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乘上食衣住行後,又是感動旅程開始,【art plus電子報】像個萬花筒圍繞著你,一起尋找藝術的力量!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9/19 第6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四季輕旅行
享受光影與寧靜的洗禮 宗教建築の心靈旅程
我是臺中人
要做就做最好的 漢寶德為臺中留下無價資產

 

cover
 
 

bar
享受光影與寧靜的洗禮
宗教建築の心靈旅程

文 吳秀雲 攝影 楊智仁

旅遊除了感官的享受,心靈的滿足也是重點。
走進寺廟、教堂,欣賞現代宗教建築簡樸的美以及光影的變化,
感受形而上的寧靜氛圍,也是生活上的一大享受。

  四季輕旅行1
  菩薩寺優雅寧靜,悠遊其間身心平和。

節氣已過立秋,氣溫卻仍然居高不下,焦躁的心情一絲未減,看來秋老虎的威力真是不容小覷,想要淘洗心浮氣躁、療癒疲累的心靈,不管你是信徒或教友,就讓我們放慢腳步,進入為人們排憂解惑的宗教領域,在清幽寧靜的建築空間中悠遊,抒放緊張與壓力,體驗生活與生命之美。

菩薩寺 充滿文藝氣質的佛寺

來過大里菩薩寺的人都說,這棟建築一點也不像寺廟,很容易就錯過。果然位於大馬路邊的灰色清水模建築,搭配上深色的木造鳥居和大門,還有門口那棵三十多年枝葉繁茂、姿態優雅的老梅樹,以及延伸出牆外的一塘蓮池,看起來倒像是設計感十足的咖啡館或藝廊,沒有人會把它跟寺廟做任何聯想。

走進庭院,不妨先在長椅上小坐片刻,看看水池裡的睡蓮,抬頭欣賞爬牆虎在大樓外形成的一片綠意,或是學池畔靜坐的石佛沉思,感受寧靜的氛圍。進了一樓,你會發現牆面凹凸不平、柱子水管外漏,雨水還會從牆邊潑灑進來,像是施工未完成的建築,執事葉惠貞說,雖然這裡已經蓋好七年,但並沒有舉行任何落成或開光儀式,而是依著住持慧光法師「用五百年建寺」的思維,誠如佛法也認為凡事沒有完成,都在改變中,所以這些清水模保留了施工的痕跡,就像是人從青澀變為成熟一般,誠實地面對生命中的不完美,保留完整性。

  四季輕旅行2
  具現代禪風意境的菩薩寺,也有家的親切。

另一個驚訝之處是佛像多,隨處可見姿態、材質,甚至是宗教派別不同的佛像,就像是間藝廊。葉惠貞說,師父用現代新思維發想,開創一個打破傳統定義的當代佛寺,希望這裡給人「家」的親切感覺,沒有宗教的嚴肅。而這裡也是「菩薩的家」,所以屋內外的大小佛像和畫作,皆出自藝術家之手,成為當代佛教藝術的展示空間;走進這棟由水泥、玻璃、木頭和鋼鐵所組成的背景式建築,每個人都是主角。

二樓的禮佛大殿供奉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用蠟燭燈代替香來供佛,偌大的和室裡瀰漫著淡淡的木頭香氣,溫暖的燭光和幽靜的氣氛,是另一處適合沉思的空間。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願意放慢步調,帶著平靜的心,就能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

  四季輕旅行3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以清水模建築聞名,空間簡約有型,吸引不少建築系的學生來參觀。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獲得空間設計大獎

同樣是走簡樸風格的清水模建築,位於北區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外觀較菩薩寺醒目一些,灰色水泥結構上層外加一個橫倒的深色半圓柱體,特別的外觀,教人很難忽視它的存在。為我們做導覽的尤之堅長老,指著大門左邊外牆一塊刻有草圖的清水模說:「這是一艘建築在山上的挪亞方舟,當建築師廖偉立一畫出這張草圖時,我們就決定交給他了。」

