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同位素】以人文價值與口吻,介紹同志相關文化、資訊。期從注視別人的生命過程,累積自己生命的厚度。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2/13 第8446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高教解放系列2:畸形評鑑氾濫 大學難自拔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1994年大學法修正公佈32條條文,同年「410」教改大遊行,為台灣教育改革揭開序幕,此後,「大學評鑑」「廣設高中大學」「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方案陸續推出。

然而,將近20年過去了,我們卻看到大學教授水深火熱、大學畢業生低薪就業,少子化而學校卻大量擴充,造成多數大學即將面臨無學生可召的窘境。高等教育未見提升,反而沉淪。

大學生眾多 市場難應對

當年教改團體提出廣設高中大學,但因教育部經費有限,最後選擇以技職學校轉型升級為科技大學作為替代方案,於是接著出現的現象是,大學畢業生人數暴增,卻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吸納這些人,反而造成另一波問題。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當年推動廣設大學,卻沒有思考實際面,結果許多科技大學升格後品質沒有跟上,加上畢業生人數過多,壓低大學畢業生薪資,「薪資所得與教育投資成本不符」。

台灣的大學錄取率逼近100%,黃光國痛批,全世界只有台灣搞出這種怪現象:「正常的國家,平均1百萬人一所大學,台灣頂多需要23所大學。而且一個國家適合進行研究的人才頂多5%,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但現在卻是把每個人都塞進大學裡。」

補助不足 私校財源匱乏

而大學數量擴充,教育部的經費卻沒有跟著呈相對的比例增加,因此每校所獲得的補助就相對被稀釋;另一方面法令上對於私校募款並不友善,導致私立大學自籌財源困難。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便指出,企業捐款給私立大學,頂多只有50%的抵稅,但捐給公立大學,卻能100%抵稅,變相鼓勵企業捐錢給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伸手向教育部要錢,或提高學費。

▲總統馬英九2010年7月5日宣布5年5百億頂尖大學計劃經費不縮水,還附帶「彈性薪資方案」替教授加薪,讓未獲補助的學校憂心優秀師資快速流失,傷害學生受教權。圖為台灣大學。(圖文/本報資料室)

教部偏愛量化型評鑑

教育部無法支應每個學校經營的成本,因此改以「競爭性」的補助計畫,讓每個學校經過申請、審核,以獲得補助。獎勵大學教學卓越、邁向頂尖大學等計畫也就順勢而生。但審核各校資格必須有客觀指標,因此教育部選擇了以SCI、SSCI等資料庫中的期刊論文「數量」作為評定標準,審查各校的申請資格。也開啟高等教育獨尊SCI、SSCI等資料庫量化標準的歪風。

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直指,第二期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的申請資格,就包括了「進入高教評鑑中心最近1次公布之『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之排名,亦即學校在最近11年之間全校發表之論文總被引次數進入世界排名前1%」。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是美國科學資料研究所,基於其SCI、SSCI資料庫所收錄的11萬5,000種學術期刊所建立的計量分析指標,分析其中的文章引用和被引用次數。雖然ESI排名非必要條件,但也可看出教育部對於SCI、SSCI等資料庫的重視程度。

逐利拚名聲 亂象百出

對於教育部偏好SCI、SSCI資料庫,郭明政解釋,因為這兩個資料庫是「營利」的資料庫,換言之他們在台灣有辦公室,進行推銷工作,遊說政府與學術界購買他們的資料庫,「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則被他們滲透了。台灣的官員沒見過世面,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更好的資料庫,以為這幾種資料庫最好,就拿它當指標」。

「這些資料庫中收錄的期刊論文品質不一,結果教育部拿它當客觀指標,逼得許多教授只能拚命生產一堆爛的期刊論文去投稿,以期能被收錄在裡面。」郭明政感嘆,這種制度等於變相要求學術界沉淪。另外,為了衝高資料庫中的收錄次數,許多研究生、博士生投稿時,將系上的老師全部掛名共同作者,讓每個老師都能「雨露均沾」,各增加一次點數,以便在評鑑時拿出來炫耀。

