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遇到挑戰、不安全、離開舒適圈時,你才會產生自知之明。
普哈拉 C. K. Prahalad 1941∼2010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畢業。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傑出校聘講座策略學教授(Ross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Michigan)。代表著作有《核心競爭力》《消費者王朝》《金字塔底層大商機》《普哈拉的創新法則》
全球排名第一的商業思想家普哈拉,於今年4月16日辭世,享年68歲。這位成長於印度、治學於美國、顧問於全球的策略大師,不只是全球化的觀察者,也是全球化的最佳成功例證。
時間回到40多年前。每到周末,印度大城阿默達巴德(Ahmedabad)一間醫院的急診室裡,就會出現一位20出頭的MBA學生。他專注地觀察看診流程,一邊想著:「怎麼才能讓窮人看病更容易?」
後來,他到電池工廠擔任主管,發現只有資深員工才能用新手套,擔任第一線危險工作的臨時工,用的反而是老舊磨損的手套。他問主管,「為什麼不把最
新的手套,給處理最危險工作的工人用呢?」他是策略大師普哈拉(C.K. Prahalad)。身為哈佛商學院博士,但印度企業裡的工作經驗,才是他的管理
啟蒙:「我從最平凡的人們身上,學到最不凡的智慧。」
1990年,他與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企業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成為該刊被單篇購買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而延伸該文概念而寫成的《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1994年出版)一書,更獲選為1990年代最佳商管書之一。
普哈拉診斷企業的風格直接而嚴厲。他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告訴飛利浦(Phillips)的主管,他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看到一篇「飛利浦瀕臨破產」的報導,要他們立刻商討解除危機之道,但那其實是他為刺激改革決心而杜撰出來的。「他的風格邪惡但有效,」一位主管坦承。
普哈拉沒有學術性的長篇大論,他最常反問「不是嗎?」(Is it not?)「他的批評犀利得就像是一記搥在你肚子上的拳頭,」印度ICIC銀行執行長瓦曼•卡曼斯(K. Vaman Kamath)形容。
「只有當遇到挑戰、不安全、離開舒適圈時,你才會產生自知之明,」普哈拉天生愛冒險,去美國擔任大學助理教授時,身上只有18美元。當時,一家大企業邀請他去當顧問,他索價一天1000美元的顧問費,嚇得對方打退堂鼓,但普拉哈卻認為那是他應得的尊重。一個半月後,另一家公司找上普哈拉。這次,他開
價一天3000美元!對方竟欣然接受。
普哈拉在學術上依舊特立獨行。成名後,他寧願將文章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有人看的刊物」,以及早得到回饋,確定研究方向是否正確;也不想等上三、五年,觀點都已經過時了,才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現在傳統學術刊物上。
就像《競爭大未來》的書名一樣,普哈拉喜歡推論未來、更甚於研究歷史。他曾向《金融時報》表示,「我一直對『未來實務』(next practice)更感興趣,而不只是『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他喜歡研究「事情發生的原因」,如經理人如何做決策、分配資源,勝於發展一體適用的理論模型。
普哈拉成長於印度、學成於美國、顧問於全球的經驗,使他得以將全球資源,匯聚成自己的創新優勢,寫出《金字塔底層大商機》等獨到觀點。他不只是全球化最貼近的觀察者,也是最佳實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7月號,博客來現正熱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