這棟佔地150坪、地下二層、地上五層的建築,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於民國98年落成,據說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清水模量體,吸引不少國內外的建築系師生來此參觀,更獲得有「建築業奧斯卡」之稱的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成為著名的地標景點。整棟建築採用大量的玻璃做鏤空設計,讓光線可以穿透玻璃,隨著時間和空間形成不同角度折射的光影變化,有時還會出現彩虹,就像神跡一般,而從一樓中庭仰望整棟大樓,最是壯觀。

  四季輕旅行4
  牆上的十字架圖騰是梨子咖啡館的特色,在此喝咖啡是難得的體驗。

挑高的中庭將大樓空間劃分為左右兩邊,左邊稱為「感性空間」,主要是活動室、辦公室和教室,右邊為「理性空間」,將電梯、樓梯和廁所等公共設施集中於此,至於頂上的會堂則為「神性空間」,有七座橋連接兩邊,以耶穌自我介紹的名稱來命名,如光明、葡萄樹、真理、善牧之橋等,頗具深意。除此之外,整個建築內部無處不蘊藏著聖經的真理,像是地下室魚池底部「五餅二魚」的馬賽克圖案,四種不同造型的樓梯則象徵信仰基督的四個階段(頑石、半信半疑、曠野路、倚靠神的話),其巧思令人讚嘆。

走過五樓懸空的真理之橋,來到方舟造型的會堂,只見會堂內部全為木造裝潢,有著鏤空透光的十字架,並以音樂演奏廳的水準來規劃,將鋼架和鋼柱藏在地板下,連座椅都經過特別設計,所以這裡不只是提供主日學聚會、教會樂團表演之用,也外借給教友結婚以及音樂演出等,用途十分廣泛。而地下室則作為社區關懷據點,每週為社區老人舉行三次的帶動唱、講座等活動,成為社區老人聯繫感情的聚會場所。

如果你沒有事先預約,則無法參觀整棟建築,變通之計不妨到一樓的梨子咖啡館坐坐,從這裡挑高的空間設計,也看得到清水模結構和十字架的圖騰,還能進入教會中庭欣賞魚池,以及整體空間的光影變化,感受建築之美。

  四季輕旅行5
  來自西班牙的油畫,懸掛著全國最高的十字架。

法蒂瑪聖母堂 十字架全國最大

就在基督救恩之光教會附近不遠處的公園旁,有棟白色尖頂的哥德式建築,總是吸引來往路人的目光,尤其是側面高聳鐘塔上金色的聖母高舉聖嬰像,更是教人印象深刻,那就是落成約十年多的法蒂瑪聖母堂。

一走進位於二樓、挑高六層樓的聖堂,馬上映入眼簾的是高達9公尺的巨型油畫,這幅油畫來自西班牙,是由身兼醫生、神父與畫家三職於一身的藝術家荷西•瑪利亞•富爾卡達所畫,金色的畫布上刻劃了八十位如真人般大小的人物,以及雲端的天使、河流、羔羊群、甕簍和背景的簾幕,呈現出西元1917年聖母瑪利亞顯現於葡萄牙法蒂瑪時的景象,這些人不管是貧困、生病或是需要幫助,都充滿信仰,虔誠地等待神跡出現。而懸掛在油畫上的十字架,長7.5公尺、寬4.5公尺、重500公斤,據說為全國規模最大;而十字架下方則是如教堂正面般的多層尖拱設計的聖體櫃,石材的花紋形似雲彩,象徵耶穌復活後將乘雲彩而來,意涵十分深遠。

  四季輕旅行6
  法蒂瑪聖母堂是哥德式的建築,充滿歐式風情。

在聖堂兩側高處的牆壁上,有著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彩色玻璃窗,雖稱不上華麗,卻利用光影和色彩讓整體空間生動不少,加上象徵耶穌背十字架走上苦路過程的十八扇彩繪窗,以及十四幅苦路銅雕,讓人感受到宗教的寧靜氛圍,心情也隨之平靜。

旅遊看板

◆ 菩薩寺 臺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47號
電話:04-24079920 http://www.ibs.tw/
◆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臺中市北區進化路428號
電話:04-22362238 http://www.slc.org.tw/
◆ 法蒂瑪聖母堂 臺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115號
電話:04-22335950

