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2/07 第851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新聞焦點 新新聞》香港壹傳媒非賣不可? 黎智英媒體傳奇完結篇?
新新聞》長期照護政策/方向錯誤、態度消極、不顧弱勢!
  新聞焦點

新新聞》香港壹傳媒非賣不可? 黎智英媒體傳奇完結篇?
》文╱林保華
(圖片提供╱新新聞)

一九九○年代,壹傳媒在香港崛起,老闆黎智英的堅決反共與大膽敢言,使他榮獲「民主黎」的外號。一九九七年我們夫婦離開香港移民美國時,他還設宴歡送;二○○一年我出版《中共風雨八十年》,並贈送給他時,他給我的傳真寫著「兄真一生為中國正義奮鬥也」,給我很大的激勵。

但是後來愈來愈多朋友問我,到底他是民主鬥士,還是生意人?本來在我看來,兩者可以得兼,至於孰多孰少,並非那樣容易判斷。但是在他出售台灣壹傳媒的過程,生意人的形象是很明顯了。

蔡衍明想吃蘋果 黎智英敲他一筆竹槓

一般以為,因為台灣壹電視上架受阻,禁不起長期虧損,黎智英才興起賣台灣壹傳媒的念頭。但是在練台生決定收購壹電視,封住虧本的大門後,黎智英仍然決定不惜背約,把蘋果日報、爽報連同壹電視打包賣給新的買家;顯然,他在台灣已經無心戀戰。是他對台灣民主前景看淡,還是對紙媒的前景看淡?至於買主裡有蔡衍明,黎智英事前是否知道?雖然目前有兩個不同版本,但是我傾向黎應該事先知道,至少猜到,才會以一七五億元台幣的較高價格賣出。顯然他摸到蔡衍明要吃定黎智英的心理,最後敲他一筆竹槓。但是這對台灣壹傳媒的員工就不夠道義了。

在黎智英決定把台灣壹傳媒打包賣掉以後,我判斷,他也要賣掉香港壹傳媒,原因有二:第一,因為大環境的變化,香港壹傳媒經營愈來愈困難,現在連更賺錢的台灣紙媒都賣掉,怎會有心把香港的長期經營下去?第二,壹傳媒是國際品牌,而且是反共的品牌;台灣壹傳媒賣掉後,肯定變質,將來台港壹傳媒,一個親共,一個反共,造成品牌與價值觀的混亂,因此香港的也非賣不可。

《壹週刊》已寫「總結」 香港壹傳媒出售將是震撼

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香港已經有人在談黎智英準備出售香港壹傳媒了,而且是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裡,分別發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與二十六日。前者主要分析蘋果日報在香港的影響力,並且透露中聯辦官員已經在飯局裡鼓動香港的財閥收購壹傳媒。後一篇作者是商界出身的媒體人蔡東豪,解釋黎智英為何會出售香港壹傳媒。

蔡東豪認為,香港人沒有去想,或者不敢去想黎智英會出售香港壹傳媒。但他認為可能的理由是:第一,他已經六十四歲了;第二,他辦壹傳媒得罪北京,付出的代價很大,不想家人承受他的痛苦。這些當然是理由,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家族事業可以轉換為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個人可以淡出,而不是賺錢跑路。

我與蔡東豪的感覺一樣的是,黎智英在十月下旬連續四期的《壹週刊》寫他的<傳媒之一>到<之四>,顯然在為他的創辦壹傳媒寫總結,那就有要結束的意思了。

是否只在乎錢? 黎智英「靜待良機」

別看香港泛民裡,好多人對黎智英也頗有微詞,但是蔡東豪說:「如果有一天黎智英真的要賣蘋果日報,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會感到傷感。」我的看法是,對出售台灣壹傳媒,我感到傷感,因為這是台灣民主社會的恥辱;但是出售香港壹傳媒,將是震撼,遠遠超過台灣,因為誰也不能否認壹傳媒與黎智英本人對香港民主事業的貢獻。一旦壹傳媒轉手,尤其是落入親共人士手裡,很難想像香港民主事業的受創程度。

蔡東豪想到出售香港蘋果日報的幾個可能性,包括把控股權變身為基金會,交由他信得過的人管理;或如當年賣佐丹奴,把股票售予機構投資者,雖然後來也出現單一股東;或賣給如李澤楷等外界較能接受的商人。但他也認為,無論如何,在香港,蔡衍明這類背景的人總是在不遠處,出其不意地彈出來。然而我認為,關鍵還在於黎智英的態度,如果是純粹的生意人,出售的唯一標準就是價高者得,蔡衍明這種人也就可以得其所哉,因為他們不在乎錢;因此問題就在黎智英是否只在乎錢?

