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蘋果設計主管艾維(Jony Ive)在10月9日的《名利場》權勢人物峰會上痛批模仿蘋果的都是盜竊,社交應用秘密(Secret)對模仿者同樣深惡痛絕。秘密向它的中國競爭對手發起的「反侵權戰」早已不是秘密。
秘密是一款來自美國的匿名社交應用,它是基於通信錄熟人關係鏈的匿名信息分享,滿足人們匿名傾訴和偷窺熟人私密的需求。2014年1月登陸iOS商店後迅速躥紅,目前在美國有超過3000萬用戶。
秘密中文版的行政總裁(CEO)段俠加入秘密中文版時,投資方聯創策源諮詢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張鳴晨說:「我很看好Secret,它在美國已經火起來了,但我們進來晚了,被一個也叫秘密的捷足先登了,我們要追趕!」那是2014年8月,秘密中文版登陸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才兩個月,張鳴晨口中的『另一個秘密』早在今年春天就在中國掀起過一股熱潮。
聯創策源是美國秘密的B輪投資方,也投資了秘密中文版。張鳴晨的那句「我們進來晚了」道出了秘密中文版的痛處。段俠現年33歲,個子不高,接受記者採訪時穿一件絨面料的長袖襯衣和休閒牛仔褲。加入秘密前,他在創業公司豌豆莢任營運副總裁,也在微軟和谷歌工作過。他沒有親歷半年前那場激烈的版權戰,憤憤不平卻爬滿了他白淨的娃娃臉。
4月初,原創者秘密把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後來改名為無秘的App告到了蘋果應用商店,理由是無秘在設計、產品介面上對秘密進行了模仿。在隨後的一個半月內,無秘兩次被蘋果從應用商店下架,但蘋果應用商店並未解釋下架的具體原因。
無秘團隊營運負責人吳壽炎說,目前還在跟蘋果應用商店協調。無秘行政總裁林承仁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把美國秘密的舉報視作商業策略的競爭,聲稱被舉報的原因是中文名字重合。
但是,應用程式的「抄襲」侵權認定並不簡單。煒衡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李豔新向記者介紹說,「抄襲屬於著作權領域。著作權保護的是表達而不是思想,而互聯網產品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因此,從著作權角度來說,創意相同很難被認定是抄襲。但應用程式的介面、標誌也可以作為作品,此時又可能涉及著作權的問題,而是否抄襲取決於應用程式設計外觀的相似度。」
讓秘密有危機感的是,一個無秘被蘋果應用商店下架,數十款匿名社交產品上線了。它們是烏鴉、吐司、小聲、悄悄話⋯⋯9月,手機QQ5.1版也推出了「悄悄話」和「匿名群聊」功能。
最後,秘密中文版以合資公司的形式出現,以強調秘密中文版的正牌身份。「美國秘密是版權授予方,我們(秘密中文版)獨立營運,開發有中國元素的秘密,」段俠說。這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其他國家,秘密只是把國際版進行了簡單的翻譯。目前,秘密已經有了英文、中文、葡萄牙語、荷蘭語和俄語等版本。
段俠帶著不足20人的小團隊在瘋狂追趕,他們想打造一個有很高辨識度的秘密。不久前,秘密中文版發起了一個「曬曬半邊臉」的活動,這和秘密的圖示—露出半邊臉的小狐狸相呼應;秘密允許來自同一城市的用戶互相評論互動;它還推出了群組功能,讓同事或校友可以進入相應的群開始匿名群聊。
在中國市場有先發優勢的無秘在強調做社交的同時,開始注重發展其媒體屬性。據吳壽炎說,無秘裡面會有很多爆料、八卦,而且傳播很快。他們引述的一個例子是,柯震東吸毒這事兒在媒體曝光的前一天,無秘裡就有人在說了。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對秘密入華並不看好,他對記者說,因為「總也繞不過美國親爹這個彎」,同時,他覺得秘密指控無秘侵權「顯得太小孩子氣」,畢竟,包括Facebook、Twitter、Groupon在內的很多國外產品和他們的中國學徒都相安無事。「與這些巨頭相比,Secret還是個小孩,沒有足夠的產品線進行產品支撐,也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于斌說。
秘密中文版已經不想再談它的競爭對手無秘了,它把目光放在更廣闊、還未被佔領的市場上。「匿名社交產品在中國才剛起步,還遠遠沒有達到像Facebook那樣全民都用的地步,」段俠說。
但凱盛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顧問、前移動社交應用「米聊」開發者汪軒然擔心,秘密這類產品可能註定只能成為一個小眾產品。「職場爆料、情感吐槽、隱私窺探,都是狹窄需求。在使用者規模上,秘密很難形成類似微信、手機QQ 這樣龐大的用戶群。」
最近,秘密中文版和一個叫悄悄的匿名社交應用團隊合併了,目前秘密中文版的註冊用戶累計有600萬。是的,秘密中文版需要更多的使用者。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Apple、 Android 繁體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