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臺中好生活電子報
2016/08/24 第2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台中社企流
愛與勇氣的實踐行動
角落微光扶持城市隱者自立
美學台中
歷久彌新的建築經典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張景皓(中立者)希望用有限的資源,幫助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自立更生。

愛與勇氣的實踐行動
角落微光扶持城市隱者自立

文/李姿立(HOPE125特派記者)、林韋潔;圖片提供/角落微光

在城市的角落裡,有些人因失去工作而流離失所,甚至三餐無法溫飽。他們猶如城市裡的隱者,一般人視而不見。現在卻有人希望透過創造共好的扶貧模式,用企業經營的方式,幫助他們自力更生。這是一場實踐愛與勇氣的實驗。

在台中中區有一群城市導覽員,他們曾是與社會失去連結的人,因為「角落微光」的培訓,讓他們有機會重新走入人群,並且翻轉自己的人生。

「角落微光」實踐愛與勇氣

「角落微光」是一家2015 年成立的社會企業,創辦人是張景皓,他也是國內最大英國留學資訊網站「Hello UK!」的創辦站長,過去曾多次舉辦偏鄉英語教育的營隊,在網站上號召志工前往偏鄉舉辦英語夏令營。他在2006年曾以「英文種子營志工計畫」獲得第三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獎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社會企業。當時雖已有在台灣成立社會企業的想法,但一直等到他本業穩定及解決資金問題後,才正式以「角落微光」的名稱踏入社會企業的領域。

 
計畫主要透過輔導和訓練街友和獨居老人成為在地的另類城市導覽員,培養謀生的能力。

所謂的「社會企業」,是指「為了社會服務而營利且有嚴謹的利潤處置規範」的企業,獲利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以便繼續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它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了非營利組織、慈善扶貧的既有思維,甚至可能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

「角落微光」和非營利組織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沒有依賴任何社會捐款」而獨立運作,他們認為,這是個充滿愛的社會,有心想改變的人很多,但要長期投入一個社會議題,並深入去揭出問題背後的結構因素,則需要很大的勇氣,而要將愛心發揮極大化,就需要有效率的整合現有資源,否則容易與現存的其他組織在業務上重疊。「台灣現有社會福利的問題正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找出最需要幫助的服務對象,是角落微光的目標之一。」張景皓說。

給予機會取代施捨

張景皓曾經帶領一群留學英國歸國的人士,參與台北「街遊」規劃的街友導覽活動,這次的經驗讓他想到,也許可以透過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提供工作機會給街友,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於是,「Hello UK!」在2015年成立「角落微光」,團隊成員都是台中在地的年輕人,他們很清楚這家企業的存在,並非要取代關懷街友的現有非營利組織,而是要將有限的資源幫助無法被全盤照顧到的弱勢高風險族群,所以他們將有自立意願的街友、經濟弱勢的單親媽媽、中高齡失業者、獨居老人列為主要關照對象,並稱呼他們為「城市隱者」,推動一系列「看見城市隱者計畫」(Invisibles In Cities),希望挹注資源到每個微光角落,使城市隱者不再隱形。

去年端午節時,成立不久的角落微光與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街友關懷協會及人安基金會台中平安站合作,舉辦「城市隱者•角落微光」活動,先以公益藝術攝影行動開場,從網路上集結全台各地的愛心義工們,拿起紙板和麥克筆,嘗試為街友寫下心聲,並進行攝影記錄;接著,邀請約三百位無家可歸的街友、單親媽媽及獨居老人等到會場,由台中市美髮美容技術指導員職業工會及創世基金會護理人員提供義剪和義診服務;最後是活動的高潮「Give a smile共食音樂會」,邀請隱者們邊用餐、邊觀賞音樂表演。

 
導覽的過程,可以讓一般大眾以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街友的狀態,也能重建他們的信心與社會的連結。

隱者地圖培養街友導覽員

目前角落微光正在進行「隱者地圖」計畫,這項專案主要透過輔導和訓練弱勢族群,包含街友和獨居老人,成為在地的另類城市導覽員,希望他們能夠說出屬於城市的故事,以及他們自己的故事,讓導覽成為可以謀生的一份新工作。角落微光和街友關懷協會及人安基金會合作,由他們推薦提供現有人力和適合做導覽的人選;角落微光則協助對方培養自立的能力,以逐漸脫貧。

