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菜園到餐桌的探索之旅,孩子的第一堂食育課。 |
|
從菜園到餐桌的探索之旅 孩子的第一堂食育課
文/林韋潔、李政青;攝影/澄攝影;圖片提供/主婦聯盟、東海•美食育基地
從孩子出生起,爸媽就為了該讓他吃什麼而傷腦筋。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卻被許多美味但不健康的加工食品所吸引,也可能出現挑食的壞習慣,影響他一輩子的健康。讓飲食教育向下扎根,教孩子選擇吃正確食物的能力,這場覺醒運動的風潮,已從歐美日吹向台灣。一切得從認識食物、瞭解食物開始,不妨讓孩子來趟「從菜園到餐桌」的探索之旅吧!
「該吃什麼好?」這是自孩子出生以來,每個媽媽都不斷煩惱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健康均衡的飲食,才能好好長大,但在日常三餐裡,能否讓孩子攝取到成長所需的營養素,讓孩子遠離加工食品、懂得為自己選擇好食物?這恐怕是連家長自身都必須面對的難題。
現代許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課業成績、課餘生活與才藝表現,但對家庭的飲食品質卻不一定願意花很多心力去經營,寧願將日常三餐飲食的內容和品質,交給坊間各種食品廠商或店家來決定。不少學生喜歡買炸雞、奶茶、可樂等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果腹,不喜歡吃蔬菜,更討厭吃營養午餐,挑食的問題嚴重。「這反映出父母親對於兒童飲食教育,長久以來的匱乏。」知名親子教養作家番紅花如此觀察。
有健康的國民,國家才有未來
在台灣,大約每四個兒童就有一個體重過重或肥胖。根據研究,肥胖的孩子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高達八成,而且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兒童肥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還是來自不正確的飲食習慣。而不良的飲食習慣日積月累後,將導致下一代的壽命比父母還短!
然而,唯有健康的國民,國家才有光明的未來。
像日本就有很清楚的體認,是全球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日本早在2005年就通過《食育基本法》,要求孩童的監護人或教育關係人,必須肩負起食育的責任,同時將食育列為中小學的必修課,要建立學童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知識,培養良好的食物判斷力,同時要對食物心存感謝,不僅保留了日本的飲食傳統,也是面對食安問題根本的解決方法。
「食育」的議題在歐美也同樣備受關注,不少國家紛紛倡導使用在地當季食材,教孩子認識食物,體驗做料理樂趣。像2010年,美國國會將每年10月訂為「從農場到學校月」(National Farm to School Month),全美各地的公立學校開始推行「從農場到學校」計畫,學校向當地農場採購食材,有些學校在校內闢菜園,讓學童認識食物生產,進行跨越校園的食農體驗,同時擴展社區的市民農園、蜂園,要重新建立社區與食物、土地的連結。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也以身作則,在白宮裡開闢一塊有機菜園,邀請小學生一起來種菜。
|
|
大部分孩子會挑食,是因為不吃沒看過或不認識的食物,但親手種出來的菜,就會願意去嘗試。 |
|
英國名廚推動飲食革命
英國知名型男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以擅長使用有機食材聞名,他也是英國校園食育的推手,和「世界飲食革命日」的發起人。
傑米從多年的廚師專業養成經驗中體認到:食物的力量不僅只是填飽肚子,他認為,從土地滋養而出的果實到餐桌享用的過程,只有透過親手烹飪,才能重新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建立起友善的美味關係。
當他發現,在英國,每五個十一歲的學童,就有一個過胖,而肇禍的元兇,來自糟糕的飲食習慣,以及個人缺乏料理食物的技能時,他決心「翻轉餐桌」,在英國推動校園「廚房菜園計畫」(Kitchen Garden Project),讓孩子在學校菜園裡體驗耕種、收成的樂趣,還在2012年發起「飲食革命日」,希望透過飲食革命,教育每個孩子關於食物的知識,鼓勵所有家庭重拾烹飪樂趣。後來他更號召了三十萬英國人共同連署,成功將校園飲食改革的提案打入英國的教育政策。