郭明政說,為了查詢學校內各系所老師期刊論文數量,師大曾經打算購買SCI、SSCI的資料庫,但經過計算後發現,購買資料庫得花100萬,但每年恐怕只有100人會去使用,平均使用一次約一萬元,因此有人建議,不如由學校出計程車錢,讓想要使用的人坐計程車去有購買資料庫的台大總圖借用。

整個高教圈如同上演著一齣被評鑑制度絲線牽動著起舞的木偶戲,看似戲謔卻透著悲哀。因為無法脫離教育部的經費支持,只得隨著教育部的遊戲規則擺動,郭明政感慨,「現在的高等教育政策,不要求知識分子對社會有貢獻,只要求大家對這幾個資料庫盡忠。」促進投稿的風氣並沒有提升研究品質,結果壓榨老師們的教學與社會服務時間所換取的研究成果,其實早已跟大學的精神漸行漸遠。

▲東吳大學物理系專任教授劉源俊5月26日出席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並指出主要收錄英文學術論文期刊的SCI與SSCI,不適合作為台灣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評量依據。(圖文/黃士航)


小檔案

【西方大學的起源】

西方自古代便有高等學校,但沒有固定課程、教職員工組織,且不授與學位;直到中古時期才出現具備現代大學雛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剛出現時,是一種類似基爾特(guild)的聯合體,由師生共同組成,傳授科目主要是七藝(數學、幾何、天文、音樂、文法、修辭、邏輯)、法律、神學及醫學。

第一所大學是1088年創立於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當時的法律研究重鎮。波隆那大學成為歐洲南部大學的典範,校務運作以學生為首(決定師資的聘用、解雇與支付薪餉)、主要授與博士學位、學生修習學位主要是基於職業考量,換句話說,波隆那大學的誕生符應於市場的需求。

第二所大學是1150年創立於法國的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主要以神學研究為主。巴黎大學是歐洲北部大學的效法對象,學校運作以教師為主、多授與學士學位、學生攻讀學位的主要理由是留在學院任教。相對於波隆那大學,巴黎大學較強調智能訓練,學生來此就讀的理由不是實踐的(practical),而是側重於思辨的(speculative)。由於較少金錢的誘因,巴黎大學在知識的培育及影響力上,擁有較高的聲望。


【華人世界第一所大學】

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是創立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即現今的天津大學;第一間私立大學是1900年的東吳大學。台灣是1928年的台北帝國大學,即目前的台灣大學;私立大學則是1954年在台復校的東吳大學。


參考資料

1.英文維基百科

2.《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Encyclopedia)

3.《世界文明史》,Philip Lee Ralph等著,五南出版。

▲環繞在綠意中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一隅。(圖文/中央社)



烏干達新政 放牧生活恐成絕響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英國《衛報》報導,在烏干達東北方的卡拉莫賈區(Karamoja)有一個「移動」城市,居民是3百名放牧人和1萬多頭的牛。他們游走在肯亞與南蘇丹的邊境,在面積2萬7千平方英哩的半乾旱土壤上生活。那裡氣候非常嚴苛,水和牧草是稀有資源。

政府規劃遊牧人定居

但現在這些居民和牛隻的遊牧生活即將消失,伴隨氣候變遷造成的乾旱和雨水缺乏,烏干達得到歐盟經費補助,政府政策正快速削弱古老放牧系統的生命。

政府稱放牧人是缺乏教育的一群人,認為放牧人把牛隻作為財富和勇氣的象徵是一種原始思想,政府以為放牧人是依賴援助,必須被安頓在一個地方或務農,要過著所謂的「現代」生活方式。

數世紀以來,牧羊人慢慢適應嚴峻的生活環境。放牧人持續不斷移動,學會利用無人生存的蠻荒之地,他們管理的數百萬隻動物,也被證明擁有龐大的經濟潛力。

烏干達一直希望減少畜牧業,以保育和開發礦產資源為名義,讓外商經營機械化農場,這些訊息在總統夫人穆塞維尼(Janet Museveni)的一封信中得到證實,她也是卡拉莫賈地區的事務部部長。

信上寫著:「我們知道畜牧業的危險多過於收益,這些人因為使用古老的方式工作而受苦,他們從未接受到外來知識,他們的孩子教育程度不高,因為他們總是在移動,我們不能再把遊牧當作浪漫的生活方式。」