考量到台中中區的故事是台中市發展歷史的縮影,每條街道巷弄都承載著珍貴的記憶,也是台中人寶貴的文化資產,因此「隱者地圖」選定台中前後火車站、台中公園及中區舊市區周邊為主要導覽對象,規劃具有在地與人文特色的導覽路線。

在培訓階段,角落微光聘請專業導覽師資來授課,免費協助隱者養成獨立導覽的技能,除了告訴他們中區的故事,也幫助隱者找出自己的回憶,最後融合成一個個獨特的人文故事。同時,也從網路募集愛心志工到課堂陪伴、協助隱者成長。課程結束後,隱者若通過考核,便可成為正式導覽員,並獲得由台中市社會局救助科認可的結業證書。一般民眾可以透過角落微光平台預約付費導覽,導覽所得有六成歸予隱者,角落微光則取四成,做為持續培訓計畫的經費。

張景皓記得,剛開始和隱者之一小梅姐接觸時,看見小梅姐的居住情況,凌亂的紙類回收散落家中,沒有電燈和熱水器,許多家具都已老舊不堪使用,很明顯的,當時的她已沒有活下去的動力。小梅姐也透露,在角落微光拜訪的前幾天,已有輕生的念頭,如果沒有角落微光的幫忙,她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街友不是一種身份,而是狀態。」他們可能因為意外、生病或經歷人生重大事件,導致生理或心理上的創傷,最後失去了家和生活動力,致使和社會失去連結。張景皓相信,隱者地圖計畫不只是重啟一般大眾思考街友議題,以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狀態,同時也讓隱者們有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在導覽過程中重建他們的信心與社會的連結。

 
城市隱者導覽員除了說出屬於城市的故事,也會將自己的回憶帶入,最後融合成一個個獨特的人文故事。

推動「隱者地圖」挑戰重重

然而,推動這項計畫沒有那麼簡單,投入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也相當高。光是前置作業就花費了很多時間,雖然人安基金會提供合適的人選,但是要這些街友帶領一群人導覽,在溝通和執行訓練上還是存在不少挑戰。隱者們的培訓時間長達四個月,但隱者地圖今年4月正式上線後,前兩個月只賣出兩百多張的街頭導覽票券,人力和行銷成本無法和收入打平,營運至5月底時虧損已達47萬元,在經營上面臨不小的挫折。而票況不佳,也讓參與的隱者壓力很大,有幾位已離開這項計畫。

由於導覽服務的重點在「導覽者」本身,需要隱者將對歷史文化的瞭解與自身故事的融合,因此身體及精神狀態得相互配合才能確保服務品質,如果隱者的狀況不穩定,就會影響到這項計畫的延續,讓企業營運和隱者的生計,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目前角落微光的營運十分辛苦,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身在社會和社工服務上。遇到瓶頸時,張景皓會不斷透過反問自己來釐清和找回初衷,他堅定的說:「角落微光要做深化的社會企業,而且是社會大於企業的模式。」

這幾年,台灣興起一股社會企業的創業熱潮,但整個制度還不夠成熟、透明,也沒有法律規範可以遵循,張景皓計畫依照英國的社會企業法規來運作。對於想從事社會企業的人,他建議除了要先瞭解社會企業是什麼,還要清楚知道「這企業是要養活自己,或是養活想要服務的那些人?」他認為,社會企業必須要先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因為在社會企業有很大的部分是擔任社工的角色,實務面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陪伴和建立服務對象的信任。

雖然角落微光充滿理想性格的營運模式,仍有待市場的考驗,但這群年輕人願意付出實際行動關懷弱勢者的心意,值得社會的肯定。

社會企業小檔案

企業名稱:角落微光文化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5年2月3日
創辦人:張景皓
員工人數:2人
資本額:50萬元新台幣
網站:https://www.hellocorner.com.tw/
主要業務:扶持與訓練隱者(包含街友,中高齡失業者與獨居長者)成為導覽員的社會企業,讓隱者們用社會底層的聲音,訴說自己愛與生命的故事。

TOP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歷久彌新的建築經典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文/圖 陳嘉芸

仰望蒼穹,輕觸草地,空氣在天與地間盈滿如溫柔的懷抱。精巧內斂的教堂,在廣闊的基地中,如同遺世獨立的聖地,為人們洗滌塵囂、沈靜心靈!不論是詮釋中華文化的現代建築經典之作,或作為雕塑藝術,成為幸福生活照的背景,那安靜的、熱鬧的、豔陽下的、風雨中的路思義教堂,莊重矗立如時間靜止般永恆。既使沒有華麗精美的裝飾,經典依舊動人。

