命狀態
張瑞明提醒,職涯規劃的最終目的,是要達成平衡的生命狀態、豐富的生命成就。除了工作、職涯的目標之外,最好也能兼顧其他的人生目標,包括:1.人脈目標:家人、朋友、人生導師、貴人等人脈需要經營。2.健康目標:養成運動習慣,或從事其他能讓身心安頓的活動,如修行、宗教活動。3興.趣目標:發展出閒暇的嗜好、興趣。4.志業目標:行有餘力可以回饋社會,像是當義工、做慈善。
職場第一個5年,是打好職涯基礎最關鍵的時間。張瑞明鼓勵新鮮人,「人生沒有僥倖的成功,一定會有挫折,愈年輕吃苦、遭遇挫折愈好,愈晚吃苦,摔得更重。」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四月號(45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