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還蠻喜歡《33:重生奇蹟》的,雖然片長超過2個小時,聽起來只是一群礦工被活埋要救他們出來,第一印象好像應該會很拖很悶?結果是完全不會,步調非常OK,且不是只有到最後才感動,過程中一直有一些人性的表現會讓人看了覺得鼻酸。不難感受,是還蠻大眾口味的。
不過這裡也要強調一下,《33:重生奇蹟》不是看災難的,礦坑在片子開始不久就垮了,垮也就是那麼一時的事,不會把重點放在後面坑道一直崩壞而人在前面一直跑給它追這樣子…所以請不要誤用看「刺激」的心態來看《33:重生奇蹟》,它比較適合喜歡看人性、看內心感受的觀眾。
電影一開始有幾位比較主要的礦工的生活片段,但因為誰都還不認識,所以覺得生面孔很多且大家都長得很像很難記是正常的,也不影響,因為這幾個人的故事都有獨特性,比如有孩子要出生的,有和姐姐不合,有老婆和小三等等,到了後續礦工們被活埋後慢慢聊到他們的狀況,你就會記得片頭時有哪些片段而連結起來了。
我們對採礦業不了解的一般觀眾,可能很難想像在地底七百公尺是怎樣的狀況,且他們還說到公司花了一百年的時間才挖到那麼深,發生了人力不可抗的災難後,公司會願意花多少錢來救生死不明(且非常可能已死)的人?答案是…不會。但當媒體開始關注之後呢?國際救援團隊都出動了,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大家都在看的時候讓這些人死掉。很殘酷的現實是吧,人命並不平等。這33個人是幸運的。
但除了運氣,也有很大的成份是愛。
對我來說,這才是《33:重生奇蹟》的重點。礦工們的家人不願意放棄地守候在外面,即使他們什麼都做不了,也還是盡力去要求、去抗議、去求助…。底下的礦工有說到一句話,說他相信一定會獲救,就算沒有人要救他們,就算救他們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的家人即使用手挖也都會要把他們挖出來。當然,這是個比喻,用最先進強大的硬體都幾乎不可能在短期鑽到地下七百公尺了,但我想說的是,在片中處處可以看見他們在最焦慮、害怕、絕望的時候,如果只想著自己可能就會抓狂了,他們想的卻是在外面等他們的家人。
可是,在當下,完全與外界隔絕,聽不見鑽岩的聲音,要如何相信有人會來救他們?沒幾天的食物,33個人分配,如何能夠不自相殘殺來求個人的生存?到聽到鑽岩的聲音卻得知沒有成功…燃起的希望又幻滅,又會是怎樣的崩潰?六十九天的每一天、每一個新發展,都牽扯到地面上的家人以及地面下的礦工的想法與感受,這些是我喜歡《33:重生奇蹟》的地方。
絕對不可能大家就這樣無私的團結起來的,一定會有人失控、有人放棄,這時候能有個讓大家信服的領導發聲就很重要了,我們會看到礦工們的負面情緒,但更多時候會看到讓人感動的正面情緒。最妙的是其中有一幕有位老礦工說了個諷刺的笑話,33個人笑成一團…在這個可能是葬身之地的地方,沒有任何人會聽到他們笑聲的地方,苦中作樂地大笑著,聽著聽著,我反而在這個點上鼻酸了。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是個好演員,他把內心感受演得非常有感染力,這樣的電影真的是要靠演員撐,因為他們就是被困在一個小地方什麼都做不了,觀眾看到的就是他們的互動、反應,如何從這樣的張力中呈現出那情境下的恐懼或是其他內心起伏,都要靠演員。
而地面上也有另一個演技派,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撐場面,表現出家屬歇斯底里的堅持與背後脆弱的心碎。周邊參與救援的人當然有同情心,但同情心能支持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多久?有人會放棄,有人要和家屬交代,但也有人想不顧一切繼續嘗試,即使花了大半功夫也就不到人,這是不切實際嗎?要有多少的希望才「值得」努力去救?值得多少努力?
《33:重生奇蹟》是個正面的例子,但相信世界各地有著非常多不為人知的負面例子,被默默地埋掉了。至少,這個例子證明了奇蹟真的會發生…這個奇蹟的發生,涉及了多少人的參與…缺一不可,即使最後媒體的焦點是某些英雄人物,但每一個有貢獻一點點心力的人,都是不可少的一顆棋子。那也無所謂,他們並不想居功,只想在看到礦工與家人緊緊相擁的時候,在一旁發自內心地露出一個微笑,因為他們見證了生命最美好的時刻。
而電影讓我們這些不知道有這件事或是只聽過片段的人,也能夠重新參與見證。我個人覺得,是個很棒的正面體驗。喜歡這種類型的朋友(商業片觀眾沒問題的,但就如最前面所說要是喜歡看角色感受的觀眾),可以考慮一下《33:重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