海大學為源起於1865年以來貢獻於高等教育的教會學校,決定立校於台中後,1953年歷經公開比圖,幾番波折,最後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與陳其寬及張肇康建築師合作, 將Thomas Jefferson根據他的「學術村」教育理念所規劃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之精華發揚光大。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及建築群,從此激發了台灣建築專業的發展。

留白、聚焦、暗示或強勢主導

東海大學的校園設計與地形環境充分融合,同時保有凸顯現代建築特性的軸線要素。在中軸兩端,一側為鐘塔,另一端即是路思義教堂。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永恆矗立的現代建築經典。

路思義教堂是一座位於校園中心的基督教禮拜堂,也是校園的地標,主要為紀念美籍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建造。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教學區不從俗的以林蔭大道為主軸,串接合院式的各學院,將校舍蘊含於綠意中,形塑出豐厚人文氣息。教堂則位在軸線的轉折點,略微偏移文理大道中軸,四周空曠,配置上位居主導又顯謙遜。

由於地勢東南低、西北高,沿斜坡步道爬升到位於高處的教堂,需要微微屈膝彎腰,像是崇敬的過程,營造出虔誠的心情。山谷來的風,被教堂曲面的溫柔所化解,順著外牆牽引,朝向上坡的文理大道吹拂。草地上色彩繽紛的人影,在黃澄澄的背景前或跑或躺,總是好看;因為造型向上內傾,大大減少背光面,使得各個面向都是主角。教堂的曲面如浪般波動,盡情朝上伸展,堆起高潮,最後在天空劃下十字;推升到最高點的十字架,在藍天之下,顯得極為神聖!

教堂入口面向東南,日出光線由大門所在落地玻璃投射進來,太陽角度拉高時,光線改從側面縫隙滲入;進入室內,視線會自然的順著光線的暗示,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而隱喻基督教精神的十字窗,在中軸上為黑色窗櫺及墨色玻璃,視覺延伸出去,使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側軸則於內部窗框漆上黃色,光線在灰階的清水混凝土上反射出黃光,讓講台處顯得溫暖親切。

傳統功能下突破形式的創意

傳統教堂多是十字型平面,具有玻璃花窗、彩繪的穹隆、側面高窗、朝天拔尖的山牆,承平興盛的時代還會有精美石雕裝飾,是各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縮影,每每讓人讚歎其精緻美麗,不絕於口。這種類型是以具象的語言及形式,與在天上的神對話。

 
走進教堂,剛開始像走入洞穴,隨著光線從天窗傾瀉而下,照亮交叉華美的曲面肋板,不禁令人讚歎其工藝與建築之美。

路思義教堂設計原本採有磚石拱頂的教堂形式,但在考量抵抗颱風及地震等耐候條件後,決定突破制式,採用形態上像三角錐的造型,以便像金字塔般的基盤穩固,而簡化後的建築語彙,也像東方的雙手合十。單片板四緣兩側為直線、兩側為弧線,坐落在不對稱的菱形平面,自基座像帳棚般向上內縮,收斂於直線正交的頂部結構。整體造型除了結構穩定,也有美學表述,嘗試以弧面的大屋頂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磨合中國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築。

為了純粹的創造空間形式,考慮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讓構成空間的四片曲牆完全分離。牆體由底部懸臂拔地而起,成對的牆於頂部相連,模糊了牆與屋頂的界限。後側內部講台位置的一對牆,略高於前側座席,外觀足以表彰其重要性。看似獨立的曲牆實體,形態虛以狹縫天窗連結,實則由灌鑄成領結狀的短梁與最高處的邊梁穩固連繫。

葉脈般的窗欞,也是一絕,貫徹「少即是多」、材料結合力學的設計理念。水平構件在受力最大的中央,肋板最深;受力最小的兩側,肋板最淺,與雙曲薄殼外牆要凸顯輕薄,以格子梁支撐薄板,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構、空間與細節的唱和

由於在1960年代混凝土材料技術尚未純熟,建築師們積極嘗試應用方式,除挑戰固有建築傳統思維,亦藉以創新構思新時代的建築美學,趨勢上建築設計逐漸向大自然開放。這個時代的建築師不只要研究解決實用功能的需求,也要考慮經濟問題,進而強調負擔社會責任,與過往追求形式的設計大相逕庭。

