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Taipei日文雙月刊電子報】介紹與臺北相關的人文、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以日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焦點話題 再聽一個優衣褲(UNIQLO)的故事
精選文章 人才評鑑連接職能 讓對的人在對的位置
2012/05/30 第9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能力雜誌網站直接訂閱 
再聽一個優衣褲(UNIQLO)的故事
薛富元
《 管理大未來》一書作者蓋瑞• 哈默爾(Gary Hamel) 說:「你的目的不是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而是要想像你能夠塑造什麼樣的未來。」當變化已成常態,破壞式創新者不斷來自四面八方,「策略驚奇」的大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急速縮短,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是越發的困難了。企業若不隨著環境的變化反應,反而沉溺在過往的榮譽經驗而死守自認為可行的「四行倉庫」,不僅容易被顧客所拋棄,更會使企業陷入經營上的困境。

日本優衣褲(UNIQLO) 創辦人柳井正秉持「便宜有好貨」、「把好的衣服,賣給各式各樣的人」的理念,在社會大眾越發重視美學的環境當中,建立其快時尚(Fast fashion) 產業的標準,透過設計力以及周延的生產模式,讓賣衣服成為一門好生意。

服務一條龍抓準商機

時至今日,已成為媒體寵兒的優衣褲,是從日本山口縣小郡商事發跡。該店主要是以西服為主,由柳井正的父親所經營。但柳井正接班後發現小郡商事員工的工作效率、認真程度都有待提升,因而大刀闊斧,沒想到卻導致老員工紛紛求去。這段經驗讓他體會到,找到願意付出一生去做的工作,或者把自己逼到非得這樣想的絕境,是非常重要的,也為日後UNIQLO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次大戰後,儘管日本百業蕭條,但紡織業卻以領頭羊之姿,帶動產業整體蓬勃發展,加上當時日本服裝設計產業能量正處於發光發熱的時代,柳井正也將小郡商事由西服專賣店轉為休閒服市場,透過低價、高品質服飾創新營運模式滲透市場。

1984 年於柳井正在廣島市成立第一家UNIQLO 店面,以休閒服飾經銷為主體,取名為「獨一無二的服飾倉庫」(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而當時遇上了G5 會議中簽訂的廣場協定,日幣飆升的結果讓柳井正不得不將製造部份外移至國外。《UNIQLO 熱銷全球的秘密》一書中,描述柳井正在香港巧遇壹傳媒集團的創辦人黎智英先生,因而奠定了UNIQLO 後來製造商直營零售(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 SPA) 生產模式的契機。

SPA 與大量生產模式差異在於所採用的是從企劃、設計與製造一條龍的生產模式,透過這種模式,Uniqlo 在經營方面減輕了許多負擔,例如:在預測產品數量與製造時,可以透過與製造商的緊密關係,來讓交貨期間能大幅縮短,並且透過先前規劃的生產排程來生產產品時會預留一定程度的原物料,當產品實際銷售時,可以依據其銷售量來觀察之後的生產排程要如何安排,若是有熱賣產品款式時,生管部門就透過銷售的狀況來設定生產的形式與顏色,如此一來便可以大幅的降低生產時不必要的成本。

1990 年代初,UNIQLO 依據消費者需求分析未來走向,以期能夠以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來貼近市場,並與外國的製造廠商充分合作,為了就要除了高品質之外,能以更合理的價格來推廣給顧客。

一切都是為了顧客

1998 年, 柳井正推出了一系列搖粒絨(fleece) 的外套,並在3 年內共銷售了2 千6百萬件,也在日本掀起了一股UNIQLO 熱潮。在之後的經營模式上,UNIQLO 更有許多不同的企劃專案。而這些企劃專案靠得就是消費者需求的分析與預測,以期能夠符合各種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累計銷售已突破2億件的Heattech,不止保溫性更高,還加上保濕機能,更透過時尚的設計提高附加價值。又如:2008 年秋冬,UNIQLO 與德國知名設計師Jil Sander 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高質感的產品線,為了就是在提供低價產品外,更希望提供高質感的產品,企圖將消費者的衣櫃裝滿UNIQLO 的產品,而在實際銷售狀況與反應上,的確達到這種效果。而在2011 年秋冬與Jil Sander 結束後,UNIQLO 改變的經營方式,先前熱賣的基本款商品的比例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性極高的產品,用這樣的模式來讓消費者在UNIQLO 能夠有一次購足新衣服的想法,例如:UNIQLO 立刻宣布和日本新銳設計師高橋盾合作推出新企劃,而採取每季都會主打不同設計師與主題的UT 系列就是流行性極強的企劃之一,透過與不同的設計師與主題的選擇,讓每一季的T-shirt 都能夠創造出新話題出來,與UT 不同,UJ 則是每年都會固定推出相同版型的牛仔褲,但主打的就是在布料與選用素材上的優良品質。

