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0/27 第8413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新子媽媽回娘家 台師相陪作客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今年暑假,純樸的越南九龍江漁村,頭一遭有台灣老師來作客,成了村子裡的大事,街頭巷尾紛紛打聽:「怎麼來了一位台灣苟堯(c gi o,女老師)?」20天的朝夕相處,台灣老師入境隨俗,學會越南料理、也能說上幾句越語,更體驗了越南人樂天純樸的態度,返台後,她以嶄新眼光重新看待東南亞新移民,並編寫教案,引導更多學生認識、尊重新移民。

多人協力 共築外婆橋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說我好寶寶。」對新台灣之子來說,跨海回外婆家,並不容易。有些孩子對外婆家毫無印象,更多老師對新台灣之子的母國文化一無所悉。

新北市中和區的興南國小是新台灣之子的重點學校,人數佔全校學生15%以上。在台灣立報社所屬的越南四方報與誠致教育基金會支持下,今年暑假,興南國小老師鄭秀麗跟著2名學生與外配媽媽裴氏金鸞回娘家,來到語言文化不通的異鄉,體驗越南的家常生活。

▲興南國小老師鄭秀麗與大家分享暑假和越南籍新住民與新台灣之子回越南外婆家生活的多元文化體驗感受。(圖文/楊萬雲)

26日,一行人在興南國小舉辦了「越南母國文化體驗發表會」,新北市教育局專門委員林瑞泰肯定母國文化體驗的意義,台灣立報社長魏瀚也感謝大家對此次活動的支持。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表示,他父親來自中國、他自己則是跨海赴美的移民,當他再回到台灣,發現許多東南亞新移民,覺得很高興,這是對台灣社會的肯定。然而,看見新移民的困境時,他也難免憂心,希望能與有理念的團體合作,一同打造和諧共好的台灣社會,讓大家都能快樂生活。

一身印尼傳統服裝的興南國小校長李春芳說,台灣女人過去被說是油麻菜籽命,他在新移民女性身上也看到類似的命運,而且飄得更遠、活得更堅韌。他鼓勵老師向新移民女性與學生學習,讓多元文化真正落實在課堂與生活。

遲緩學習 體驗越式文化

「我教老師在越南要怎麼洗澡,她不知道從牆壁噴出來的是冷水,熱水要另外煮。」就讀國小二年級的謝旺儒得意洋洋地說。三年級的姊姊謝佩玲搶著說:「我還教老師怎麼數數字、越南春捲要放什麼料才會好吃。」笑臉迎人的鄭秀麗老師說,由於語言、風俗差異,一切都要「遲緩」學習,因此她努力學越語,希望超越比手劃腳的原始行為。

外婆家位於九龍江畔,從胡志明市出發,得舟車勞頓5、6個小時才能抵達,當地居民以捕魚、打零工為生。鄭秀麗在學生外婆家被當做上賓招待,外婆耐心地教她包越南春捲,她也下廚做台灣菜讓大家品嚐,相互學習。恰逢父親節,她與四方報團隊幫越南外公首度慶祝「父親節」,看著三層蛋糕高高堆起,外公笑得合不攏嘴。

夏日午後,鄭秀麗身旁時時圍繞眾多孩子,她帶孩子打撲克牌,孩子則教她用越語數數字;孩子脫光衣服如魚般跳入河裡游泳隨處可見,她也使出絕活,教孩子學標準自由式;有空時哼哼唱唱,教越南孩子唱台灣兒歌。這趟家庭訪問,因語言不通,她傻傻分不清楚冰塊跟冰糖、意外嚐到鄉間捕捉的田鼠,這些美好的意外都成為難忘的異文化體驗。

不捨之情 化為教學靈感

「我要回台灣了,一想到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外公外婆,我就開始傷心。」謝佩玲上飛機前夕,早早寫好一封給外婆的信,她知道自己當天一定難分難捨。返台的飛機上,謝旺儒忍不住眼淚一路哭回台灣,念念不忘外婆家,他說:「在越南好快樂!」

這趟家庭訪問,鄭秀麗觀察越南的生活就像3、40年前的台灣,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和緊密的家庭關係,純樸善良的民風讓她也不想離開越南。這趟夢幻的越南外婆家暑假,給了她教學靈感。

鄭秀麗帶著一群老師編寫了多元文化教案,希望新台灣之子瞭解:「母親遠離家鄉把你生下,並有能力撫養你長大,你應該為她感到驕傲。」

▲興南國小校長李春芳(右1)與四方報合作,鼓勵興南國小老師鄭秀麗(後排左1)與三年級謝佩玲(前排右)、二年級謝旺儒(前排左)一起回越南外婆家居住20天,認識媽媽出生長大的地方,對越南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圖文/楊萬雲)