TOP

 
 

bar
要做就做最好的
漢寶德為臺中留下無價資產

文 攝影 劉智淵 圖片提供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漢寶德

  漢寶德1
  溫文儒雅的漢寶德在任何職位上都有開創性的作為。

漢寶德不是臺中人,但幸好他曾經在臺中深耕三十年,
臺灣的博物館事業才能跨入新的境界,
臺中也才能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新風景,
甚至,城市重心也因此做了某種程度的轉移……

有這麼一位人物,並非臺中出生,也不以臺中人自居,但是在臺中前前後後工作約三十年,他辦雜誌推介建築新觀念、主持大學建築系、翻修課程改善臺灣建築教育,更由於他的個性「不耐平凡」、「要做就做最好的」,促使臺中誕生一座足以改變城市重心的世界級博物館。他是漢寶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辦人及首任館長,曾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是一個與臺中淵源甚深,對臺中大有貢獻的建築學者、博物館學家,以及持續關懷文化事務的藝文界人士。

臺中是個有意思的城市

  漢寶德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漢寶德所籌劃的世界級博物館,對臺中的發展影響深遠。

「我和臺中的關係是從東海大學開始的。」年近八十,自謙已經退休幫閒的漢寶德,頭髮花白、容顏清矍儒雅,談起半個多世紀前初到臺中的情景,仍能侃侃而談。他記得,當時他從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留校任助教三年之後,和幾位成大建築系前後期同學被延攬到東海建築系,當時東海大學成立未久,全校才八百多位師生,建築系師資奇缺,有三年助教資歷的他,成為建築系唯一的講師,師生年齡相差無多,生活作息都在一起,他形容是一群蘿蔔頭。當時,東海校園是臺中一塊遼闊而獨立的土地,從校園往下望,民國五O年代的臺中市模模糊糊,似乎總是籠罩著煙霧,夜裡的燈火也稀稀落落,談不上熱鬧。

據漢寶德的說法,東海的生活「太無聊」,於是他興起辦雜誌的念頭,當時臺灣社會對現代建築仍很陌生,他辦的《建築》雙月刊確實推動了一些觀念。而辦雜誌就得離開校園到臺中市區接洽印刷廠,然而,最常去的也只是臺中火車站一帶。他描述,當時的臺中就火車站前一條街,短短的,走沒多久就到了盡頭,然後就是一片綠色的稻田。「市區裡有兩條溝圳,水很乾淨。是個很有意思的小型都市。」漢寶德這麼說。

  漢寶德3
  漢寶德為臺灣的建築教育帶來不少新觀念。

在東海做了三年講師,受當時教會學校國際化的影響,他決定出國求學,取得哈佛建築碩士學位,曾短暫在美工作,接著到普林斯頓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同時在那裡找到願意指導修習建築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沒想到教授退休,學位未竟,恰好當時東海建築系系主任離職,在校長力邀下,他回國接掌東海建築系,一做就是十年。這期間,他改革建築系課程,要求學生動手做建築模型,強調建築的人文與環境元素,同時又開辦《境與象》雜誌,繼續推廣現代建築觀念。無論教學、辦雜誌、推動古蹟維護,漢寶德從各個層面為臺灣建築帶進新觀念,同時也培養出夏鑄九、登琨豔、林會承、黃永洪、李乾朗、姚仁恭等青壯派學者專家,稱得上是臺灣建築觀念的啟蒙者。「就算不是他的學生,只要對空間變化有企圖心的人,多少都會感受他的影響力。」有位建築學者這麼形容。

為了科博館才留下來

主持東海建築系十年,一向對他十分親切的前教育部部長羅雲平就任中興大學校長,特別致電邀他擔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遺憾的是,興大理工學院沒有建築系,漢寶德沒能盡展所長,過得並不適意。「沒有課可教,那幾年過得很悶,為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我才留下來。」漢寶德說。

  漢寶德4
  漢寶德早年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幸好他留了下來,臺灣的博物館事業才能跨入新境界,臺中才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新風景,甚至城市重心也因此做了某種程度的轉移。

「我蓋博物館不是以臺中為考量,是要造一個服務全省、國家級的博物館。」漢寶德談起科博館的建造過程,眼睛亮了,手勢也多了起來,「主管單位本來只想花個三、五億,隨隨便便交代過去就好。我怎麼願意做那樣的東西,要做就要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不客氣地講,科博館今天的規模,是我多次在經建會發言的結果。」