2014年,英國教育部正式將「烹飪」列為所有十四歲以下學童的必修課程,低年級孩子需了解食物的來源及基礎飲食原則,學會製作簡單的輕食;中年級要能掌握基礎烹飪加熱技能,並清楚當季概念及常見食材的加工處理過程;十四歲畢業時,需學會自己煮出一餐足以餵飽自己與家人的營養餐點。現在,英國的中小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學會製作二十道料理。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會挑食,其實就是「不吃沒看過或不認識的東西」。若是讓孩子親手去看、聞、摸、去切,最後自己煮出一道菜,相信孩子所有的主觀意識都可以改變,開開心心把親自做的菜吃光光。
|
|
孩子在栽種過程中,瞭解每天吃的食物都是農夫流汗耕種的成果,能讓他們更珍惜食物,也能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 |
|
讓孩子從小瞭解食物、健康與環境的關聯
隨著近幾年食安問題在台灣掀起熱議,讓國人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已刻不容緩。
台中市政府相關部會也致力推動食農教育,期待孩子們能夠從小瞭解食物、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教育局長彭富源表示,「學校如果能將教育的觸角延伸,讓孩子在栽種過程中,了解每天吃的食物都是農夫流汗耕種的成果,不但能讓他們更珍惜食物,也能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
這幾年來,台中市已有不少學校身體力行,帶著孩子利用校內閒置空間栽種蔬果。其中,國光國小可說是市內最早推動食農教育的學校,自九十三學年度起,學校即將生態教育列入學校本位課程,藉由校舍改建與拆除的機會,讓校園內的水泥柏油逐漸退場,改變成耕學園種植有機蔬菜,生態池裡有魚蝦可撈,還有夢田專種水稻。而蔬菜、稻米收成後,還可以直接煮成午餐,學童吃到都特別開心。
近三年來,黎明國小、樂業國小、月眉國小不約而同在校內開闢農地,讓學生種菜、種稻。自從台中月眉國小在校園內開闢了三分地大小的無毒農園後,全校200多位師生共同翻土、耕作,收成的蔬菜讓學校的營養午餐也可以有免費的機會,有時甚至多到可以讓學生帶回家,家長收到沒有農藥的菜,都非常開心。月眉國小還養了鴨,學生放學前還得將鴨子趕回鴨寮。
另外,像三田國小因校內沒有足夠空間種植,但他們換個方式,轉而認養學校周邊的農地,同樣可以讓學生體驗農耕生活。
|
|
現在有些學校會安排課外教學,帶著孩子到菜園參觀。 |
|
市府積極推動食農教育
為了鼓勵學校重視食農教育,自104年度起,台中市政府教育局推動「我的Farm心園」食農教育試辦計畫,遴選台中市三十所學校辦理。校方可以利用盆栽、花台、校內閒置空地或承租校園旁休耕土地進行農事體驗,並結合家長及志工進行課程安排。為了提升台中市學校師生「均衡飲食」、「愛物惜物」的良好品德觀念,市府也鼓勵學校利用校園內閒置土地種植農作,進行耕種體驗,並認識在地糧食、了解地產地銷的食物旅程觀念,以達到食農教育向下扎根。課程中除了讓學生實際參與種植體驗,並融入相關領域課程,教導認識在地糧食生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產地銷的飲食觀念。
有鑑於許多學校雖然有心推動食農教育,但教師們普遍因農事經驗、知識不足而卻步。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在104年度特地舉辦了「台中市食農教育規畫及推廣補助計畫」,除了針對台中市農業推廣人員及教師分別舉辦食農教育研習營外,並在上下學期和信義國小合作,試辦食農教育。並有設計完整的活動與教案,期望於日後編寫「食農教育指引手冊」供各校參考。
未來,教育局將在各個行政區選定四至五所學校,做為食農教育推廣種子學校,透過「小小食農工作坊」,請種子學校分享食農教育、農耕經驗,並結合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學生投入推廣。另外,還將舉辦「小小食農市集」,提供學校農作物銷售或交換機會,讓學生能夠認識農作物銷售歷程,連結食農教育精神及社會公益意義,深化環境教育成效。
「當我翻開落葉堆肥時不禁嚇了一跳,因為裡面有很多蜈蚣、毛毛蟲、蚯蚓…我更好奇,原來小蟲子可以幫忙鬆土啊!」在104年度試辦的食農教育中,不少學生都有類似的轉變,原本以為土壤很髒,菜蟲、蚯蚓很噁心,但上過課以後,想法都慢慢改變了。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對於食物的生產歷程有清楚的認知,相信我們的地球會有不一樣的未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