她在信中拿色列人當例子,指出以色列人也曾是旱地上的放牧人,當他們學習不傷害自然,他們變得更文明,安頓下來的生活也確實漸漸變得更好。

歐盟給予烏干達390萬英鎊(約新台幣1億8千萬元)以發展一項在卡拉莫賈的3年計畫,所有經費幾乎花在規劃放牧人的定居上。

烏干達政府現在計畫利用卡拉莫賈區的潛力,以大面積土地讓外資企業發展生質能源,當中涵蓋保育區和礦區。輿論抨擊這麼做將會增加飢荒和內部衝突,迫使年輕人搬到城市,摧毀原本具有彈性和經濟價值的土地運用。

游牧方式具古老智慧

倫敦的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顯示,遊牧方式是非常適合非洲的半乾旱土壤,尤其是現在他們正經歷越來越嚴重的乾旱、洪水和無預警降雨。報告指出,在西非的衣索比亞和肯亞生產的肉質比澳洲和美洲的現代化牧場還要好。

雜誌《游牧民族》(Nomadic Peoples)編輯卡拉特里(Saverio Kr tli)說:「最近的放牧生產系統是與生態結合的永續牧場,特別是面對氣候變遷的時刻人們仍認為放牧業就是不發達的產業,因此放牧人欲求進步只好離開產業。事實上,放牧業對國民所得和地方經濟有著持續貢獻。」

《現代與流動》(Modern and Mobile)一書的作者群表示,許多政府已經穩定地讓非洲5千萬半遊牧者離開傳統放牧土地,數百萬公頃涵蓋伊索比亞、塞內加爾、馬利、查德、肯亞和其他撒哈啦沙漠國家。

在英國受訓的烏干達獸醫潘維嘉(Pascal Pan Vuga)花了17年與卡拉莫賈人工作,他說:「他們的古老生活型態,事實上完全適應這里的環境。他們喜愛牛隻,會保護牠們,他們把生命都給了畜牧,重要性更勝自己。牛隻和人類可以非常親密,他們有出色的文化、屠宰儀式、觀察與解釋。他們會根據牛隻的糞便形狀決定是否移動,結果意外地精確,如果他們認為會發生什麼事情,通常都不會出錯。」

氣候變遷又是另一項問題,他補充道,他們原已面臨不穩定的氣候,現在的雨量則是越來越少,還帶來其他問題。這些都是影響生計的重要因素,氣候變遷是一個重要又嚴重的問題。

許多牧人放棄移動生活而選擇定居耕種,村民羅由(Paul Loyo)說:「生活變得很困難,天氣不好預測,我們不知道一個季節的開始或結束,一下雨就是暴雨,會損害作物,我們沒有武器保護自己,政府應該解散所有社區。」

當遊牧人已經適應氣候變遷,去遠方尋找更好的牧草,農人則大部分不知道耕種什麼作物,也不知何時適合耕種。

在肯亞,半遊牧的馬賽族(Maasai)在靠近坦尚尼亞邊境區域活動,也一樣面臨雨水不穩定和洪水的問題。伊凡斯(Orumoi Evans)說:「畜牧其實比耕種更有保障,你不能依賴天氣而生產糧食,但我們知道哪裡可以找到牧草。」



天下公民教育系列3:老師也愛冒險網趴
 
 

■林倖妃 


在宜蘭,一群埋頭經營班級網站的老師,離開電腦、辦起部落客見面會。

他們和彼此、學生、企業展開對話,點燃熱情和創意。


這是場和時間的競賽。

不論你是誰,有多少話要說,你,只有4百秒,7分鐘不到。

眼看著秒針像跑百米,站在台上的日本建築師播本貴,努力要跟上腳步。

螢幕上播放的,是他走遍世界所拍的人和建築物,從西藏、印度、尼泊爾到希臘。每20秒就換一張的速度,讓國語不甚流利的他,腦中的旅程被完全打亂。

藍色冒險加紅色熱情

「冒險」,抵達終點時,螢幕上出現他的演說主題。對留著一臉落腮鬍的播本貴來說,參加這場FaceParty,才是場「大冒險」。

由一群宜蘭老師發起,FaceParty是每3個月一次,面對面的「網路趴」。每次派對都有不同主題。最近一次是以藍為底色的「冒險」,而前一次是紅色的「熱情」。

有資格在FaceParty站上台的講者,不用來自豪門,也不用像播本貴一樣的時尚型男,只要你說出一個「20X20」的故事。用20張幻燈片或照片,每張20秒快速完成。