幸福員工來自授權老闆

UNIQLO 持續與環境的變化一同演進,為了就是要在競爭激烈的「快時尚」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快速反應與適應的能力是任何正在成長的公司或想持續成長的企業所必須要有的意識,而領導人經常扮演重要的舉足輕重角色。

柳井正對於每個分店都採取充分授權的方式,目的就是給與員工們100%的信任,相信員工一定可以替企業爭取最佳的績效,若只是一味的強迫員工,反而會造成員工反感。此外,UNIQLO 的組織文化主要從了解消費者出發,為了符合消費者對於服飾上的要求,特別注重消費者的喜好與需求。例如:為了讓消費者對產品有品質提升的認知,UNIQLO投入許多心血在開發新素材與布料上,或是在生產製造上參考Toyota 的「即時生產系統」,投資「衣架系統」來增加生產效率等,使消費者不會因商品缺貨而轉至其他競爭者等,都是UNIQLO 抓準了流行脈動,並且透過一體化的設計生產系統來讓產品如期上市。

另外,「Made For All」概念是UNIQLO能夠以較少的產品線創造出佳績的一個做法,透過一種布料或素材就可以做出十餘種的款式,可以將單一布料運用的淋漓盡致就是靠著與工廠的良性互動下才能夠有的成果。UNIQLO為了要拉近與中國工廠之間的距離,便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為的就是要持續與中國當地廠商聯絡,並實際監控產品品質;而在資訊科技的使用上,UNIQLO採用了總部- 工廠-店面的資訊連動傳遞系統,透過系統可以雙方交流資訊,做出最適當的產量決策。

員工決定最適SOP

在服飾業中,各家店所在的地理位置各有不同,利用標準化的方式管理,只是忽略了每個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而UNIQLO 在連鎖店的經營一開始也是採用標準化的方式,對於產品的數量和種類皆由總部負責發送。但是在經歷過多次滯銷品以低價出清後,UNIQLO逐漸了解經營連鎖店提升效率的方式不在於流程與配送的標準化,而是讓各分店的店員們自行思索對策,讓分店自行找出最適合的模式來經營,例如:透過POS 系統,讓店員將銷售資料回傳時,便可以依照銷售的數量來進行訂購,另外增設了「監管人制度」,除了分店店員的自行訂購外,監管人也可以依照分店回傳的銷售資料,來調整分店與整體的採購數量,為的就是要讓分店能夠有著量身打造的經營方式外,也能夠兼顧整體營運的效率。

柳井正曾說:「用成功一日就捨棄的精神, 奮力向前, 要讓UNIQLO 躍上世界第一。」因為這股堅持,UNIQLO 成為亞洲第一平價服飾,在全球掀起紅色旋風,正反映出要在時代下獲得成功,除了讓組織如跳蚤般靈活、彈性之外,建立起產業「標準」更能促使企業拉高門檻,贏得明天的戰役。

【本文刊登於《能力雜誌》2012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人才評鑑連接職能 讓對的人在對的位置
韓志翔
近年來,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日益受到企業界與學者的重視,已經有許多相關的實務與研究產生。綜觀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與功能,強調透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與實務來培養符合企業目標與策略所需的核心能力、態度、行為、以及企業文化,才能有助於策略的落實與目標的達成(參照圖一)。上述的核心能力、態度、行為等是能力導向(competency-based) 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所在,也是人才評鑑的標準依據。

人才存量決定產業地位

由於全球產業競爭的加劇,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焦點更加強調人才管理(talent managament) 的重要性,其主要的原因在於,一家企業人才存量(talent pool) 的質與量會決定它在產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各產業的龍頭企業莫不竭盡心力地網羅最優秀的人才,並設法留住他們。以IBM 為例,IBM 的人力資源管理目標即在於吸引、激勵與留住業界第一流的人才,以期落實公司的策略,達成組織的最終願景。其他企業(如Google、Facebook 等)也不遑多讓,盡其可能地設計制度與誘因來滿足人才需求。國內知名的餐飲品牌王品集團不斷地開發出新的品牌,其多品牌策略也是要靠集團內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來落實。王品戴勝益董事長曾說過,企業規模能有多大,要看其內部優秀的人才有多少。換言之,企業要不斷地吸引與培養人才,才能使企業能夠發展與成長。

