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欖仁當砧木的小葉欖仁樹 |
以水苔包覆後開始生根的接口 |
在以臺灣原生種為園藝景觀植物應用主流的年代裡,有些植物雖然是外來種,卻以它們優美的樹形博得人們的喜愛,從小區域逐漸被推廣開來,從原來的罕見成為現在的隨處可見。
小葉欖仁就是這樣的植物,渾圓通直的主幹,加上層次分明,輪生於主幹四周的水平伸展枝條,讓它成為許多人的最愛。
小葉欖仁原產在非洲東南外海馬達加斯加島。一般認為是在民國五十五年一月時由呂錦明從非洲南羅德西亞(現在稱為辛巴威)引進。不過在此之前,已經有曾經派駐非洲的農耕隊員帶回種子在台灣中南部幾個地點栽種。其中被種在嘉義林管處員工宿舍的小葉欖仁更是台灣許多行道樹的祖先,許多數都是從這裡採種繁衍而來。
很多人對於小葉欖仁的初印象都是來自於臺北師大路安全島上的那幾棵樹,也是臺灣這些年來小葉欖仁熱潮的起源地,更引發民國七十年代後台灣的小葉欖仁熱潮。
不過,要作為景觀利用的樹不能太小,但是能馬上應用的大樹不多,所以種苗商人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把小葉欖仁的枝條接在欖仁樹(Terminalia catappa L.)的砧木上。這樣的方法比播種或是扦插可以更快地達到能夠出貨的規格,而且初期的生長效果好,所以廣泛被廠商使用。
只是畢竟是把兩種不同的植物接在一起,不管親緣關係再怎麼近,總是不同的植物,一段時間過後,這樣的異質性就會出現在這些被嫁接的小葉欖仁上,在交接的地方可以看見明顯的痕跡,而且因為接在上面的小葉欖仁基部變的比作砧木的欖仁頂端粗,看起來變成兩截的樹,有些小朋友甚至用「穿了高跟鞋的樹」來形容本館庭園中有這種現象的小葉欖仁。
遇到這種狀況,雖然可能有安全疑慮,但總不能把樹砍了了事。本館現在的作法是在交接的地方包上一層水苔,利用園藝植物繁殖「高壓法」的原理,讓小葉欖仁長出自己的根,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讓這些大數不再有傾倒的危機。
小葉欖仁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Terminalia中文名稱為欖仁樹屬或三果木屬,是由拉丁文的terminus(末梢)締造而來,意指其葉片著生在枝條的末端。種小名mantalyi則是將地名Mantaly加以拉丁文化而來,這是一個位於馬達加斯加島北部的一個城鎮。
私家秘密:
小葉欖仁 Terminalia mantalyi H. Perrier. 使君子科
植物園展示區域:本館戶外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