這場網路趴不僅跨階層、跨年齡,還跨界。

來挑戰的,有熱愛天文的自然老師,到蘭嶼浮潛、探索學習的小六學生,在泰緬邊境漂流兩千天的國際志工,還有宜蘭縣史館的建築師播本貴等,各行各業,跟所有人分享生命中的一段冒險。

參與、同時也是FaceParty講者的企業家林鼎剛,誇張地描述這群老師,「都是以瘋狂為啟動力。」

因為瘋狂,才會有梗、才好玩,「若只講求理性,什麼都要做教案,永遠不會有新東西,」他說。

事實上,FaceParty的出現,一點也不瘋狂。

它原本只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師研習」。宜蘭縣教育處為了發展資訊教育,借調老師成立教育網路中心,並開發出中小學教育支援平台。

平台的主要用意是提供機會給縣內國中小老師,透過網路,記錄教學或是經營班級網站。7年以來,全縣一百所國中小,師生合力產生了1萬8千個部落格。

資訊教育也可以玩花樣

於是,教網中心老師陳宣霖,有了讓隱身的老師,現身交流的想法,「我們希望努力經營部落格的老師,有個面對面的交流介面,」他說。

聚會,是讓老師上台分享經營部落格背後的故事。參加的人提出不同觀點和看法,透過討論思辨,同時鼓勵老師積極參與。

因為想要「不同」,讓這個從虛擬到真實的網路趴,激發出愈來愈多想像。第二次聚會,還邀來知名部落客「波蘿日報」、「紫色微笑」,教導大家如何玩部落格。

第三次,更大張旗鼓在臉書上揪眾成立社團,互通訊息。「互動性比較好,很多想法都在臉書上激發出來,」龍潭國小教務主任林仕強說。

他們也激盪出日本Pecha Kucha的簡報方式,也就是「20X20」法則,訓練講者圖像式思考能力,去除客套話和冗言,留下引人入勝的故事或創意點子。

參與的範圍逐漸擴大,從老師、學生,並引進老師們極少接觸的企業領域,開拓不同視野。

從了解在地的宜蘭酒廠如何製酒,到雅典蛋糕廠如何做蛋糕,甚至請來開設蜜餞觀光工廠的林鼎剛,教大家如何交朋友。

從網路孕育到現實,在FaceParty,人人平等。

有學生來當講者,發現老師玩得很瘋,開始玩起不同的創意。有人一路趴著進入會場,有人戴起護目鏡、演行動劇,也有人充當夜市美食小主播。

不同領域相互對話學習

所有上台的講者,都像是「仙女棒」,相互點燃創意和熱情。FaceParty的影響也逐漸擴散。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饒富興味地說,這個網路趴最可愛的是,不同領域不斷對話。

過去學校和業界不對話,但現在,「不但不同學校的老師會對話,老師和學生對話,也和農民及企業對話,彼此都可以學到東西,」他分析。

還有更多人將在FaceParty學到的新觀念,帶回自己的領域。

一位在馬賽國小帶扯鈴隊的老師,因FaceParty而得到靈感,把歌曲編成以20秒為間隔,每個人輪流上去秀20秒,讓學生表演更為流暢。

林鼎剛坐在以玻璃打造的「橘之鄉」內,迎著從屋外透入的陽光。他接手家族企業,半生遊走在現實的商業市場。「一群人必須能相互點燃內心共同的熱情,才能成為團隊,」他感嘆,「企業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老師也從企業經營者身上得到啟發。在黎明和三民國小教授台語,莊文龍老師看到「如何冒險」。老師都教孩子要守規矩,但企業經營者在學校,不一定是循規蹈矩的學生。

莊文龍認為,企業家如何創新、機會來時如何把握,都是一次次冒險,可以提供學生深刻反思。

打開FaceParty@Yilan網站,閃耀的是「點燃熱情、串連你我創意」的點點星光。

以老師為主的網友,熱烈迴響版主提出的:「大家的冒險是什麼?」從「永恆的追尋」到「做你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一串又一串。