人才管理的模式是透過策略性核心職能的建立,以作為人才管理循環流程的基礎。在這個管理循環流程裡,企業根據本身所界定清楚的核心職能(competencies),來進行人才的規劃、招募、甄選、配置、訓練發展、績效管理、薪資與福利、職能缺口分析等管理工作。

組織內的核心人才除了專業性技術的人才外,最受到組織與管理學者重視的人才應屬各層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階的管理人才,因此各種較為複雜的管理人才評選方法與工具不斷地被開發與研究。畢竟一家企業的成敗,常繫於高階主管與團隊的良窳與否,如同交響樂團的指揮決定了樂團演出的水準一樣。

IBM 定義職能 找出成功公約數

企業內人才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必須先定義企業所需要的核心職能,以作為人才甄選、培育、考核、以及獎勵的依據。核心職能的定義,是能夠勝任某一職位所需能力的組合,包括外顯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內隱的自我概念、特質與動機。這些能力的組合對執行任何職務的工作績效都有正向的影響效果,因此,明確的界定該職位所需的核心職能遂成為人才管理的要務之一。

管理人才的核心職能可分成一般性與專業性兩種。一般性管理職能是由各種管理層級、部門、以及產業的管理工作所需的共同職能發展而來,因此可適用於各種不同類型的管理工作。一般性管理職能依其重要性排列,分別為影響力、成就動機、促進團隊合作、分析力、主動積極、培育他人、自信心、EQ、果斷性、資訊搜尋能力、領導力、概念性思考能力、以及專業性能力。

雖然上述的管理職能可適用於各類型的組織,但每一組織也會因其本身的策略與文化而制定其公司專屬性(firm-specific) 的管理核心職能。例如:IBM 為了因應公司高層所制訂on-demand 策略的需求,人資主管聘請Hay顧問公司 ,協助訪談33 位績效卓越的高階主管,以了解他們成功的關鍵所在,歸納出3 大類領導者所應具備的特質,分別為:

1. 為每一位客戶的成功而奉獻:包括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building client partnerships)、促進合作的影響力(collaborative influence)、與擁抱挑戰(embracing challenge)。

2. 創新:包括水平式思維(利用IBM 的資源與能耐以嶄新的方式創造市場商機)、智慧判斷力(綜合多方面的資訊以做正確的策略性決策)、以及策略性冒險(創新以創造高速成長)。

3. 信任關係的建立:包括贏得信任、促進成長、高度熱忱、以及發展人才。

雖然IBM 的主管核心職能在用詞上有所差異,但就內涵而言,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徵,包括:影響力、分析力、培育部屬、人際能力、領導力、概念性能力、成就動機等特質。

評鑑工具成功案例

1. 和泰汽車 導入360 度回饋發掘優質主管

360 度回饋是一種「多元來源回饋」的評鑑法,其方法是由多位評鑑者來進行評估受評者,包括受評者自評、直屬主管、同事、部屬及顧客。評鑑者要對受評者的工作表現進行詳細的觀察與了解:

和泰汽車推動360 度回饋來篩選通才,其評鑑指標包括:課長(1. 團隊領導、2. 計畫與組織能力、3. 影響力、4. 積極主動、5. 客戶導向、6. 人才培育);經理(1. 領導統御、2. 展開能力、3. 影響力、4. 積極主動、5. 創新、6. 策略性經營思考)。其360 度回饋的流程可供一般企業參考,如下:

1. 確立目標

了解評鑑的目標為何,決定問題的內容。

2. 發展職能標準與主要行為

決定評鑑的職能標準及主要行為。若評鑑的目的是要了解主管訓練的需求,必須先訂定出一位優秀的主管人員應該具備的職能,如分析能力、溝通、發展部屬、影響力、創新等。不同公司會有不同的領導職能界定,需要根據公司情境來量身訂做。職能一旦確定後,再根據每項職能訂出主要行為。

