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變動的年代,最近機器人主題受到關注,一些很熱的議題包括工業4.0、Bank 3.0、金融科技(fintech),以及人的飯碗會被機器人取代等等議題也跟著發酵。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資訊服務產業餅要做大,隨著開放系統、網路化、行動化需提供新平臺技術的硬體軟體系統服務,從製造業,進到金融產業,及進到其他服務業等以便帶來機會,有時候需求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如此才可能增加營收,創造更大的餅。因此同時也有許多人提到人工智慧機器人將取代專業人士,包括會計人員、會計師,銀行員等。
資訊科技不停翻新,基本邏輯原則相同
記得我1980年代在美國UCLA攻讀博士的時候,我的論文是電腦審計專家知識,那時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蓬勃發展,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開始起步,當時的論文多著重在人工智慧軟體系統規則邏輯的討論,實體機器人還在萌芽的階段。而現在看到的是實體機器人用在工廠、在銀行迎賓、在醫院照顧,應用上更加的具體。當時也有許多討論各行各業專家將被專家系統取代的論述,當然隨著行動、數位網路普遍、高速頻寬,過去使用的平臺跟現在網路、行動化使用的平臺資料庫資料倉儲管理系統,及系統開發工具也有極大的不同,但是設計的基本的邏輯與原則是類似的,學術知識能量是累積的。
我在1990年代回到臺灣大學任教的時候,第一個與財政部賦稅署合作的計畫,主要為擷取財政部稽核組專家查稅選案規則,並與營業稅、所得稅、公司財報、總體經濟各方面有關的資料庫等等,進行交叉比對驗證,最後將選案規則程式化成為if then的rule based system。
南韓棋王與google開發的人工智慧圍棋AlphaGo纏鬥五戰,最終獲得一勝四負的成績。各界討論:人會被取代嗎?以下我則從人機如何互補的觀點來談談。
其實除了人工智慧圍棋AlphaGo外,模擬銀行的授信理財顧問,或是提供稅務規劃諮詢的會計師機器人的設計,需用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大數據(big data)的技術,模擬人腦神經元的運作原理,用巨量的資料訓練,每一筆資料是一個案例,以及關於案例的相關資訊,像是怎樣的棋會活,怎樣的棋會死,累積這些資訊與案例的經驗學習成一些if then規則,形成人工腦,然後就可以用它的直覺來判斷棋局的情勢好壞。這些直覺機器人是可以累積學習的!
機器無法取代的,是人的溫度與心
人和電腦比運算速度與記憶,應該比不過。但是人應該培養的是感性、同理心、思考力、創新的能力。未來針對例如銀行業授信理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審計、稅務執行與諮詢,要去思考的是如何運用機器來強化人類記憶力與速度,保留創新、思考、感性、提升服務溫度的人才,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不能被機器取代的。在這個低頭滑手機的年代,不能忽略了與別人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s),關心同事、關心客戶、有同理心、給人溫度的互動。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