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的彤彤最近和同學玩公主遊戲時,
好友琦琦總是要當公主,而且要其他同學聽她的。
彤彤納悶:「為什麼都是琦琦當公主?」她覺得不公平,便退出遊戲。
幾天後,彤彤後悔,想再加入遊戲,小女生卻不讓她加入。
彤彤回家後,難過地跟媽媽說:「她們都不跟我玩……」
當孩子說「他們都不和我玩」,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被排擠。心理學博士、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許皓宜在《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書中指出,孩子遇到「同學不和他玩」的人際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孩子初踏入群體生活,往往帶著他在家庭學到的人際行為模式,這模式必須受到外在環境的挑戰與修正,才能發展出適應環境的挫折容忍力,和主動交友的能力。
處理原則
先肯定+同理孩子
再了解過程及表達方式
當孩子遇到人際挫折時,第一時間父母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以這案例來說,學齡7∼12歲是非常群聚的年齡,能在同性群體中表達自己的意見相當不容易,表示心態很健康。因此,許皓宜老師建議家長先肯定彤彤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接著,父母應了解中間過程。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總幹事陳柏翰指出,父母聽到孩子說某某人不跟他玩,難免擔心是被別的孩子排擠、欺負。不過,父母應先了解過程,譬如:彤彤想當公主,她是否有跟同學表達?還是表達了,但被拒絕。建議親子可這樣對話:
親:哇,妳敢把想法說出來,真的很棒!肯定孩子的做法
妳在那邊,一次公主都沒當到嗎?了解情況
子:對啊,都是琦琦當公主!
親:所以妳有點生氣喔,妳為什麼生氣呢?同理孩子的心情
子:因為我想當公主!
親:妳怎麼跟她們說呢?
子:我跟琦琦說:「為什麼都是妳當公主?」
若表達「為什麼都是妳當公主?」是比較具攻擊性的表達方式。許皓宜老師提醒父母,關注孩子表達意見的方式,及思考表達是否具攻擊性。不攻擊別人的表達方式很重要,攻擊別人可能回過頭傷了自己,因此不攻擊別人,也是自我保護的方法。
若孩子「想當公主」
親子可這樣討論如何爭取
和孩子討論表達方式時,陳柏翰老師建議,父母可用角色扮演方式陪孩子練習表達。重點是,讓孩子自己想如何表達,而非父母教他怎麼說。因為父母教的,孩子不一定說得出,在他的團體內也不見得可行,要讓孩子具備與別人溝通的能力。例如:
子:我要當公主,同學不給我當,怎麼辦?
親:妳覺得她為什麼拒絕?
子:因為她想當公主,好討厭,我也想當公主!
親:我們來想想有沒有其他方式,他們比較願意讓妳當公主?
子:像是……(鼓勵孩子自己想表達方式)
舉例1》這次讓妳當,下次換我當好不好?
舉例2》好,這節課妳當,下節課我當。
舉例3》當公主好漂亮喔,我也想當,可不可以?
可能表達了,對方依然拒絕,這時可和孩子討論,有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對方比較容易接受?當然,並非我們所有要求,對方都要接受。這時父母可和孩子對話,幫助孩子思考更具彈性,開拓其他選擇。
引導孩子想清楚
自己想要什麼
當孩子發生人際狀況時,最重要是孩子自己怎麼想,而非別人怎麼想。許皓宜老師指出,很多小朋友溝通出問題,是沒有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今天說想要A,明天說想要B,他和別人溝通時,別人就容易覺得混亂。
心理學常提到,表達要「溫柔而堅定」,許皓宜老師提醒家長,可從小學開始,引導孩子學習溫柔而堅定的表達方式。這階段家長和孩子對話,主要是引導孩子釐清「自己現在想什麼?」,當他愈清楚自己想法,就愈不容易棄守或改變。
像上述案例,家長最好釐清孩子究竟比較想當公主?還是比較想回去原來團體,和同學一起玩?
如果孩子比較想當公主》
家有兩個國小學童的許皓宜老師建議,可和孩子討論當公主的好處是什麼?她會順勢引導孩子,想受人歡迎不一定要當公主。因為孩子小五以後面臨外表急遽變化:可能長痘痘、變醜。因此小一到小五很重要的課題,是孩子學習找到自己的特色。站在家長的角度,她不希望孩子將自我價值建構在外表上,而忽略發展自己的特色。
如果孩子比較想跟同學玩》
許皓宜老師會和孩子討論同理心,群體中其他小女生或許也想當公主,為什麼她們不說?在想什麼?
陳柏翰老師指出,和孩子討論,重點並非將孩子引導到哪個方向,而是就孩子的個性,幫助他釐清想法。父母可和孩子討論在那情況中,怎麼做可以更好。他提醒,修正作法不代表孩子有錯,而是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孩子,父母能改變的,大多是自己的孩子。
當父母幫助孩子釐清想法,孩子可清楚的、用不攻擊別人的方式表達意見,透過一次次練習,溝通能力就會愈來愈好。
延伸閱讀: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5年5月號實體版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