3. 根據職能標準與主要行為發展問卷

根據上述的職能及主要行為面向來發展問卷,題目可從職能的主要行為來挑選。由於是公司期望被評估者所應展現的行為,因此評量的標準較能符合企業所需。

4. 選定受評者與評鑑者

應挑選能與被評者有充份的互動,有機會觀察其行為的評鑑者,包括直屬主管、同僚、部屬或顧客等。

5. 溝通與訓練

告知受評者有關評鑑的目的,以及其對公司與個人的影響。讓參與者知道此一新的評量法,對他們的影響,運作的細節及作答的標準,讓他們對評鑑有公正的感覺,讓參與者接收度增加,也使360 度回饋的成功機率增加。

6. 執行評鑑

給評鑑者有充裕的時間來完成所有問項。

7. 計分及撰寫報告

根據評鑑表格的職能項目予以計分,並做出較為完整的報告書。

8. 提供回饋與發展行動計畫

適切地提供公開與客觀的回饋,告知受評者的優缺點,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方法。

2. 鋼鐵公司 導入評鑑中心找出潛力人才

評鑑中心是一種管理才能評鑑的方法,由專家評鑑受評者在執行多項管理工作上的表現,通常包括處理公文的籃內練習(inbasket exercises)、無主席的小組討論(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s)、解決問題的管理競賽(management games)、口頭報告、測驗、面談、角色扮演(role play) 等。由於評鑑中心的測量項目較多,時間較長(通常為2 至3 天),參與人員的數量也較多,因此成本也較高。不過,評鑑中心的效度在管理人才的評鑑工具中算是比較高的一種工具,對經費充裕與組織規模大的企業而言,評鑑中心作為甄選有潛力的管理人才是個不錯的選擇。圖四(參考圖四)呈現評鑑中心實施的流程順序。

國內某鋼鐵公司是台灣企業中表較早引進評鑑中心的企業之一,用在評鑑三級主管,成效不錯。其評鑑中心包括6種評量指標:1.計畫組織力、2. 分析研判力、3. 決斷力、4. 追蹤管制力、5. 指導統率力、6. 溝通表達力。與5種模擬演練:1. 公文處理、2. 接談演練、3. 排成演練、4. 小組討論、5. 問題分析。為期3 至5 天。評鑑活動結束後,評鑑者必須討論並撰寫評審報告,全程包密以確保公平性。評鑑未通過者,會經過工作歷練,再申請複評。複評時提出報告並進行面談,以確認受評者是否已經具備核心職能。該公司讓所有評鑑者能夠清楚評鑑的目的及流程,減少人員對於新制度的抗拒,使推動的過程能夠順暢。此外,該公司還舉辦各項說明會或教育訓練,許多非正式與正式的機會向內部人員說明評鑑中心的優點,以減輕人員的抗拒心理。

由於該公司屬大型企業,也有資源與需求,可以實施評鑑中心的制度。至於一般中小企業,比較缺乏這種條件,因此可以尋求費用較為低廉的評鑑工作。

3.MAP 管理職能評鑑

市面上有多種管理職能的評鑑工具,常見者有MAP 管理職能評系統。MAP 管理職能評鑑系統係由美國Training House 公司所開發的一套管理職能評量系統可以為組織與個人的管理能力發展提供最明確的指標。MAP 管理職能評鑑審查管理者所需的最關鍵12 項管理職能,包括執行面(時間管理與排序、目標與標準設定、計畫與安排工作)、認知面(問題確認與解決、決斷與風險衡量、清晰思考與分析)、督導面(訓練教導與授權、部屬績效與評估、行為規範與諮商)、以及溝通面(傾聽與組織訊息、給予明確的訊息、獲得正確的訊息)。此工具的運作方式是,讓受評者透過模擬的典型管理者的工作情境影片後,要求受評者憑直覺來回答2 百道評估影片中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表現的複選題,測量出其在上述的12 項關鍵性管理職能的分布情形,作為主管甄選與發展依據。最後測驗的結果會經由電腦分析與10 萬名經理人之常模做比,再以百分比的方式指出受評者在上述12 個職能方面的強弱分布,作為後續職能發展的參考依據。MAP 在評鑑管理才能的評鑑商有一定效度,相較於評鑑中心也較為便宜。

【本文刊登於《能力雜誌》2012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買賣房屋節稅有一套
購屋的納稅義務人,在資金運用的槓桿原則下,多數人買房子都會向金融機構貸款,但如果購買自用住宅向金融機構辦理借款,購屋借款利息也可列舉扣除。

五二○之後的幾個投資新方向
股市偶會反彈,但是最怕愈彈愈低。台股量縮,會引來很多後遺症,此時不是擴張信用的時代,投資千萬不要卯足全力。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