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青年和平團志工連其昌,綽號「麵包叔叔」、「波蘿騎士」,每周日晚上騎車載送愛心店家賣不完的麵包,分送給社福機構。 |
| |
陽光洗車中心與加油站員工,下班後最開心的事,就是吃到連其昌送來的愛心麵包。 |
|
捐公益、助弱勢,小麵包也能有偉大貢獻。保守估計,台北市、新北市每年收到的愛心麵包,金額超過台幣2,000萬元,堆起來比14座台北101大樓還高。
可曾想過,店家每晚賣不掉的麵包,都收去哪兒了?
周日晚上的松山火車站,旅客大廳人來人往,位於地下一樓的「麵包優先」烘焙坊鐵門拉下一半,準備打烊。
60歲的志工連其昌,頭戴棒球帽,肩上背著兩只寫有「中國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的藍色布袋,在附近待命。
他低頭看錶,8點50分,立刻起身拉開麵包店後門進入,向店員示意後,開始打包。十幾分鐘後,前一刻堆滿三層商品貨架的麵包,一掃而空。
「禮拜天剩的麵包很多,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都吃得到。」這是連其昌當下心裡唯一的念頭。
麵包全都收不讓店家愛心失落
中國青年和平團是1996年成立的志工服務團體,隔年在執行長陳大德的點子下,推出食物銀行,由志工前往合作店家收取當天賣不完的麵包,分送給照顧弱勢團體的社福機構。
16年來,與和平團合作的愛心麵包店從個位數成長至一百多家,志工達350人;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板橋地區為服務據點,每年濟助近兩萬人,包括經濟狀況不好的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兒童等。
連其昌是台北市松山、信義區志工隊隊長,每周日晚上固定到松山火車站內的麵包優先收麵包。他熟練地把麵包整盤倒入事先備好的透明塑膠袋之後,在袋口打結,以防運送過程中麵包暴露在外。
算一算,一共6大袋麵包,綁好放在地上,一個人搬,一趟根本搬不完。
因此,連其昌緊急託人幫忙提兩袋,他本人則騎摩托車運載。他160公分出頭的身高,放在腳踏板處的兩袋麵包堆起來已經高過下巴,左、右手把再各掛一袋。
天空下起雨來,他打開座椅,拿出雨衣覆蓋麵包。
趕在十點前,他必須把麵包送到市民大道旁、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的陽光加油站,才能趕上結束晚班作業的員工帶回家,並讓大夜班員工填飽肚子。
連結資源就是連結愛
陽光基金會經營的加油站與洗車中心,都是連其昌服務的個案。根據和平團的統計,光是今年1∼5月,已有一萬人及兩千六百多戶家庭接受愛心麵包的濟助;捐贈的麵包,金額達台幣1,500萬元,堆起來的高度超過10座台北101大樓。
今年18歲的士傑是陽光加油站的員工,周日夜晚非常期待「麵包叔叔」的到來。
加油站主管表示,有些孩子家境特殊,特別需要照顧,如果他們當天沒排班,會先把一些愛心麵包冰起來,隔日上班再微波加熱讓他們享用。
這一晚,連其昌把兩袋麵包送給了加油站,其餘的,一部分送到位於台北市汀州路的健軍團體家庭,一部分先帶回家冷藏,隔日清晨再送去陽光洗車中心給孩子當早餐。
由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的健軍團體家庭,住有二十多位智能障礙的朋友,大多來自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的家庭。他們周間白天在社福機構庇護就業,晚上回團體家庭學習獨立生活,主任陳雲玉表示,其中有幾位已沒有家,必須整年都住在團體家庭。
團體家庭的住民都知道麵包是店家的愛心,不會有「那是人家不要的」的想法。「資源的連結,就是愛心的連結,」陳雲玉說。
越窮越愛面子,不是人人都領情
志工是和平團食物銀行傳遞愛心麵包的關鍵,年紀五、六十歲的比比皆是,65年次的涂永憲算是異數。
他有8年送麵包的經驗,目前擔任萬華區志工隊隊長,以台北市社會局辦理的福民平價住宅為主要據點,發放對象7成是獨居老人,3成是單親家庭,共100戶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在台北市平均收入最低的萬華區,他看到了扭曲的受助者形象。
他說,有人同時接受政府兒童、家庭,以及殘障津貼的補助,區區3,000元的老人津貼他們根本看不起。
一個禮拜兩次,涂永憲騎摩托車到Yamazaki山崎麵包台大醫院分店,及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優仕紳烘焙屋載回愛心麵包分贈。
然而,雖然受贈者都是經濟弱勢,但對於愛心麵包的捐贈,並不是每人都能領情。
今年有一個邊緣戶的新個案,住有一對姊妹,其中一位還帶著小孩。涂永憲童年有過挨餓的經驗,長大後,最不忍看到小孩缺乏照顧,因此主動送愛心麵包上門。然而,屋主對此大為不悅,對他大吼「又沒叫你送」,拒絕開門接受好意;涂永憲把麵包掛在門把上,過沒多久,麵包被該戶人家從五樓丟下。
被拒絕幾次之後,涂永憲不再按門鈴,他在門口放下麵包就離開,慢慢的,受贈戶也不再拒愛心於千里之外。
「必須顧及他們的尊嚴,越窮困的人,越愛面子。」涂永憲提出他的觀察。
收到近百個愛心麵包,一位陽光加油站職員表示「不嫌多」,不擔心吃不完,因為弱勢的個人往往來自弱勢的家庭,每一位受助者的背後還有許多家人需要幫助,希望能有更多店家參與。
不過,把賣不完的新鮮麵包捐作公益的店家,畢竟目前仍是少數;知名連鎖店與大賣場打烊後報廢麵包之事,時有所聞。
免花錢報廢,麵包店月省1萬元
陽光基金會事業部經理楊智安,以前擔任喜憨兒烘焙屋店長時,也曾捐贈愛心麵包。
「連鎖麵包店剛出爐的麵包,如果不能鋪滿整個架子,生意一定變差。」他認為,超量生產造成浪費,但在追求麵包賣相、店面擺設的行銷策略下,為了吸引客人上門,烘焙業者大量,甚至過量生產,已被視為必要之惡。
楊智安表示,連鎖麵包店通常把物損率控制在12%左右,亦即烤出100個麵包,其中至少有12個注定要報廢。
根據過去管理麵包店的經驗,楊智安指出,「物損率如果壓到5%,營業額起碼掉3成。」
在成本與收益之間,為了追求最大淨利,烘焙業者必須精算。和平團食物銀行專案經理王薪如觀察,有些店家節制產量,反而讓進、出貨管理更有效率,聖瑪莉麵包店即是一例。
其實,處理報廢的麵包也是一筆支出。楊智安估計,把當天賣不完的麵包交由食物銀行轉送需要幫助的人,一舉兩得,每月至少可幫店家節省1萬元的清運費。
浪費麵包的狀況,各國迥異。英國一份家戶浪費調查顯示,英國家庭每年丟棄440萬公噸的麵包,平均每買3個就會丟棄1個;一份土耳其烘焙業者公會6月發布的報告指出,該國麵包店「每天」報廢的過剩麵包高達600萬條,每年浪費掉的金額足以興建500所學校。
在台灣,麵包已是國人的主食之一,但浪費的數字一直是不被說破的秘密。
如果台北市、新北市一百多個愛心店家捐贈的麵包一年可堆出14座台北101,那麼,被丟棄的數量,絕對遠勝於此。浪費掉的麵包可以量化,浪費掉的愛心卻無以估算。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0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