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種誠實的載體,建築可以介於藝術與詩意之間,透過粗糙手感牆面紋理,在現代主義理性的幾何中,穿越視線的層次,譜寫成冷冽性格下的鄉愁溫度,打造城市地景巷弄間的美學。對建築師林淵源來說,建築不需要華麗的開場白,卻能展露出雋永的靈魂。
從業近20年,林淵源作品包含集合住宅、獨棟住宅、臨時住宅等,在他認知裡,建築只是其中一種跟世界溝通的語言,因為他不只做設計,還寫詩、塗鴉、做動畫,多才多藝的他,極度感性,也極度理性,看似藝術家,卻又極具親和力。
常民思維的幸福建築
出生於藍領家庭,天秤座的林淵源在台中鐵工廠臨時搭建的住所成長,從小耳朵內充斥著轟轟作響的嘈雜聲,面對如此文化貧瘠的環境,童年長條街屋內的粗糙牆面是他的慰藉,兒時經常天馬行空的隨意塗鴉,一路畫到大,竟成為了影響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事。
踏入建築界近二十載,林淵源從不把自己定義成建築人,他希望能夠用建築以外的角度談建築,比方電影、音樂、文學、繪畫,因為唯有跳脫制式框架從四面八方設身處地構思建築,才能打造永不重覆的建築,並創造每棟住宅與土地間無法釋明的獨特連結。「在我的設計中,複製從不存在,但卻有脈絡可循。」因為建築不是只停在模型、3D、Sketch,而是一門實踐從無到有的藝術,他要做的是讓人一看就懂並且充滿幸福感的常民思維。
重新定義設計 忠於自我
中原建築系畢業的他,大學足足唸了八年才畢業,坦承過去貪玩,又覺得自己很有本事,林淵源特別喜歡反抗權威,當年因為老師一句,「你太不用功,只靠天份作設計。」當掉他的設計課。極度喪志的他索性開始泡起圖書館,流連經典與大師的世界他開始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胃納量也被打開,並成為一個雜食性的閱讀癖。事隔一年,再度重回設計課時,他已對經典與歷史有充份的理解,當他遇見趙沛明老師時,老師告訴他要做自己(be yourself)以及重新定義(Redefine)的深義,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文藝復興,在歷經大師薰陶後,他學會破繭而出打破侷限成見,給予自己嶄新的設計思維。
畢業後他歷經十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十方他感受到建築人的溫暖,而大元則教導他在人才濟濟中學會力爭上游,也正因為看的越多,他的設計層次越豐富,間接成就了今天的林淵源。
手感建築 層次分明
談起他的設計,很多人會想起位於新竹寶山的T house獨棟小住宅,由綠意圍塑而成的大面玻璃框景,橫亙在自然地域之中,獨具匠心。但林淵源最喜歡的,其實是座落於瑞安街,2006年完工的琉璃藏,採訪當日實境走訪,可以感受到清水模低彩度下的粗糙痕跡,以及鏽鐵勾勒出牆面表情,還有略帶毛邊的情緒手感,與白晝天光篩入城市的無盡詩意。
如果以為林淵源的建築只能著墨於小量體,那就錯了。他的最新力作是位於新竹的昕奕居,這是一棟20層樓的集合住宅,最特別之處在彎蜒的大陽台下串連成一條曲折的迴廊,為了無新意的立面增添了生動鮮活的表情。這是屬於林淵源的建築語彙,乍看並無具體規則或美學邏輯可循,實則充滿林式作風中獨樹一幟的瀟灑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