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築影響城市的景觀,也影響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近幾年高雄市先後完成鼓山跨越一號船渠景觀橋、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中都濕地公園、紅毛港文化園區、小林村紀念公園、右昌森林公園等公共地景建築,其獨特美學風格,為城市勾勒出美麗的天際線,具創意的造型,豐富了市民的想像力。然而,這些新建築不僅是代表城市外在的更新,其深具人文環境思考的意涵,才是城市轉變與躍進的核心價值,從而讓居住所在成為一個以人為本、綠色永續的幸福城市。
|
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為高雄營造出美麗的城市風景。(圖/鮑忠暉 攝•李士豪 攝) |
去年3月啟用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其半戶外式的建築空間和特殊的薄膜天棚造型令人驚豔,頻頻登上國際建築雜誌和建築專業網站,吸引廣告及流行音樂MV製作前來拍攝,成為高雄公共建築的新亮點。而左營區的翠華路自行車橋,打造出一個可觀景、可休憩的生活場域,翻新一般人對橋的既有概念。
|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獲荷蘭MARK雜誌與韓國DETAIL雜誌專文介紹。(圖/陳玉霖建築事務所 提供) |
本期特別分別邀訪設計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和翠華路自行車橋的建築師陳玉霖、王煦中,藉由兩位高雄新生代建築人的設計理念分享,讓我們更了解這些新建築在高雄市轉型過程中所代表的意義。
回應市民使用空間的方式-陳玉霖
與周邊環境無縫接合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會讓人不經意即進入其建築場域,走在穿透其間的通道,可以感覺風的流動、看見光影的錯落、聽見路上的車馬聲,讓人不禁驚訝這是文化中心嗎?還是城市中的某個街角?
|
陳玉霖認為公共建築就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圖/李士豪 攝) |
「公共建築的意義就是它屬於所有人、屬於城市,所有公共建築應該跟城市沒有界線、沒有圍牆,完全開放。」陳玉霖為城市公共建築下了簡潔的定義。
陳玉霖說,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台灣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地方文化中心,以前去文化中心買票、看表演、看展覽有強烈的目的性,他設計大東時的初衷,是希望24小時整個空間都是人,不僅是來看表演,不小心走進來或被建築吸引過來,都可以。
但如何拋棄過去文化中心為藝術殿堂的神聖性與疏離性,創造一個沒有目的性,大家又會來的地方?於是,陳玉霖將一棟建築拆解成演藝廳、展覽館、圖書館幾個區塊,將中間的通道還給市民。
因為整體建築不設圍阻體,與周邊小學、巷子、橋梁等緊密結合,小學生可以經由通道到校上下學,附近居民也可以從這裡上班或回家,通道成為市民自由穿梭的生活場域。
|
開放性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與社區緊密結合。(圖/鮑忠暉 攝•李士豪 攝) |
「城市的公共建築,必須回應市民使用空間的態度與方式!」受哈佛大學老師也是西班牙建築名師莫內歐(RAFAEL MONEO)的影響,陳玉霖特別關注公共建築與城市、社區、居民之間的連結關係。陳玉霖觀察,台灣人習慣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裡活動,早晨、傍晚出來運動、散步,尤其喜歡晚上散步。
為因應市民生活習慣及高雄炎熱、多雨的氣候,陳玉霖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上空搭起薄膜天幕,薄膜可以透光又可隔熱、通風,讓整個空間充滿陽光同時感覺涼快。
至於令人驚豔的天幕造型,有人說像熱汽球、有人說像漏斗,陳玉霖則笑說他女兒說像旋轉木馬。當初的構想是把帳篷倒過來做出特殊造型,陳玉霖認為它像什麼都可以,都市需要一些想像力與故事性,像巴黎鐵塔原是1889年世界博覽會所立的臨時紀念塔,本來用20年就要拆掉.,後來卻成為城市象徵與文學創作靈感來源,他希望大東能帶給城市一些想像力。
另一個陳玉霖參與規劃設計的紅毛港文化園區,在空無一物的地上,他也重新創造了一個歷史的想像空間。
|
紅毛港文化園區在空地上重新創造出具當地故事想像力的歷史空間。(圖/李士豪 攝) |
走進紅毛港文化園區,數棟沒有屋頂的新建築聚落,交錯著拆遷時保存下來的立面和山牆,新或舊?現在或過去?呈現荒繆的時空感。陳玉霖期望透過這個大型的裝置藝術,觸動民眾的好奇心,進而去了解紅毛港拆除、抗爭與不捨的歷史過程。這樣城市空間因此有了故事,不僅只是文史資料。
陳玉霖1973年生於台南,2006年回台在成功大學建築系任教,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他返台後所接的第一個建築設計案,經過一年的通勤後愛上高雄,決定定居高雄當高雄人。
陳玉霖認為高雄很有潛力,有河、港口、大海,具有跟世界接軌的氣勢與條件,對高雄的建築他充滿期待。他說,每個城市都有它的風土條件與使用建築的方式,比如薄膜適合炎熱多雨的氣候,可能成為高雄建築的特色,只要誠懇的去回應這些土地人文的元素,自然會長出和別人不同的樣子,高雄建築的自明性就會出現。
※ 陳玉霖(1973)
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近年在高雄重要作品
2012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 • 獲獎紀錄:2012聯合國國際宜居城市大獎-銀獎、2012台灣建築佳作獎、2012建築園冶獎、2009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卓越獎
2011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
※ 延伸閱讀: •勾勒城市美麗天際線 (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三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