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董藝術品的人,也許都會自我睥睨一番,並且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就是收藏行為中的真正主人,總以為自己想收藏什麼標的、就收藏什麼標的,任誰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收藏意志。但事實上,至少是絕大多數的收藏同好,其實或多或少都免不了受到當下收藏風潮的影響,甚至不自知。
舉例來說,假設某甲一開始在某種時空環境下,或是在某古董商的強勢行銷手法下,購買了第一件高古玉器,而從這件玉器開始,假設他又逐漸認識了高古玉器的形制與相關典故,猛然之間,他若覺得高古玉器甚為有趣,於是又繼續買了第二件,乃至第三件……於是一段時間之後,在不知不覺中高古玉器或已成為他的主要收藏項目。可是又假設在一段時間之後,當發現市場流行的主流項目其實是明清玉器,甚至意欲出讓高古玉器又乏人問津的時候,此時此刻,某甲心中自會產生某種反思效應,而反思如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則他的收藏意志其實已雜糅了市場風潮的影響成分。
收藏意志受市場風潮的影響與否,筆者以為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卻有收藏品味的高低之別!這麼說吧,倘若某位收藏家因受到市場風潮的影響,以致提高了自己的收藏品味,甚至是想讓自己在收藏行為中更加愉悅,那麼收藏方向的改變就絕對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但筆者想強調的是,市場流行風潮是一時的,然而收藏品味卻是永恆長遠的;尤有甚者,正因為收藏品味可以永恆長遠,回顧收藏的歷史長河也才有所謂的收藏典範可稽。
至於什麼是收藏品味呢?筆者的個人看法是,所謂收藏品味,其實只是收藏者對收藏品的詮釋能力;換句話說,面對一件相同藏品,誰能擁有較高的詮釋高度,亦即意味他擁有較高的收藏品味。姑且舉乾隆皇帝為例,如今我們看到他因鑑賞感動所留下的諸多御製詩文,乃至書畫上的鈐印或各種精美的包裝形式,其實正顯現了他對珍愛收藏的一種品味與態度。也許有人會認為,乾隆的個人品味來自於無與倫比皇家力量的支持,這話固然有幾分道理,然而展現品味的方法很多,而乾隆的優渥條件,說穿了也只是展現品味的一種形式態度,並不代表非得那樣不可的唯一典型。
只不過收藏圈大多數的收藏行徑,似乎都只能停留在當下擁有的短暫快樂,但擁有之後卻是無止盡的疏離。弔詭的是,疏離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竟又是來自對於收藏品的高度珍愛。也就是說,許多藏家因為懼怕高價購入的藏品受到損傷,以致總是在高價購入之後,就把收藏品鎖在保險庫之中,而這也造成自己與收藏品的關係變得疏離陌生。如此一來,如果收藏者與收藏品的關係持續疏離,那麼收藏品的性質或許即與普通商品無異,於此同時,藝術的樂活饗宴自然也就無緣產生。
再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觸及的觀點,藝術收藏若不能建立在藝術饗宴之上,收藏的快樂只是不斷重覆當下擁有的短暫喜悅。殊不知,收藏雅事猶必須在擁有之後揚棄被擁有的束縛,讓收藏與個人,乃至居家空間發生關係,並且在彼此關係的激盪中產生藝術能量,而藝術能量積累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也才能等比獲得釋放。至於您如何看待自己與收藏的關係,話說重頭,還真不是別人可以過度干涉,筆者只是提供一種態度與想法,最後的高度由您自己決定。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十一月號•2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