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場到麵包窯
張山豐烤出一條有機路
文/白謙華;攝影/羅友辰;圖片提供/張山豐
|
|
台中新社農友張山豐將農產品結合窯烤麵包,走出自己的路。
|
|
從軟體工程師到全職的農夫,
張山豐花了八年時間在山上練功,
他在失敗與挫折中找到順應自然的懶人農法,
他在溫室種植香草、小麥、番茄等,
並且在老農舍旁自己蓋了一座麵包窯,
自家研磨麥粉,將自家栽種的蔬菜水果揉入麵糰,
把畢生得意之作,都濃縮在一個美味的麵包裡。
農友小檔案
農友:張山豐
代表農產:帝王芭樂、火龍果、芭蕉、番茄,窯烤麵包與果乾、果醋等農產加工品。
產區:台中新社風林小築農場
地址:台中市新社區福興里民裕32之3號(台21線5.9公里處)
連絡電話:0936-281-111、(04)2594-1212
網址:www.greentime.tw
沿著台21線蜿蜒行駛,從台中東勢進入與新社交界的山區,大約5.9公里處,路旁出現一枚小巧的木招牌,上頭有「風林小築」手寫體字,以及小麥穗與麵包彩繪裝飾。見來車停駐,農場狗兒熱情迎接,伴隨著主人張山豐的吆喝,卻是只聞聲響不見人影。原來農家躲藏在山路下的凹谷,必須從台21線旁的小岔路步行而下。在奶油、威力、妞妞幾隻領養的流浪犬活潑帶路下,磚瓦平房與溫室從躲藏的盛綠裡現身,現代桃花源就在這裡了。
|
|
農場裡的作物和野草共生,因為野草可以遮蔭、保濕土地,讓植物的根系舒服。 |
|
天擇淘汰不良物種
1969年出生的張山豐,畢業於國立台北工專(現已升格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二十五歲退伍後,曾短暫在自行車公司擔任工程師與軟體工程師,二十六歲便自行創業專攻軟體服務,在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年代,他是小有成就的公司老闆,更因專業經驗豐富,曾受邀到大學擔任講師。八年前,他有感工作過度侵蝕生活,長期日夜顛倒導致健康失調,也疏遠了渴望的家庭生活。在妻子許恩琳的全力支持下,他決定解散公司,轉行當農夫,就此開始他與有機生活的實驗。
風林小築農場占地1.5甲,原本是張山豐父親的果園,老父親直到八十三歲都還在務農,種植椪柑、柿子、梨子等果樹。一開始,他父親先給了他一小塊荒廢的土地試種。對務農毫無概念的張山豐,因為姐姐在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工作的關係,便試著接觸有機農法。
然而,這片土地幾十年來都是用慣行的方式操作,當張山豐決定恢復自然耕作時,卻是噩夢的開始。「第一年土地還殘留藥效,沒用藥的收成還不錯,第二年之後就整個走下坡了。」張山豐說,其實土地的能量已經衰敗了,果樹的根早就爛了,只不過是靠著農藥與肥料支撐活著,那狀態就像癌症末期的插管病人。當他試著恢復「正常」的栽種方式時,卻被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淘汰了。
|
|
張山豐順應自然的懶人農法,對人和環境都比較友善。 |
|
說服反對的聲音
看著兩百多棵果樹一株株消失,最後只剩下三棵,老父親十分不諒解。張山豐為了替自家農場找到新出路,他說服父親接受轉型,不再種植果樹。可是,橘子園不種橘子,那該種什麼?
他觀察,這塊土地在夏天很難種高麗菜、花菜或葉菜類,但冬天種的話又面臨價格崩盤,不是要付出高昂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就是要有認賠殺出的心理準備。為了減少市場與環境衝擊,他試著找出適地、適種的高經濟作物。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周遭自然。張山豐發現,山裡頭的野生番茄和山蕉到處都是,不需要照顧就會自然冒出來,這不正好符合他想要的?
