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常春月刊) |
|
想了解子宮頸糜爛,應該要先認識子宮頸的構造。正常婦女的子宮形狀類似顛倒的柚子,子宮頸的位置便是處於陰道與子宮腔間,它是連結二者間的管狀組織,長約3~4公分。子宮頸口是一個圓形的凸出物,外口連接陰道處則是由許多層類似鱗狀的上皮組織所覆蓋,抵抗力強,且外觀呈現平滑粉紅色;而子宮頸內管的表面,則是由柱狀上皮細菌所構成,含有腺體,為粗糙的鮮紅色。這兩種上皮組織在子宮頸外口處會連結在一起,形成一條移形帶,但因位於子宮內頸較深地方,因此外觀看來仍呈粉紅色。
至於為何會有子宮頸糜爛的現象?振興醫院婦產科主任石光興解釋,「糜爛」的說法有點言過其實,在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子宮頸外翻」,嚴格來說,子宮頸糜爛算不上疾病,也不是特別嚴重,只是因為對此疾病不了解,使得婦女只要聽到有類似症狀或被指稱有子宮頸糜爛,就直接聯想到子宮頸癌,而產生恐慌。
會造成子宮頸糜爛的主因,通常是婦女在產後或術後造成子宮頸的損傷,使得移形帶出現外翻的症狀,讓柱狀上皮外露出來,這時內診時就會看到紅色不規則的柱狀表皮,外觀看起來就像子宮頸破了一層皮,才被誤認為子宮頸糜爛。不過,如果婦女本身的血中動情激素濃度較高,例如懷孕或正在服用避孕藥時,也有可能造成子宮頸充血,出現類似糜爛現象。
雖然大部分的子宮頸糜爛只是生理現象,但臨床上真正病理性的子宮頸糜爛,則是指子宮頸表皮出現充血發炎的現象,這時就不能輕忽了。有些婦女的子宮頸充血發炎,輕輕一碰就會出血,且常會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陰道分泌物,或者伴隨著異味或血絲,最常發生在性交後出血,若是進行抹片檢查,則會有不正常紅、白血球的存在,這些都是因為黴菌、細菌、滴蟲的感染所造成,就需要到婦科做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