而在最新一期的《壹週刊》,黎智英寫的<靜待良機>一文,已經大談現在是拿著現金、保持實力,等待投資紐約的高檔物業。黎智英痛罵歐巴馬的政策,認為會帶來經濟危機,那才是他投資的時機。的確,投資物業比經營媒體省事許多;依照官樣文章,這該是六十四歲的黎智英做出的新的人生規劃,而出售台港壹傳媒,只是實現這個規劃的必要手段。

(作者為資深政經評論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史系畢業。曾任香港中報、信報編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特別助理。)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44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新新聞》長期照護政策/方向錯誤、態度消極、不顧弱勢!
》文╱張為竣
(圖片提供╱新新聞)

高齡化、少子化已是國內無可避免的趨勢,長期照護成了每個家庭與個人必然會面對的課題,政府制定了「長照十年計畫」、「長照服務網」、「長照保險」三階段政策。遺憾的是,不但目前長照服務無法吸引人才投入,政策方向顯得凌亂、急就章,資源分配也違反公平正義原則,最終導致台灣的長照服務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淖中。

在各項長期照護服務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是居家服務,包含換洗衣物、環境整理、進食服藥、如廁盥洗、協助交通等基本日常生活起居。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使用居家服務人次占整體長照服務人次的七○.一%,是大多數無重大疾病失能者及其家屬最需要的服務內容。

廉價又辛苦 血汗居服員

政府提供長照服務的方式,是補助民間機構,由民間機構提供服務。民眾需向各縣市的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提出申請,照管中心會依被照顧者的失能情形核定補助時數,再將經費撥給民間照護機構。

立法委員陳節如表示,長期以來政府補助民間機構是以時薪一八○元為基數,部分地方縣市會為了吸引更多民間機構投入長照服務而「加碼」,例如雙北市提高到二三○元。

然而,不論是一八○元或是二三○元,補助金額是交到機構手中,居家服務員實領酬勞只受基本工資保障,許多人的時薪甚至與便利商店、加油站的打工族相差不大。

陳節如指出,不同於打工族的「定點」上下班,居服員一天要前往數個地點服務,每個服務對象之間的交通時間不計酬、也沒有交通、油料補貼,居服員的勞動條件遠低於一般打工族。

長照兼創造就業機會?一場空

據統計,職訓局自二○○九年至二○一一年,一共培訓居服員一萬六千八百一十四人,幾乎達成內政部推估需求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二人的目標,「就業率」也高達六成。但順利就業者當中,卻有過半的比例在醫療機構擔任看護,實際投入居家服務的「不到三成」。根據內政部《長期照護十年計畫成果》,居家服務就業人數十年來只增加三千餘人。

資深護理人員指出,二十四小時看護工作一天薪資至少二千元,薪資、勞動條件的顯著差異,是無法將居服員留在基層服務的根本原因。

職訓局官員透露,內政部只要求人數,對其培訓內容並未依照不同需求細分、居服員形象與勞動條件低落都是背後因素,但對於職訓局與就業服務體系而言,「訓練後媒合成功,降低失業率就是成效!」追根究柢,內政部將社會福利政策草率「丟包」到處理失業率的業務單位,才是職訓成果與長照政策脫節的始作俑者。

事實上,政府一開始就將長照服務視為「婦女、中年」二度就業的管道之一,陳節如表示,從長遠來看應從教育體制著手,人口老化的趨勢既然無可避免,技職院校可順勢轉型,例如幼保科有完整的教育制度,也應推動建立長照科別,才能促進專業發展和工作認同感,「光靠職訓難以讓長照專業化,發展成健全事業。」

先射箭再畫靶 機構品質堪慮

目前已經存在的照護機構,品質也該打上問號。內政部二○○七年修訂《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公安、消防、無障礙空間、床間距、通風、採光、交通皆較過去更加嚴格,讓許多先前已合法立案的機構,開始在今年八月面臨開罰、限期改善、勒令停業,然而部分業者非但不進行改善,反而在今年七月二十五日向內政部陳情,要求放寬標準。

內政部顯然並未挺住壓力,十月十七日再次修正《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本來不合規定的照護機構搖身一變,又成了符合標準的「優良機構」。如此一來,不僅替業者解套,且在政府「長照服務網」政策目標之下,機構數量瞬間衝高,施政達成率大幅增加,可謂一舉兩得。

依「長照服務網」規劃,將全國分為二十二個大區(縣市)、六十三個次區(組合數個生活區域相近鄉鎮)以及三百六十八個小區(鄉鎮)。大區設置照管中心,且至少各一個長照、身障、失智機構;次區設置照管中心分站、至少一個日照中心;小區則是至少一個居家式服務據點。施政期程則是二○一三年至二○一六年。

「為什麼這樣訂?因為這些幾乎都已經達成了!」不願具名立委批評,長照區域規劃不是以人口需求、社區化為考量方向,而是以容易達到施政目標制定政策,再加上「偷吃步」才符合規定的照護機構,簡直是「先射箭再畫靶」。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44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訊息公告

達人齊聚【聯合好評】 訂電子報抽超商禮券
戲劇、影視、消費、娛樂、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優質評論,盡在【聯合好評】!現在訂免費電子報有機會抽中500元超商禮券!

心心相印碧綠光-百萬心
如果你有機會造訪植物園,不妨在棚架區停下腳步,仔細尋找那些隱在在千百個愛心中的黃白色小花,它那鬱金香般的外型也是非常可愛的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