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e研快樂日語初級報】提供日文初學者實用生活日語,以及東京旅遊資訊,體驗日本文化並將所學用於生活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1/20 第27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創意策略法3大實踐準則
高效主管只做最渴望的事 每天最重要的5分鐘
 
創意策略法3大實踐準則
文/威廉.杜根(William Duggan)
書名: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

作者:威廉.杜根(William Duggan)

譯者:樂為良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

不論是哪種策略,某種程度上你一定要有個創意點子,因為你周圍的世界瞬息萬變,未來永遠不會和過去全然相同。你的策略必須改變,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但到底應該如何改變?

有兩種傳統方法聲稱能替策略帶來創意點子:策略法和創意法。你會看到,哪一種傳統方法都不能真的解決問題。策略法教你如何分析你的策略形勢,但就沒下文了,它們不告訴你下一步驟,如何獲取該做之事的創意點子;創意方法教你如何想出許多創意點子,但不把這些點子串接到你的策略。結果你先做了大量的策略分析,接著再召開動腦會議來想出創意點子。這兩種方法之間缺少銜接。

這種常見的順序是,正式分析後開創意動腦會議,實際上來自大腦如何運作的舊理論。你可能聽說過:大腦左側具分析性,而右側有創意。所以,首先你做分析(左腦),然後由創意(右腦)接手。可惜,大腦不是真的這樣運作。過去10 年,神經科學已經推翻了這套大腦舊模式。我們現在知道,分析和創意不是左右大腦的兩個不同功能。在新模式中,所謂的學習和記憶,在做所有思考時,分析和創意攜手合作。二者缺一,你就想不出點子。

學習和記憶的新科學,總算揭示了創意點子如何在腦海形成。當你自己做些事或學別人做些什麼,你會記住這些細節。當你面對一個新形勢,大腦會先將問題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接著在大腦中搜索適合每一部分的記憶。大腦再把這些記憶片段重新組合。組合是新的,元素則是已有的。這3個步驟─拆解、搜索、組合,與傳統的分析和腦力激盪二步驟截然不同。創意策略法把面對新情況的學習和記憶三步驟,變成符合人類大腦實際運作的實用方法。

3大創意策略法

創意策略法的每一步,各有自身的複雜性,並且要求不同的操作技能。當你面對複雜的問題且不知如何解決,就需要依靠創新。你也許不了解這正是自己需要的,別人花錢僱用你,是因為你知道答案,有時很難坦承自己反而不懂,需要新東西。

正常的規劃方法往往不提需要創新。你列出目標和提案,以及行銷、營運、產品開發的時間表,或是整體策略。因為你知道要做什麼,所以知道如何規劃。但針對設立的每一目標、設計的每一提案,也許有個更好方案且超出你能力所及,你沒發現的創新,創意策略法幫你發現。

創意策略法要走完三個階段,則取經於三個不同來源:對國際經濟發展的「快速評估」、借用社會政策研究的「可行之道掃描」,以及1990 年代後期奇異公司企業大學的「創意組合法」。這3個來源加在一起,提供了一組方法,讓我們能夠檢視大腦如何閃出靈光乍現,也就是策略直覺的運作方式。這三個階段─快速評估、可行之道掃描、創意組合─以「洞察矩陣」把快速評估和可行之道掃描出的史例組織起來。

如何找出核心問題?

創意策略法的快速評估第一階段,確定你的創新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並把問題拆解成問題元素。這包含與主要領導人訪談,同時快速研究與問題有關的文件和資料。對於簡單的問題和幾位主要領導人,快速評估需要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天;大機構的複雜問題,可能要用上超過一星期的時間。第二階段可行之道掃描的發現,可能引領你回頭重做部分的快速評估,並修改問題和其元素。

公司往往知道需要創新: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個不知該如何解決的問題。不過,他們不一定都能清楚說出問題,有時他們甚至會挑錯問題。創意策略法的第一階段就是快速評估,而快速評估的第一步是指出問題,如果公司已經清楚知道何處需要創新,第一步不會太花時間。但是,如果問題似乎不明確,那麼光為了這一步,你可能就需要來趟完整的訪談。

哪裡需要創新的問題,並不容易回答。理想上,你能找到一種創新,既無限量地提高績效,又把成本降到零。但你知道那是無稽之談。即使你選了一個較小的目標,比方說,提高績效20%和降低成本20%,這還不算是找到有創意的問題。如果你努力工作或僱用更多的人;或攻進新領域,就能完成這些目標,你毋須創新,只要多做一些你目前已經在做的事就行了。