在這個「中小學班級部落格平台」上,教學,有了愈來愈多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2011教育特刊)



土徵逕付二讀 農民場外怒吼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立法院12日《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進行朝野協商,場外台灣農村陣線集結農民、青年怒吼:「協商要透明,正義不打折!」台灣農村陣線控訴,躺在立法院的行政院版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是徹頭徹尾的「假修法」,上個月跳過立法院議事的正常程序,逕付二讀,進入密室協商黑箱作業。台灣農村陣線要求協商過程公開、透明,並以民間版所提的草案為基礎公開協商,才能符合土地正義。

近年來,《土地徵收條例》迫使農民賴以維生的農田遭到強制徵收,最著名的莫過於兩年前的苗栗大埔事件,怪手開進農田,引起舉國嘩然。

然而,兩年來類似苗栗的大埔事件仍然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新北市政府執行「台北港特定區」徵收135公頃,反對徵收的居民組成八里台北港反徵收自救會,70多歲的汪菊阿媽也是其中之一。寒冷的天氣中,汪菊阿媽拖著瘦弱身軀,舉著「土地正義、政策滅農、台北港特定區受害者自救會」的牌子,來到立法院前,淚眼泣訴:「房子是我辛辛苦苦蓋的,政府怎麼能說拆就拆?我那100歲的媽媽也不願意搬走。」

▲八里台北港反徵收自救會70歲的汪菊阿嬤一家因為房子、農地遭徵收,與兒子到立法院陳情,哭訴家中還有百歲的老人家擔心流落街頭,希望政府能安置他們。(圖文/楊萬雲)

汪菊阿媽的兒子張文忠解釋,從今年2月開始,新北市政府為了開發台北港,和當地居民開過4、5次說明會,態度強硬,執意要徵收。他們向立法院陳情,得到的回覆是「委請新北市政府妥善處理」,最後新北市政府的回文「一切依《土地徵收條例》辦理」,一家人躲不過房子、農地遭到徵收的命運,相當無奈。

滿口道義 實則不義

台灣農村陣線及關心農地的學者寄望透過修改《土地徵收條例》,實現土地正義,然而,從行政院提出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改草案,到上個月違反程序,逕付二讀的情形來看,學者批評政府沒有誠意。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廖本全痛批:「政府從頭到尾沒有修改《土地徵收條例》的意圖,吳院長在去年7月14日對民間團體說的江湖道義,都是白賊(騙人),簡直就是無賴!」

廖本全認為《土地徵收條例》應規範政府開發,保障人民權利,然而現行的《土地徵收條例》卻變成侵犯人民權利的制度性暴力。廖本全點出問題,像是「市價徵收」交由地方政府評定,但地方政府是徵收機關,根本是球員兼裁判。因此在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主張市價應由3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客觀估價,比較合理。

台灣農村陣線呼籲此次《土地徵收條例》的修法,應符合貫徹優良農地保護、建立實質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標準、建立實質人民參與機制、落實完全補償原則、建立明確安置規範、矯正區段徵收,以實現土地正義。

莫成為泰國第二

到場聲援的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日前參與全球草根農民組織「農民之路」亞洲區域會議。劉慶昌說,泰國水災淹沒許多農田,使泰國從稻米出口國淪為需要依靠寮國進口稻米,台灣應該引以為誡。劉慶昌帶來「大戰旗」,上頭簽滿日文、韓文、泰文、印尼文等各國語言,支持台灣農民「反圈地、要正義」的行動。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也將在立法院前靜坐,監督立法院修法,直到結果出爐或休會為止。



 - 世界各報頭條新聞
 
 

海峽時報:減排協議將對抗氣候變遷(新加坡)
印度快報:海札瑞團隊新訴求:街頭立法(新德里)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日本冬天必吃的食材-白蘿蔔
白蘿蔔熱量少,含有豐富的維他命、酵素。其所含的酵素對消化白米具有很好的功用,因此我們可學日本人的烹調方式及多吃白蘿蔔,來度過一個暖暖的冬天。

訂台灣立報 7-11禮劵送給你
【台灣立報】提供教育所需新聞、訊息及分析評論,如校園生活、政策評析、教改團體、人物特寫……等精彩內容。12/31前訂閱,即有機會獲得7-11禮劵!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