緬甸華語教育二:扎根緬甸 志工團突圍救師資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明年,你們還會再來嗎?」2008年第一次進入緬甸進行師資培訓志工營,臨走之前,當地參與培訓的華語學校教師們,懇切又期待地問著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顏妙桂,「因為這句話,我們堅持了4年。」

▲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顏妙桂,連續4年舉辦「緬麗伊甸園志工服務隊」,到緬甸當地協助師資培訓。(圖文/呂苡榕)

談及當初成立「緬麗伊甸園志工服務隊」,顏妙桂說,當時他們只是想要到海外擔任志工,但還沒規畫究竟該做些什麼、又該去哪邊,「後來我的一位學生正好就是緬甸華僑,學成歸國後在緬甸華語學校擔任副校長,他說當地的老師非常需要專業師資培育。就這樣,我們決定前往緬甸。」

讓教學回歸純粹

2008年開始,每年暑假7月中,顏妙桂便率領志工團前往緬甸,為當地華語教師舉辦為期2星期的師資培育,教導教師如何寫教案、如何透過遊戲教導孩子。第一年,志工團前往緬甸曼德勒省的眉苗鎮,與當地明德文教會華語學校合作。而除了開辦師資培訓課程,顏妙桂說「當地缺乏課外讀物,因此我們也透過畢業前往各校任教的學生,在各校募集1千多本二手課外讀物,準備捐給當地華語學校。」 

志工團出發前,必須花上好幾個月進行準備工作,例如討論教案、試教,同時設想所有可能遭遇的突發狀況。不過準備的再周全,一樣會有意外,今年參與志工隊的學生說,在當地就曾遇到投影機燒掉,或是臨時需要新的教具,身邊卻什麼都沒有。「沒有了高科技輔助,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動手做。但也因為沒了華麗的教具,讓教學回歸到最純粹的地方。」 

關關難過關關過

回想起4年前第一次前往緬甸,「2008年5月,剛有風災橫掃緬甸,因此臨行之際,許多家長都不放心。」顏妙桂說,也因為大家對於緬甸的狀況不了解,所以出發前每個人都去醫院看了旅遊門診,把該打的預防針全都打遍,連防止瘧疾的藥也都吃了。

不過到了當地仍然狀況百出,顏妙桂笑著說,當時一位同學因為帶著牙齒矯正器,嘴巴容易有傷口,加上緬甸飲水並沒有消毒的很徹底,結果可能是細菌感染,讓他嘴巴長了許多泡疹,把整個志工團急得半死,幸好當時已經準備回國,一回台灣他就趕緊去看醫生。

而運送課外讀物進入緬甸又是另一個挑戰,顏妙桂說,由於緬甸禁止文化輸入,因此他書只能偷偷從中國邊境運進去,但是因為第二年開始,募集的書本數量越來越多,中國方面要繳的關稅也越來越重,後來只得選擇海運進緬甸,請當地的熟人幫忙打通關。「結果海運成本只要1千多美金,但緬甸當地的『運輸交際費』卻高達2千7百美金。」

另外原本志工團只負擔志工們的機票和其他雜支,明德文教會則提供場地讓各地華語學校老師住宿、上課,緬甸華校的老師則必須自行負擔交通費。「後來我才發現,這些老師要來眉苗,往往是整個學校到處借錢幫他湊旅費,讓他學了東西後再回去教別的老師。」顏妙桂說,為了不增加學校的負擔,第三年開始,顏妙桂向熟人募款,補貼緬甸華校教師進修的旅費。

「前兩年我們都在眉苗,不過第三年腊戌省那邊也希望我們過去協助師資培育,因此這兩年我們的志工團分成兩批,在眉苗和腊戌的果文文教會都有師資培育營。」顏妙桂說,因為當地華語學校的校舍十分破舊,所以我們也在台灣分別募了43萬和70萬,給明德文教會與果文文教會去修建校舍。

而今年,不但有師資培訓營,志工隊還規劃了校長培訓課程,教導校長一些行政上的技巧和辦學方法。看著今年「緬麗伊甸園」的照片,顏妙桂苦笑,自己做了太多事,幾乎超出能力負荷。但緬甸當地許多老師熱切期盼的臉,卻又是她無法卸下的重擔。

「第一年去緬甸,他們問我會不會再回來,讓我開始思考,擔任志工的意義是什麼。」顏妙桂說,究竟是因為我們想當志工,還是因為人家需要,我們就去做。「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小,但看著當地圖書室越來越充足,當地老師每年都熱烈的歡迎我們,讓我們一年一年願意堅持下去。」



破除迷思 世新設性別友善廁所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為落實尊重性別多元化的理念,世新大學改建校內的男廁,設立「性別友善廁所」,入口處張貼男女並存圖示,廁所內的小便斗加裝隔間門,蹲式與坐式馬桶並存,期望讓各種性別的師生都能輕鬆自在上廁所。