通常,創新問題並非來自正式的研究和分析,而是自然地來自事業和生活的正常進行。你研究全年的業績,看到一個太高或太低的數字,或一個望眼欲穿的大市場或資金來源。這種找出問題的自然方法,其價值毫不遜於較為正式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不管你找到的問題是什麼,它必須值得去解決。你要花時間和精力找出有創意的答案,如果你找到了,你要花時間和金錢把創意點子付諸實踐。所以,你要的東西必須夠大到攸關痛癢,並且必須是你認為還沒有人想到,至少與你的情況不完全一樣。你需要的是創新,而不是全面照抄別人的經驗。

掃描先例中的可行之道

進入創意策略的第二階段:可行之道掃描。你盡可能問一些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任何類型的任一問題:有史以來,世上有沒有人曾對此難題的任何部分有過進展?

我們稱史例為「先例」。在進行可行之道掃描時,每個來源都可能是適用或不適用於你的問題的潛在先例。千萬別把整個來源當成先例。例如,如果「品牌」是問題元素,星巴克(Starbucks)可能是你的一個先例來源。你可以說你要「像星巴克一樣」去建立品牌,但你不要模仿星巴克所做的一切事,以建立自己的品牌。你研究星巴克做了些什麼,並從研究中選出一些對問題元素非常有用的東西,例如,星巴克如何寧願自營而不接受加盟門市,以便能做更好的管控店面經驗。這就是你可能用得上的先例元素。

找到相關的先例元素並不容易,因為除了物理科學,我們缺乏統計上的「證據」,證明某一套動作最能產生某種殊效。正因為如此,可行之道掃描有其專有的方法和技巧,重點在於找到一組可以解決當下問題的先例。這種掃描是創意策略法和多數其他創新方法的主要區別,後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研究問題。反之,創意策略法,則是用於該問題的當責者對於問題本身已做足功課。一旦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到某一程度,這時創意策略法就登場,他們將在洞察矩陣中,把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可行之道掃描,直到發現洞見找出解決方案。

必須投入盡可能多的時間去做可行之道掃描。對於緊急情況,可能要一天;對於較長期的問題,可能需要一個星期、一個月或者一年。原則上,可行之道掃描可以一直做下去,因為總有更多人的經驗值得查知。淘金潮的當年,如果你有用不完的時間和金錢,你會在地球上到處開挖並且越深越好。你的時間和金錢越少,洞就挖得越少越淺;可行之道掃描亦是如此。但你不至於隨便挖,你要找的是先例中有人在與你有關的問題挖到了黃金的來源。

找出合適的解決之道

當你用光時間,或當你判斷已經找到夠多具有希望的先例,就進入下個階段:創意組合。將你所挑選和組合的一些先例,形成解決方案。創意組合沒有明確的公式,因為要看大腦靈光乍現而定。當一些先例浮現你的腦海。你做些串聯,不是全面串聯。可行之道掃描會形成一組有價值的先例,但如果你把它們全部串聯起來,只會弄出個大爛攤。因此,你應該做的是,找出一個可行的先例元素,甚至結合另幾個可行的先例元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創意洞見,並讓此適用於你的情況,解決你的問題。如果可能,最好與主要提案領導人,以工作研討會的形式進行這個階段,加強他們承諾解決問題。創意策略法是根據你所挑選與組合出的可行先例元素,去涵蓋實施這個創意點子的初步計畫。

此外,在這一階段,要向參與者表明不是來這裡開動腦會議、想新點子。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已是約定俗成,同時,無論你在邀請函上說什麼,他們可能都預期腦力激盪。這是近來企業文化的一環:你把人帶進工作研討會,他們認為應該做的就是腦力激盪,想出解決方案。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挑選並組合可行先例元素的過程,將為你帶來「決心」:即追求更多創意洞見的意志力。人性的真實面之一,即人們對自己的點子有最大的決心,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建議報告閒置在辦公室架上,顧問有想法,但客戶不這麼想。創意策略法解決這個問題,在快速評估和創意組合這兩個關鍵階段,邀請主要領導人加入。在快速評估階段,你在他們理解並認同的問題上,拿出你認為適合解決問題元素的可行先例元素給他們看。你帶領他們從這些可行先例元素當中,挑選並組合出一組創意洞見。他們親眼見證了答案出現的過程,這對你們和公司的意義將大大不同。

