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眶蟾蜍在四草的分佈很廣。 |
隨著入秋以後的一道道鋒面,許多來自北國的候鳥朋友陸續地來到四草地區度冬,讓這片原本應該蕭瑟的濕地,因為鳥兒及賞鳥人群的點綴而熱鬧了起來,這個時節的四草,總是可以在台17省道旁或嘉南大排附近,看到一群群的侯鳥以及興奮的人群。
當太陽漸漸西沉,夜幕低垂,人們也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了四草,準備回家享用溫暖豐盛的晚餐,原本嘻嚷的四草漸趨寂靜。但就在人們不注意的夜裡,生命的舞臺已然悄悄地變換了主角。
四草會有青蛙嗎?我想大多數的人們都會存在這樣的疑惑。在人們的眼中,青蛙都是在水田或溪流中才會看的到,在這麼靠近海的地方會有青蛙嗎?
四草濕地的前身,絕大多數都是人工濕地,像是魚塭或是鹽田,水中的鹽份勢必比一般淡水來的高,如果要青蛙生活在這裡,那豈不是要了他們的命嗎?的確,大多數的蛙類皮膚的通透性很好,水分很容易透過皮膚來吸收及蒸散,相對的,在鹽度太高的地方若青蛙沒有適應的方法,體內水分一定會因為滲透壓太大而流失,導致脫水,嚴重的話還會致死。
全世界目前已經發現的兩棲類中,能在海邊生存的蛙類很少,在鄰近的亞洲國家中,只有在東南亞的紅樹林中,發現有一種赤蛙科的食蟹蛙,可以生活在潮間帶等含鹽度高的地方
。(即海蛙,台灣近幾年在東港、佳冬也發現到了)
(除了剛發現的海蛙)台灣的兩棲類中,還沒有能夠在紅樹林等海岸地區生存而直接利用潮間帶的青蛙,不過像黑眶蟾蜍或是澤蛙等種類,卻可以在靠近海濱的環境如漁塭、防風林或住宅附近發現他們的蹤影。或許是因為這些種類的生活史中,不論是卵或蝌蚪,都可以比其他種類忍受更高的鹽度,所以能適應這些環境。另外人類在濱海地區的活動幫他們創造了適合生存的空間,例如利用暫時性累積雨水的窪地、人類的蓄水池或人類開墾的農地中。
以下簡介四種在四草地區可以見到的蛙類。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台灣只有兩種蟾蜍,其中黑眶蟾蜍分佈於全島海拔五百公尺以下的草叢、闊葉林、開墾地及住家附近,是一般民眾最常見的一種。他在四草的分佈很廣,入夜後,在馬路邊的路燈下或是住在附近都很容易看到他。他的眼眶外圍有突起的黑色骨質陵脊,就像帶著黑眶眼鏡一樣,故名。大部份的人對蟾蜍都沒啥好印象,因為他背部有一顆顆黑色的疙瘩,像是長滿了黑色的青春痘,皮膚粗粗的,加上小時候大人總告誡我們不要去惹他,否則他在生氣時向我們吹氣,我們就會「碰風」。
雖然我抓青蛙這麼久也沒「碰風」,但筆者仍建議大家,抓起來看看可以,但不要太過分的惹他(例如要給他洗胃啦剪腳指頭啦!嗯!這檔事好像我常做)。因為他的背部左右各有一個突起的耳後腺,裡面有神經性的毒液,當他真的受不了你的騷擾時,他的腺體會收縮,乳白色的汁液會射出。一般人被噴到之後只要將乳汁擦掉,大概不會有什麼事,只是筆者也遇過皮膚嬌嫩的朋友,在擦掉之後還是很癢,但是癢了幾日也就沒事啦。他的毒液主要用來是讓吃他的生物覺得難吃,下次就不敢吃他了。
黑眶的生殖季約在每年的2月至9月,常常可以發現大量的黑眶蟾蜍聚集在一起生殖,雄蟾蜍在生殖季時會發出低沈且快速的「ㄍㄜˊ、ㄍㄜˊ、ㄍㄜˊ、ㄍㄜˊ、ㄍㄜˊ」,大家不妨在入夜後聽聽住家附近是不是有一陣陣連續且快速震動的蛙鳴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