民國七O年代,政府推動國家十二項建設,在文化建設的項目裡,準備在北、中、南各設一座科學博物館,分別由海洋學院(現今的海洋大學)、中興大學理工學院、成功大學工學院協助籌辦。中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籌設工作,自然就落到當時擔任興大理工學院院長的漢寶德身上。當時,主事者認為自然科學博物館花費最少,最容易進行,於是首先推動,沒想到三、五億的規模在漢寶德手裡擴大為四、五十億。他表示,臺灣是一個新興的國家,自然物標本收藏不足,不能像國外的自然史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吸引參觀者,就應該以全新、有創意的設備和思維,達到自然教育的目標。這個觀念形成後,就不是蓋個房子收藏陳列標本那麼簡單。於是,他和負責經費審查的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有過幾次會談。

  漢寶德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兒童最愛的博物館。

要做一流的博物館

「我問經建會的委員,你們要蓋個隨便的博物館,還是要蓋一流的博物館?他們沒人說話。」漢寶德笑著說:「這句話把他們都憋住了。」接著,他在會議上表示,如果要蓋個國際標準的博物館,估計要四十億。「既然官員們都默認了,我就不客氣的按四十億的標準規劃博物館。」事實上,日後自然科學博物館花費了不止五十億,這說明漢寶德的態度,確實讓主事者對於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有所期待。不僅如此,漢寶德也有技巧的創造一種氣氛,讓社會對自然科學博物館充滿信心。

在四十億經費通過之前,漢寶德決定以「太空劇場」作為首先推出的第一期建設目標。劇場主要設備有星象模擬系統及全天域電影放映系統,這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播放系統,觀眾置身其中有如身歷其境,盡情收攝大自然的聲色之美,推出後果然轟動一時、口碑極佳,接下來的工程就更能依漢寶德的想法推動。當時科博館的展示設計、工程發包各方面,為求展出效果符合他的標準,漢寶德都極力說服主管官員不循比案、招標等公共工程發包形式,一切以設計師為中心,展品在國外完成,設計師確認之後拆卸運回臺灣組裝展示。「以後都做不到啦!」漢寶德笑著說:「當然,我有信心,我那樣做一定會成功。」

民國75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對外開放,第一年僅開放科學中心和太空劇場就吸引一百六十萬參觀人次,之後均維持每年約三百萬人次參觀,僅次於老字號的臺北故宮,開創臺灣博物館歷史的一則傳奇。而科博館所在的臺中市北區,逐漸以它為中心發展起來。博物館前的館前路,也和稍晚完成的國立臺灣美術館連成都會綠帶,成為頗受歡迎的綠園道,臺中市的市容於是在臺灣的都會區裡顯得柔美而有韻致。

  漢寶德6
  民國57年漢寶德自美學成返國,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差一點定居臺中

「我如果在臺中退休的話,就會留在這裡。」漢寶德表示,臺中是個尺度大小剛好、很適合居住的城市。早年他也曾在臺中置產,一度還想在臺中購地,自建住宅,遺憾的是,他總是接受國家借重,到各處任職。民國84年,漢寶德因籌設臺南藝術學院離開臺中,南藝大校長退休後,又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在每個職位上,他也都有著開創性的作為。

離開臺中多年的他,偶爾還會回臺中看看,他覺得,臺中已經是發展成熟的城市,從都市計畫的角度來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發揮的空間。「如果有心,應該可以從市容景觀的觀點,一點一滴的美化,使它成為一個很美的城市。」漢寶德這麼說。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九月號NO.18  
  訊息公告  
 
競合?整合?行動大未來現在進行式
隨時、隨身、隨地,人們透過手中的行動智慧裝置掌控生活,與全世界溝通,這已是現象!誠如麥可.賽勒所言:「若沒做好衝浪的準備,你將被這一波根本改變世界的巨浪席捲而去。」

陳綺貞的音樂之路
陳綺貞構思「花的三部曲」,將生命歷程附著於作品之上。有趣的是,她的順序由「腐朽」開始,接著是《太陽》一輯所詮釋的「重生」,接下來,我忍不住好奇,我們將會獲得怎樣的「綻放」?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