簡言之,創意策略法就是你把大腦運作靈光乍現的機制─策略直覺,轉化成具操作性的洞察矩陣,引領你與團隊找出創意策略的過程。(本文摘自《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一書部分精采內容)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1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高效主管只做最渴望的事 每天最重要的5分鐘
文/林佑穎
我們每天的工作量已超出足以負荷的程度。早晨上班前,腦子裡已被今天要開的會與各種待辦事項所佔據。打開電子信箱,逐一查看每封電子郵件,壓力更隨之不斷上升。當我們手上忙著檢查信件,腦中想著有哪些電話要回、哪些文件要處理時,眼前可能又出現老闆臨時交辦的工作,或屬下前來報告一些狀況,希望我們做出決定。事實上,在我們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務之前,就有太多瑣事占據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難以完成今天所有的工作。

4步驟提高工作效能

上述是絕大部分主管每天所面臨的處境,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時間根本就不夠用。過去20幾年,我在擔任顧問、協助企業提升效率的這段期間,參考了許多國內外談自我管理及時間管理的經典書籍,並在實務驗證中慢慢整理出以下幾個步驟,可以有效提高主管們的工作效能:

1. 規劃長程目標 使命宣言→角色→目標

多數主管面臨「提高效率」或「時間管理」的問題時,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列出一張工作清單,依各項事務的「重要程度」開始進行,希望藉此達到最高效率。但是艾莉森•路易斯 (Allyson Lewis)在她的著作《走吧!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創造有意義人生的7分鐘微行動》(The 7 Minute Solution)中卻問我們:「你是否曾思考過自己的價值觀,想著重新排定優先順序?你是否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你是否寫下自己的目標,據此作為日常生活釐清決策的方針?」這段話指出,協助我們立下目標、明辨優先順序的有效方法,就是先寫出我們的使命宣言。

暢銷書《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 Covey)也建議我們先確立人生使命,再據此判斷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的重要性則次之?他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重心都不同,有些人以配偶為重心,有些人以家庭為重心,另有些人則以個人為重心,而除了這些,其他人還可能以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敵人或朋友,甚至以宗教為重心。柯維建議我們從自身的信仰和行動切入,徹底檢討自己真正的理想,找到最珍貴的人生目標,並以此建立個人使命宣言。

子女、學生、親友、職員、主管、丈夫、妻子、父母,人在不同生命階段,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亦肩負不同的責任。一旦確立主要的人生角色,我們就可以掌握全局。因此,柯維也建議我們在撰寫使命宣言時,思索並定義現階段自己的生活領域重心,找出2、3個我們覺得應該達成,且可以讓我們突破現狀的目標,這可以賦予我們方向感,並且讓我們得以更全面地關照生活現況。

2. 規劃短程目標 想像90天後,一個更好的你

在規劃中程目標時,比較適當的方式是以90天為一個期間單位。為什麼是90天呢?這有2個理由。第一,生命週期循環生生不息,會根據固定的節奏前進。自然界本身的運行,就是以90天為一期,冬、春、夏、秋四季交替,周而復始。四季各自不同,都會帶來新契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知道每90天就要重新開始,並能夠因應全新挑戰。第二個理由,則是基於非常務實的考量——我們需要一段便於管理的時間,才能看到生命中真正的改變結果。一週太短,一年又顯得有點漫長,沒人想等了整整一年,才能看到結果。

成功學大師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在《目標》一書中,鼓勵我們採取3個步驟來設定短期目標:1.寫下目標;2.規劃達成目標的方式;3.每天都要落實計畫。當短期目標清楚設定後,我們離實現人生目的就更靠近一些。艾莉森•路易斯根據布萊恩•崔西的建議,提供一項有效的工具——「90天個人目標工作表」(90 Day Personal Goals Worksheet),供人們在實務上使用,若利用這項工具,以現在式訂定目標,並針對每個目標寫下5個落實步驟,就能在90天內成功達成目標。

