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票價了,電影院真正賺錢的是這個!
爆米花進入電影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在1929年所發生的經濟大蕭條。當時,電影院老闆為了度過危機,絞盡腦汁另闢財源。有人發現,觀眾來看電影之前,都會在影城附近的熟食店或小餐館買些點心。電影院業者腦筋動得快,開始在收銀台前賣起糖果和飲料,結果大受好評。
在這些點心當中,爆米花堪稱「利潤魔術師」。它不僅製作簡單,而且比起售價,成本顯得微不足道,利潤高達90%!
一桶爆米花,讓美國成為全球玉米產量最大國
許多電影院經營者相繼以爆米花為中心,開創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他們買進大量玉米作為爆米花原料,還有人直接轉投資農產品加工業,或是研發更有效率的自動爆米花機。
結果,1934~1940年間,美國中西部的玉米產業的產量成長了20倍,美國還成為生產玉米的最大國家,至今仍是世界第一。
這股由爆米花所掀起的風暴,還擴及到政治圈。玉米產業在美國國會的遊說集團勢力愈來愈大,最後,玉米開始以「玉米糖漿」的型態蔓延到各種食品。從1970年代開始,餅乾、麵包、番茄醬、優格、可樂,到處都可以看見「高果糖玉米糖漿」的蹤跡(沒錯,就是許多包裝飲料經常會看到的成分)。
「爆米花」經濟學=「暴利」經濟學
玉米產業的業者發現,汽車電影院、影城這些地方的市場潛力依舊驚人,因而開始尋求更密切的合作。
曾幾何時,看電影不來點爆米花,「好像就少了點什麼」。電影院販售爆米花的櫃台愈來愈大、每份爆米花的容量也愈來愈多,套餐組合和口味不斷推陳出新,幫助玉米業迅速消耗產品;與此同時,爆米花廣告的結尾也會順便幫電影院宣傳。
對於電影院業者來說,門票收入占比愈來愈減少,爆米花收入卻愈來愈可觀。由於電影院收入主要分成「票房」和「非電影票商品」,但是票房收入必須扣除分帳比例、稅收、放映成本等等,利潤不到40%,反而是周邊商品,例如爆米花,是電影院業者可以完全留下的利潤。
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影城業者還增加動作片放映比例,因為統計顯示,「動作片會讓觀眾買更多爆米花」。不得不說,「爆米花經濟」可能還間接助長了動作片市場。
電影院業者自營爆米花生意,已經不稀奇。據《新華網》報導,連續5年登上中國院線榜首的萬達院線2013年收入31.6億元人民幣,其中有3.9億元的利潤來自爆米花,光是這小小一桶,收入就可以佔賣品總收入的72%、院線總收入的9.5%。
爆米花的平均利潤是60%至80%,最高甚至可達9成,遠遠超過電影票。單從利潤角度來看,一堆堆爆米花可說是影城業者最重視的「金礦山」...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