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國家必舉債,國家欠錢太多曾引起十九世紀古典經濟學派學者薩依的憂慮,他說過一句名言:「國家若無法消滅公債,公債必然消滅國家。」這句話經過一百多年來實證檢驗,事實是,國家不會也不想消滅公債,剛好相反,債多不愁,以美國為例,1930年代美國政府債務總額約二十餘億美元,八十年後,美國公債發行了十六兆餘美元,膨脹了近一萬倍。另一方面,公債也沒有消滅過國家,薩依老先生原意是當國家過度舉債,無力償本付息時,必然引來債務催討,債務則淹沒了國家。十九世紀時,土耳其(1876)和埃及(1882)都曾因積欠英國債務,而被英國派兵侵入國土內去催討債務,薩老可能針對這兩回討債戰爭有感而發。
不過,上述不幸乃發生在債權人和債務人皆為國家,而且,債權人比債務人凶的情況下,即便如此,埃及和土耳其也並未因此亡國,後來都活得好好的,甚至於繼續不斷地賴債違約,土耳其在近代以來又賴了五次債,平均不到二十年就違約一次。
舉世各國都賴過債,國家從未賴過債者幾希。日本、德國債信形象最好,日本在二戰時東條英機相下(1942)就賴債,及戰後無力償債都算違約過;德國由希特勒賴了二次債(1932、1939),當然,戰後(1945)也無力償債。再說美國,最嚴重的違約發生在尼克森總統統治下(1971),宣布不再遵守美政府對任何人均以1英兩黃金賣35美元的承諾。其他賴債最頻繁的國家包括巴西、墨西哥、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大約每隔十年總會來一次違約。委內瑞拉擁有豐富的石油收入還要賴債,只能以「人謀不臧」責之。
國家債務過高 財政病入膏肓
國家債務(soverign debt,或national debt)究其本質,可從會計面觀之,也可從財政經濟面觀之。從會計面的觀點,國家債務是現金流量問題,以歐債危機為例,各國政府長期以來財政收入一直少於財政支出,每年均出現財政赤字,歐盟曾約束歐洲各國每年財政赤字缺口不得超過GDP的3%,大抵上,在2008金融風暴發生前,各國還能遵守此約束,金融風暴發生後,各國不惜擴大財政赤字,用來救該國國內銀行,以希臘為例,年度財政赤字很迅速地擴大到超過GDP的10%,成了壓垮希臘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財政現金流量不平衡的問題長期存在,而在初期,各國政府通常視而不見,或縱容或隱匿或扭曲表達或牽強解釋,國家債務一旦大到一定程度(歐盟規定國債總額/GDP的上限為60%,希臘在2009年此比例已超過了90%)以後,就陷入無法動手處理的情境,因為癌末病人常死在手術後。
強力縮減財政赤字 引爆希臘國債危機
2009年10月,希臘前任巴本總理(Papandreou)剛贏得國會大選,上台執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矢志縮減財政赤字,宣布新年度財政赤字將由12.7%縮減為2.8%,政策措施將分期推出,首先推出的是提高營業加值稅率由2%→21%,及提高煙、酒、燃料稅,同時減公務員薪,變動加給獎金部份先減30%,並凍結退休基金提撥。巴本政府的財政節約(austerity)以會計觀點而言,乃在改善國家財政現金流量的不平衡,當然是縮減國家債務規模的治本措施。然而,國家債務危機本質上不純然是技術上的事務問題,它還是國家財政、經濟面的政治問題,巴本總理的自救措施不但引起國內公務員的抵抗,而且也驚動了國際金融市場和媒體,三家國際信評機構(Fitch、S&P、Moody)馬上調降希臘國債信評,由A-降為BBB+,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希臘國債危機於焉啟動。
債信危機一旦觸及敏感的投資人神經,產生市場信心危機,很快就會從局部蔓延至全面,從國內到國際,一方面,有關的金融市場數據、指數急劇上升,包括信用等級差(credit spread)、違約風險貼水(CDS)乃至於恐慌指數(例如,在CBOE交易的VIX)等,都明顯上升、擴大。同時也導致希臘的十年期公債在2009年時利率水準為4.5%,2011年底已來到18%,而國家債務規模也急速地升達GDP的183%(2012)。危機發生後的債務國,面對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已到期、即將到期的債務和利息給付如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未來財政支出錢不夠用怎麼辦?而後者問題甚至超過前者,希臘新舉債的困難度和沈重成本,使希臘陷入了貧窮的惡性循環。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2.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