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內船隻忙碌穿梭,高雄港內的造船產業也正蓬勃發展。(圖/林育恩攝) |
|
十月底的高雄港,風緩緩的吹來,開始感受到初秋的涼意。旗津碼頭邊的工人忙進忙出,焊接、搬運各式鐵板、起重、切割鋼材、組裝等,各種工作炙熱地進行著,完全沒有受到金融風暴、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這是高雄市中信造船集團六個廠區之一的景象。廠內有兩艘8000噸的散裝貨輪,趕著要在四個月的工期內完工交貨。
現有六個廠區的中信造船集團,可同時打造九艘新船,手上的訂單已經排到一、兩年後。除了貨櫃船之外,現在同步在建造的還有巡防艇、遊艇等等,在這一波全球不景氣中,是難得不受影響的企業。這有賴於中信造船多元化的服務項目與經營方式。
多元化經營 中信屹立多變浪潮
中信造船董事長也是身兼全國造船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韓碧祥說,高雄市的造船產業最早從漁船起家,在遠洋漁業非常發達的時代,高雄市的造船廠漁船的訂單接不完,但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全球漁業的捕撈數量開始受限,連帶也影響到新造漁船的數量,舊的漁船則被各國政府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造船廠支撐不下去,造船業也開始沒落、走下坡。
在那個時候,中信買下了這些欲打烊熄燈的船廠,並轉型朝向漁船、遊艇、巡防艇、商用船、公務船、交通船等各種船隻的打造,因而能在造船業的全面衰退中安然存活至今。
「我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船艙底下工作,並且從最基層的電焊等工作做起,每個造船的流程我都很清楚,所以那時還在造漁船時,我就在想,若未來有一天漁船不造了,我能做什麼?後來去歐洲看到他們建造的遊艇,發現這些技術我都會,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回來後開始準備轉型打造遊艇,之後,又慢慢地接觸更多不同型式的船,才持續經營到現在,亦有能力建造各類型船隻。」
韓碧祥的一席話,道盡了高雄市造船產業的變遷與發展,而中信造船集團,也正是承載這些變遷的具體案例。目前高雄港區內的造船廠有37家,這些依然存活的業者,大多歷經轉型,才能在產業多變的浪潮中屹立不搖。
創新與技術 奠定高雄造船勢力
|
中信轉型朝向各類型船隻建造,成功屹立於造船業界。(圖/林育恩攝) |
|
高雄現在的中大型船廠,除了台灣國際造船原是國營事業,在政府預算的支持下,以建造軍艦及大型貨櫃輪為主要業務,與其他造船廠的發展脈絡截然不同之外,其他如慶富造船集團旗下的「豐國造船」早年也是從建造漁船開始,歷經漁業衰減、接手的第二代陳慶男才另創「慶富造船」,並以高單價的化學油品船、各式商用船、研究船等為業務主軸,近年甚至還跨入遠洋高科技探測與監控技術發展。
中信或慶富的經驗顯示:「創新」以及「技術提升」是高雄造船業勢力變遷的重大關鍵。從漁船的修造擴大到其他船種的建造,憑藉的是多年來累積的技術基礎,以及不斷地從國外學習新的經驗,還有與新科技結合提昇的能力。「雖然每次打造不同船隻,都要重新繪製不同的設計圖,成本會拉高,但長期來說,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與學習,能提昇我們的能力。現在各種船隻的設計、放樣、切割、零件、組裝等,我們都可以一貫化完成。」韓碧祥說出競爭力提昇的關鍵。
高雄遊艇品牌 世界馳名
「轉型」、「創新」、「技術提升」,這些歷程同樣發生在高雄市另外一類船舶產業的身上,這些業者同樣蓽路藍縷,踏過無數荊棘,走到現在,已經發展穩定而且前景看好,同樣也是在造「船」,只是,他們造的是提供休閒用途的遊艇,與漁船、商用船等大不同。
高雄市遊艇業的發展始自1967到1970年間,1970到1980年間,則為台灣遊艇業全盛時期,全台約有85家廠家,其中主要廠商幾乎都集中在高雄。但從1988年起,台灣遊艇業面臨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等不利因素,導致遊艇業快速衰退,當時那個難關,讓70%的廠家就此關閉,剩下不到30家。有些生命力旺盛而堅韌的廠家走過風暴,並且一路成長至今,靠的就是轉型、創新及技術提昇,像當時看好產業發展前景,成立於1987年的嘉鴻遊艇,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勇於變革,目前已躍升為全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六家的豪華遊艇廠。
|
嘉鴻建造的遊艇新穎美觀。(圖/林育恩攝) |
|
熬過連續幾年的低盪,撐下來的廠家終於等到了另一個春天。近幾年台灣遊艇產業靠著技術提昇、產品轉型與品牌化的發展策略,在國際豪華遊艇業闖出了名號。除了嘉鴻,同樣位在高雄的嘉信與東哥等,都經常名列國際知名遊艇專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前20大世界遊艇廠的榮譽榜之內,招牌與品質備受肯定。
…文未完,詳見〈高雄造船新勢力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