▲世新大學改建男廁,設立「性別友善廁所」,入口處張貼男女並存的圖示,廁所內的小便斗加裝隔間門,蹲式與坐式馬桶並存,期望各種性別都可以輕鬆自在上廁所。(圖文/黃士航)

世新大學26日舉辦「性別友善廁所」啟用儀式,校長賴鼎銘、世新性別平等教育中心主任羅燦煐一起將男廁的圖示撕掉,換上男女並存圖案,象徵世新性別友善廁所正式啟動。羅燦煐開心地說:「我終於可以和男生一起上廁所了!」

羅燦煐說,少數跨性別者生理性別屬於男性,他們對自我的認同是女性,選擇到女廁上廁所,卻時常遭受異樣眼光看待,所以他們寧可憋尿,也不願意在外頭上廁所。

有鑒於此,世新校園設立「性別友善廁所」,裡面的小便斗、蹲式、坐式馬桶都有隔間門,跨性別者上廁所時,不再害怕遭到別人指指點點,可以自在如廁。

世新性別所學生范順淵在啟動儀式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有次他到男廁上廁所,有位跨性別者穿著小短裙走進來,使用坐式馬桶,門一關上,有兩名男生很厭惡地說「好噁心喔!」兩名男生離開後,他聽到廁所門後傳來啜泣聲,這是許多跨性別者在公共場合上廁所常遇到的困境。

不過,范順淵認為,世新設立「性別友善廁所」之後,破除過往以男、女二元的廁所劃分方式,讓這些跨性別者不再畏懼上廁所。



綁架案頻傳 哥國兒童安全堪慮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她的名字是諾哈拉(Nohora Valentina Munoz),今年10歲。過去幾週來,許多哥倫比亞人在祈禱時或推特上都經常提到她的名字。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居住於哥倫比亞鄰近委內瑞拉邊境小鎮佛多(Fortul)的諾哈拉,在9月29日上學途中與母親一起被綁架。她的母親旋即獲釋,不過諾哈拉遭綁架多日,在國際紅十字會的居中協調下,數日前才獲釋。

自諾哈拉被綁架以來,她擔任地方首長的父親持續領導請願活動,希望各界能幫助他女兒平安歸來。

綁架問題難以根除

數以萬計哥倫比亞人走上街頭,要求身份至今不明的綁架者釋放這名女孩。教宗本篤16世和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也公開聲援這項活動。

政府派出2千多名軍人和警力搜尋諾哈拉的下落,哥國政府更提供8萬美元的獎金給提供女童下落或行兇者資訊的民眾。

不過,諾哈拉遭綁一事並非特例。在哥倫比亞,未成年人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面臨遭綁架的風險。

自由國家基金會(Pais Libre foundation)的艾斯奎拉(Viviana Esguerra)表示:「在哥倫比亞,綁架兒童一事屢見不鮮,只是我們很久沒有大聲疾呼這個問題而已。」該基金會總部設在波哥大,乃一設法解決綁架問題的非政府組織。

諾哈拉不是2011年第1個被綁架的兒童。據統計,到7月底為止,今年已有21名兒童遭綁架。在過去3年半當中,政府紀錄在案的遭綁架兒童有168名,其中超過半數為10歲以下。

艾斯奎拉強調,從10年前開始,綁架事件已減少,當時在哥倫比亞每天有8個人被綁架。不過,目前每天幾乎有2人遭綁架,這表示問題並未根除。

依地區來看,在阿勞卡省(Arauca)等地區綁架更為盛行。阿勞卡省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和「全國解放軍」(ELN)的大本營。此外,當地的武裝部隊和販毒集團也相當活躍。

武裝組織吸收未成年

即使諾哈拉已獲釋,綁架主使者為誰目前仍不清楚。不過,許多哥倫比亞人把矛頭指向Farc。

諾哈拉的臉龐已成為一個象徵,代表了長久以來成為民間衝突犧牲品的哥倫比亞兒童。根據監管人權保護的Ombudsman哥倫比亞辦公室,每10名兒童中,就有2名生活受到國內衝突某種程度的影響。有些孩子的雙親因為衝突而過世;有些人則被迫離開家園。

所有非法武裝組織都被指控有強迫招募未成年者的行為,被招募者最小只有7歲大。「反對兒童涉入哥倫比亞武裝衝突聯盟」(The Coalition Against the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in the Colombian Armed Conflict,Coalico)指稱強迫招募是一種「看不見的罪行」。

目前並無確切數據指出究竟有多少兒童加入武裝組織,但是大眾普遍接受每4名戰士中就有1名為未成年者的說法。此外,根據由當地及國際非政府組織所組成的聯合團體Coalico更指出,平均來說年輕人是在12歲左右加入游擊隊。