3. 規劃每週目標 角色→目標→計畫

一般而言,管理個人時間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為單位訂定計畫。一週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重點標的,可能是每週的部門工作會議,或是某個重要的拜訪。若以7天為一週期作規劃,則能相互呼應,兼顧生活不同的重心。我在過往輔導企業的歷程中,曾經碰過一個業主,因公司主管執行計畫的成效不彰而傷透腦筋,希望找到可以提升執行力的管理工具。經過檢視並比對多種進度管理方式之後,我們一致認為,以一週7天作為執行和檢討的週期最為恰當。

同時,我們也決定以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一書中介紹的工具:「一週行事曆」作為管理工具。經過一季的輔導,該企業主管的執行效率獲得很好的提升,顯示出這個工具的效能。其實,目前在各式各樣的電腦和手持裝置上都配備有線上行事曆或計畫表,我們為什麼要特別選定這份表單作為管理工具呢?這張「一週行事曆」是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一書唯一介紹的一份表單,它與一般線上電子行事曆不同之處,在於它連結了前述第一個步驟的長程目標和第二個步驟的短程目標。

柯維建議我們在進行週計畫時,採行四個步驟:

(1)確定角色——首先,考慮前述第一大項所辨識的角色:子女、學生、親友、職員、主管、丈夫、妻子、父母,並寫下個人認為重要的角色。此時不必想得太嚴肅,只要把未來一週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列出即可。

(2)選擇目標——其次,為每個角色訂定未來一週要達成的2至3個重要成果,列入目標欄中。這些週目標應該與第一大項所提到的長程目標和第二大項的短程目標有所關連。

(3)安排進度——接著,根據上面所列的目標,安排未來7天的行程。每個目標都可當作是某一天的第一要務,全力以赴。要注意的是,記得在行事曆當中,留下一些空白,以應付突發事件。

(4)逐日調整——早晨依據行事曆,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務,逐次進行。如此一來即可使事情井然有序,不致因小失大。同時亦可完成不同角色裡的重要目標,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4. 執行與調整

每天上班時間一到,執行計畫前,我們首先面對的問題是「一週行事曆上」的工作到底要從何處著手?該先做哪些事情?彼得.杜拉克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中建議我們:「先做最重要的事」。第一個做法是問:「需要做什麼?」請注意,不是問:「我想做什麼?」而是:「需要做什麼?」認真詢問並且思考這個問題,是成功管理的重要步驟。

最重要且最困難的先做

一般人習慣挑容易或自己喜歡的事情先做。尤其是上午,工作情緒尚未調整好,匆忙趕著上班的心情還沒沉澱下來時,通常會優先處理一些不用動太多腦筋的事。等到心情緩和下來,心智進入全速運作的狀態,再著手處理較棘手的工作。然而這樣一來很可能錯過一天精神最好的時光,終於要面對重要的事情時,我們的身心已經不是處於最顛峰的狀態。

布萊恩•崔西在《Eat That Frog!: 21Great Ways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and GetMore Done in Less Time》(目前暫無中文譯本)一書中,將我們手上最重要,最能夠展現關鍵成果的工作比喻成「青蛙」。因為青蛙的外皮又濕又噁心,令人難以下嚥。將重要度高又難處理的工作比喻成「青蛙」,可謂一語道盡上班族的心態。他建議我們先應用80/20法則找出少數最關鍵的工作,並嘗試每天優先挑戰這些最重要且最困難的事務。喬許.戴維斯(Josh Davis) 也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書中,提倡讀者找到每天心智運作最有效率的一段時間,不限於特定時間的2個鐘頭,先集中精神做最重要的事。在我們心智能夠最有效率地運作時,完成當日最重要的事,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還能激發我們進一步完成更多事情的渴望。其餘的時間,我們可以用來處理那些非策略性或創造性思考的事務,例如處理電子郵件、填寫表單、申請費用的單據、安排行程、回覆電話等。

定時重整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

最後,還有一件生活中常出現的盲點,就是當我們手上的工作繁多,又急於提高工作效率,會在完成一項工作後,馬上按照行事曆或待辦事項清單上的工作順序,一件一件地接手來做。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流轉,事情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也會隨之改變,因此我們常將時間誤用在較不重要的事情上,平白消耗我們的心力。喬許.戴維斯建議我們要善於辨識每個決定點:妥善利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5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別擔心「浪費時間」的問題,想趕快做事的急迫感,有時反而會讓我們盲目投入例行的工作。如果我們能專注於重要的工作,並且定時重新整理思緒,安排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一定可以大幅地提升工作效率。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1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