發現了這點,他便著手蓋溫室,發展精緻農業。張山豐沿著山坳闢建的農場,因坡陡關係,數十棟溫室只能利用有限的平坦土地興建,每棟的面積有大有小,位置相當分散。像這樣的配置,一般人通常會覺得管理不易,但是張山豐卻認為十分適合他「有機栽培、多樣少量、重點加工」的農法。他在溫室內種植番茄、小麥、薰衣草等單價較高的經濟作物,這些作物的產量雖然不如過去橘子園,但是單價卻遠高於橘子,加上錯開紅海競爭,不會有賣不出去的疑慮。隨著穩定生產,農場總收入達到過去的水準,一直抱持反對聲浪的父親,終於漸漸理解張山豐的作為。
|
|
農場溫室中培育的小麥,是自製麵包的原料之一。
|
|
順應自然的懶人農法
園子裡的作物和野草共生,張山豐幾乎不太除草。他說,野草並非都不好,野草可以遮蔭、保濕土地,讓植物的根系舒服。例如,他在溫室外的露地農場種植帝王芭樂,主要管理都靠修枝疏果,而地上的草幾乎是不太除的,如果草太短,園相看起來雖然很乾淨,但是夏天太陽直曬到地面,植物的根部也會像人一樣曬傷、不舒服,結出來的果實反倒不如預期。
張山豐的農場經營想法,除了考量自然環境,也站在人力條件來思考。與其汲汲營營計較那草如何生長,他順應自然的栽種方式更符合人力精簡的小農場。「我這是懶人農法!」他笑著說。
除此之外,張山豐善用「輪作法」,減少作物病害傳染。例如栽種番茄的溫室,第二期就輪作小麥,這成了農場最大的特色。在大雅小麥剛開始推廣時,張山豐注意到小麥適合冷旱氣候,於是嘗試在山裡種植。而這一種讓他種出了興趣,他發現小麥與番茄這兩種不同科的作物輪種後,可以減少病害傳染,而且小麥磨出的麵粉,還是製作餅乾與麵包的重要材料。他決定投入研究,沒想到這一玩,還玩出了一座麵包窯來。
|
|
張山豐將自家栽種的水果製成果醋販售。
|
|
讓農產經濟價值加成
為了克服供需不平衡造成的農損,張山豐參加農糧署「企業化經營計畫」,由政府提供三分之一的金額補助購買乾燥機、烘焙爐、冷藏冰箱等設備,加上早期自費購買的蒸餾器,這些都成了他研究農產品開發的得力助手。
他憑著一股興趣,自學各種加工技術,將自家栽種的水果製作成果醬、果乾,將薰衣草製成天然純露,而農場小量生產的各種水果,如楊梅、水蜜桃、紅肉李、樹葡萄等,則醃漬成一桶桶的天然醋,這些都可以再製成果醋或酵素等販售。
數年前,張山豐發現台灣有人用歐洲傳統的羅馬窯來烤麵包,他便靠著國外網站的分享資訊,自己動手蓋了一座。花了三個月蓋好羅馬窯後,張山豐甚至從德國進口一台小型的磨麥機,將溫室採收的小麥磨成麵粉,添加在自己培育的老麵糰裡,並融合農場各種作物,研發出番茄乾、香蕉紅心芭樂、南瓜枸杞、火龍果乾、洛神花、芭蕉核桃等各種口味的健康麵包,讓產地到餐桌的低碳飲食能在農場裡落實,同時也豐富了農業的生活與樂趣。
除此之外,張山豐還發揮擅長的軟體設計專業,為農場建置網頁,在網路上銷售自製農產品,讓務農、生活、經濟達到平衡。
|
|
自己蓋的麵包窯是張山豐的得意之作,工法全是上網學習來的。 |
|
不計較得失更自在
來到山坡邊的果園,約莫兩分地大小的農地種了幾百棵芭蕉樹。張山豐說:「這是媽媽送給我的禮物。」他回想起上山務農的第三年,園裡的橘子樹幾乎都快死光了,媽媽不忍他受到打擊,就買了兩棵芭蕉樹送他。「父親在這裡開山種稻後,就是靠滿山的香蕉賺錢養家,媽媽或許是想到這裡適合香蕉生長,所以才送我的吧。」抬頭看著茂密生長的芭蕉園,這樹影總令張山豐憶及這段往事,媽媽溫柔卻高大的守候,就像這芭蕉樹一樣,頂著天、抓著地。
張山豐指著這片山頭說,張家從日治時期就在這裡開墾務農,小時候他從這裡走5公里到山下的大林國小上學,沿路上都是親戚的果園,一點都不無聊。「可是,這裡的農業正在凋零,現在山上的人家已不到五戶。」張山豐感歎,數年前興起的青年返鄉從農潮,大多數做了二、三年後,等熱度一退又回到城市裡。
「很多朋友都好奇,大部分青年從農都撐不久,很少像我這樣做了八年,而且還愈做愈開心。」談及讓務農、生活、經濟達到平衡的心法,張山豐表示,首先要挑選能夠負擔的農作,再者就是不要盲目追逐利潤,要把生活品質放在第一要務。
因為張山豐採用有機農法,山上的鳥相極好,也極野。他提起有一年把麥子種在露地,到了收成時,被吃到一粒麥子都不剩。很多人問他:「不會覺得很生氣嗎?」他回答:「不會啊,因為我拍到了很多漂亮的鳥照片!」對張山豐來說,務農的得失,可不是用表面金錢可以計算的呢!
|
|
張山豐採用有機農法,山上的鳥相極好,也極野。
|
|
什麼是「有機農業」?
1924年德國人Dr. Rudolf Steiner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定義:「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以張山豐為例,他少量施以有機肥、石灰或蘇力菌,大部分靠著麵包窯的木炭或灰燼做肥料,讓過酸的土壤漸漸恢復,如今pH值約在6.5左右,已是相當健康的狀態。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