有些人是被武力脅迫離開家庭,加入軍隊。不過,也有些人是因為情勢所逼,自願加入。「可能的狀況是,他們認為這是成為大人物的唯一辦法,或是把加入游擊隊視為能得以溫飽的唯一可能性。」Coalico的馬汀尼茲(Carlos Martinez)表示。

「他們之所以加入,可能是為保護他們的生命或家庭,也可能是要逃離衝突所造成的其他威脅。這通常是攸關生存的問題。這是個複雜的議題。」

無辜生命死於衝突

在Farc另一個大本營考加省(Cauca)北部,強迫徵召未成年者是當地原住民社群納薩斯族(Nasas)一個特別大的威脅。納薩斯族也擔心他們的孩子長期處在反抗軍和政府軍的衝突當中。

在諸如Echo和Diakonie等人道援助組織的協助下,納薩斯族開始在學校周圍建起圍牆,嘗試要將武裝團體阻擋在外。他們表示,士兵和反抗軍有時會在衝突發生時進入學校,不是尋找掩護就是利用學校建築做為捷徑。

當地居民指出,戰士似乎沒有考慮到兒童的安危。就算在家裡,孩子也不安全。上個月,胡拉斯(Huellas)原住民保護區中,有一名11歲的納薩斯女孩在家中遭流彈擊中,因而過世。

不過,雖然大多數哥倫比亞人聽過被綁架的諾哈拉,卻少有人聽過不幸喪生於流彈波及的瑪怡(Maryi Vanessa Coicue)。然而,就像諾哈拉一樣,瑪怡的命運象徵著哥倫比亞的衝突將如何影響這個國家的兒童。



揉出好味道 技職生獲大獎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我在一則報導上得知,蜜蜂大量銳減,我研發了新口味蜂巢麵包,希望提醒大家這些美味食物,或許幾年後會消失,應該珍惜生態環境。」就讀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育所的武子靖露出自信笑容,他不但學習不落人後,也常在創作上別出心裁,年紀輕輕已拿到第3屆世界麵包大賽特別金牌獎。

母親鼓勵 化作動力

教育部26日舉辦針對「技職教育宣導方案」的12年國教配套措施說明會,記者會上,更請來優秀的技職學生分享成功經驗。製作麵包表現傑出的武子靖數次在國際麵包比賽中拿獎,去年創業,目前已掌管3家麵包店。高中時,曾經就讀長榮中學升學班的武子靖談到走向技職體系的心路歷程,是因升高二的暑假,母親鼓勵他學烘焙,替他報考證照,學出興趣後,高中畢業前已取得蛋糕、麵包、調酒的丙級證照。


▲高雄餐旅大學研究所學生武子靖,普通高中畢業,因為烘焙興趣選擇了技職,進入高雄餐旅大學就讀,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圖文/楊萬雲)


▲教育部舉辦技職教育宣導方案記者會,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建議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才能,做出最適性的選擇就讀。(圖文/楊萬雲)


武子靖的母親常鼓勵他「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優秀,即便是掃地,也要掃到清潔公司都來找你去。」由於興趣使然,武子靖高中時毅然決然報考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成為學校首例。

埋頭苦幹 做到最好

回憶一路參加烘焙比賽的心路歷程,武子靖就是不斷練習,學習面對失敗、把食材扔掉,重新再做的循環,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大學時期,每當其他同學下課相約出遊玩樂時,他則是一個人躲在學校廚房埋頭苦幹,曾經為了練習,偷偷住進學校廚房一周沒回家。

感嘆職校資源少

武子靖指出一般大學和技職體系資源分配不均,他表示,常在國外拿獎的都是技職學生,學生卻常得自掏腰包買材料練習,相當花錢,但政府補助卻多給一般大學,技職學校資源匱乏。

他忍不住批評:「被補助5年5百億的學校,校長開學卻只會宣導不要亂停腳踏車,學生上課不要睡覺、吃雞腿,讓我很心痛,也很擔心學弟妹的學習狀況,擔心以後沒人要堅持下去。」



 - 世界各報頭條新聞
 
 

日本經濟新聞:日銀研究追加金融放寬政策(東京)
青年報:私校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博士學位未經政府同意(河內)
曼谷郵報:湄南河瀕臨邊緣(曼谷)
洛杉磯時報:學貸問題增添占領運動群眾怒火(洛杉磯)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大啖美味秋蟹
在這秋蟹飄香的季節造訪海產店,點了一隻七兩重的紅蟳,不久清蒸得紅通通的紅蟳就上桌,滿滿的黃蟹膏鋪陳在碩壯的蟹肉上,蟹黃香滿溢,令人垂涎三尺。

教孩子學會感恩
讓孩子知道,你手上的東西不是你一個人的,所以不用強佔在身旁。如果不珍惜物品也不分享給他人,爸爸媽媽有權力收回物品使用權,大家都不准玩!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