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主管機關公佈食品農藥殘留檢驗結果時,常常會聽到「零檢出」與「未檢出」,它們是不一樣的標準嗎?為什麼食品添加物檢測無法達到「零檢出」?
一般大眾誤以為「零檢出」代表的是沒有任何添加物或有害物質存在,其實在檢驗結果中,並沒有所謂「零檢出」一詞。事實是,檢測儀器對任何物質都有其存在感度的極限值,因此,「未檢出」的定義若是:食品中該物質的含量趨近於零、機器無法檢驗出結果應更為適切。
每種污染物會有不同的偵測極限,低於偵測極限,就科學的角度而言,可信度就有待商榷。但隨著科技發展,檢測儀器的感度越來越精細敏銳(十億分之一 (1 ppb)),但只要攝取量在安全劑量內,就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喧騰一時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歐盟的標準為不得檢出,而不得檢出的標準為1 ppb(十億分之一)。
法規訂定的容許量應該越低越好嗎?
就算在未添加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自然環境也可能會有微量有毒物質殘留的現象,例如消費者常聽到的「苯甲酸」物質,常聽到攝取過量會造成嘔吐、胃不適等症狀,嚴重更可能致癌。但此物質本來就天然存在大自然或工業製程環境中,例如在自然界中「苯甲酸」就會微量存在於牛奶、蜂蜜和藍莓等食物中。
因此,目前國內訂定食品衛生標準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時,會在以不影響人體健康的前提下,要求食品在正常生產或加工時所需要的添加物劑量上限予以規定。而科學家評估後所訂定的限量、殘留標準或可容許最大殘留量,常以 ppm (百萬分之一)或ppb (十億分之一)表示。
以蔬果種植過程中,有時就算未噴灑農藥,也可能因為旁邊農場噴灑農藥時,透過風、水源、土壤等大自然媒介加以傳散,而造成檢驗出有農藥殘留,其實只要在法規容許範圍內,烹煮前經過處理及洗淨,對消費者健康並無影響。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