 
當天光投射在佈道講台,最終會落在中央牆面的十字架上。

這是台灣建築歷史上第一次以鋼筋混凝土構築雙曲面薄殼結構,強化薄殼的格子梁在內部空間顯得特別新穎。肋條清晰表達結構應力方向,愈向下方就愈粗壯,以避免挫曲;但因為曲面的關係,每一列肋條不盡相同,網格既是結構也是藝術,透過繁複的鷹架及模板工程,逐層搗灌完成。頂部七處繫梁只是輕輕的碰在一起,創造一線天般的神聖光線。這樣的結構設計及混凝土構造,在當時可說是先進的工程技術,施工極富挑戰。肋條在邊緣削切45度角以防止崩裂,清水混凝土在拆模後未加塗飾,直接呈現建材溫潤的本質。而匠師們手工打造的模板,可以精準控制優美的弧線,既使在技術精進的現在,仍令人萬分敬佩。

外牆面磚的設計採菱形而非矩形,斜貼的方式與室內斜向交織的結構網格,互為呼應,貫徹原本的設計邏輯,也讓雨水直接導流洩落於牆底脫縫的邊溝,不必擔心滯留於水平溝縫。一說以傳統金黃色乳丁琉璃瓦,可在現代建築上提點一絲傳統中國建築興味,或說為窯燒預防龜裂的實用考慮,或僅是增加面磚裝飾性,跳格鋪貼的乳丁琉璃瓦,在立面上形成淡淡的、有秩序的水平點線。隨著時間與氣候的變化,在物換星移的光線下,立面時而變換深淺顏色,讓教堂像是跟著大地脈動呼吸的有機體。

心靈的休息站

傳統教堂的建築細節,主要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現代建築則隨著社會的演進,設計教堂時期待創造一個寂靜的地方,能夠祈禱、感覺平靜,並感受內心的喜悅。

走進路思義教堂,瞬間就會被這內部空間呈現的乾淨氣質所俘虜。某些角度讓人感覺像在洞穴中,有些角度則令人目眩神迷,隨著觀點變化,形成豐富多樣的意涵。光線從天窗傾瀉而下,從側壁流洩進來,與銀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壁體輝映;交叉華美的曲面肋板,那不凡的工藝水準,令人不禁讚歎建築之美。當天光投射在佈道講台,最終會落在中央實木牆上的十字架上,是最明亮的部分。

在這樣的神聖氛圍下,是否有基督教信仰已無關係;空間中美妙的樂聲、祝福的語言與溫柔的光線,會將澎湃的情緒安靜下來,讓心境歸於平靜愉快。想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迴響其中,在空氣的震動下,身心靈合一,將是無比美妙的體驗。室內裝飾相當樸素,樓板及五百個座席皆用木製,增加堂內溫暖氣氛。光線在室內被收束的開窗、被曲面肋板過濾之後,造就了層次豐富的空間感,彷彿透過建築就可以觸摸到天堂。

造型熱鬧萬分的房子,可能令人覺得平板無趣;而好的建築有理性的思考,也讓人有觸動靈性的體會。唯有與人的經驗呼應,建築,才有深層的意義。

在許多建築評論中,路思義教堂可說是現代主義時代中國的新建築代表,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相遇激盪出的最佳作品。不論欣喜或煩憂的心情,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千萬個人生故事在其間起落,終究歸於平靜。

路思義教堂無疑是尋找啟發、釋放情緒的好所在;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觸動心靈。現場的觀察,絕對比文字敘述更能讓人體會深刻,就像人與人的溝通一樣,常是無聲勝有聲。既使照片讓人驚豔,仍無法表達這座小小精神聖殿的無限張力。請務必親臨現場,體驗深度感動!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陳嘉芸

陳嘉芸

大學主修建築,研究所到倫敦攻讀都市設計後,取得營建管理碩士學位。
左右腦同時構思設計與管理,兼顧執業及教學。
將熱情與活力貫注在生活與專業,追求事事完善的建築師。相信美好的建築能撫慰人心,都市空間的價值在於公眾共享。
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十匯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曾任國立台北科大、成功大學、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名詞小辭典

現代主義建築: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與工業時代的條件特點相適應,包括當時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強調功能性和理性,積極嘗試新材料促進建築技術革新,採用幾何外形達成美感。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位置: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落成時間:1963年11月
設計者: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結構工程師鳳後三
建築特色: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溫柔豐厚的光之容器,融合結構美學的建築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八月號NO.18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