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們都推薦什麼書?【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讓你一次網羅各推薦書、新鮮事、新奇貨! 全台唯一的密技電子報-【電腦人PCuSER 網路e週報】以電腦密技為主軸,協助您排除各類疑難雜症!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3/30 第8527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國中生讀書被動 沒基測也一樣
 
 

【記者唐澄暐綜合報導】當多數家長關心12年國教的「超額比序」及「升學標準」之際,國中生在學校學習的實際狀況如何?《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全台4千多位國中生及近千位老師進行「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發現過半數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近8成老師認為學生學習動機不足;近6成學生對閱讀課外書或鑽研興趣或嗜好意興闌珊。

調查發現,國中生學習多被「考試」驅動,如果不考試,會主動讀書的學生低於3成。問及取消基測會不會影響學習意願時,近6成學生表示不會,年級越高的學生被基測制約的比例越高。

《親子天下》雜誌「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針對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與老師進行郵遞調查,執行時間為2月24日至3月19日,學生發出4,386份問卷,回收有效3,594份,回覆率81.9%;老師發出994份問卷,回收有效691份,回覆率為69.5%。

考試制約 學習慾望低

結果顯示,超過5成國中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年齡越大,學習慾望越低落。經過學校8堂課和補習班後,主動學習新知的慾望和行動多被消磨殆盡。調查顯示,國中生放學回家後有近6成不太想再主動學習新知識,包含閱讀課外書或鑽研興趣嗜好。大部分學生僅被「考試」驅動,如果沒有考試,國中生會經常、主動閱讀課內相關書籍的比例低於3成。

即便如此,調查仍發現儘管12年國教將取消基測,仍有高達6成國中生表示並不會降低學習意願。但是年級越高,把「基測」和「學習」劃上等號的比例也越高。剛進國中的七年級生只有2成會「為基測唸書」,但到了9年級,比例升高至近5成。

調查顯示,1/3的國中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不滿意,隨年齡更為不滿。有將近1/4學生無法完全聽懂老師上課的內容,比例隨年齡增加。將近3成的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有自信的學生比例隨年級逐漸降低。問及最討厭的科目,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英文、國文、社會等佔據最多時間的主科包辦了前5名,最喜愛的卻是時數少的藝能課程,包括:健康與體育、藝術人文和綜合活動。

演講式教學已過時

老師們的看法與學生不謀而合。近8成國中老師認為學生沒有足夠學習動機,超過8成的老師同意,多數學生不考試就不唸書。近6成老師認為,大多數學生經過3年國中教育後,不會對自己更有自信。半數以上的老師認為,國中課程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判斷力。《親子天下》表示,調查數字可窺見國中教育的教學,非但無法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熱愛,反讓學生加速逃離學習。第一線的老師也感受困難,卻找不到改變方向。

《親子天下》的調查也發現,近7成學生表示,鮮少有機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沒有小組討論的機會;近4成5的學生,遇到功課問題鮮少找同學幫忙。然而超過8成學生回應,和同學分組學習對自己很有幫助,而最能幫助學生學習的3種類型老師,分別是「提供鼓勵」、「讓學生動手做」和「很會說故事」的老師。

有心的教師們渴望用新方法學習。親子天下發現,過往傳統單向式、演講式的教師研習已經過時;6成以上老師認為「同儕相互學習」及「教學的自我反思」對提升個人教學和班級經營最有效。台北市最近推動的「校長觀課」,也獲得近6成老師的贊成。

打破傳統 活化教學  

《親子天下》總編輯何琦瑜表示,調查結果提醒,對12年國教政策的關注,應該更重視國中教育的教學品質和方式,光是拿走考試不足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要重建並活化教學,改善國中課堂內,老師一人聲嘶力竭,學生只能沈默被動聽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幫助學校和教師,找出「考試」之外,得以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新方法與新策略,才是12年國教政策更應該重視的事。



歡迎輟學生 尚比亞教師築夢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實業家席耶特瓦姆伯(Rozious Siatwambo)是大北路學院(Great North Road Academy)的創辦人,他同時也是一名尚比亞教師,他的人生志業就是改變人們看待教育的方式。

這所位於尚比亞首都路沙卡(Lusaka)的獨立學院,鼓勵任何曾經輟學的學生就讀。每一間教室都裝設有投影機,鼓勵互動學習;如果學生無法到教室上課,可以透過遠距教學,藉由觀賞錄影教學光碟的方式在家學習。

與眾不同的教學理念

耶特瓦姆伯本身具有傳統教育專業背景,取得尚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學士之後,他決定和其他同儕發展不一樣的生涯。他告訴記者:「我不想加入政府,我不想去任何地方,所以我必須做的事情是尋找我的熱情,思考我在學校學到什麼,然後我開始使用這些技能用在一些事物上。」

秉持對教育的熱忱,耶特瓦姆伯決心自己當老闆,他發現成人教育有一塊失落的市場。「如果你仔細看私立學校,大部分都是由不是由教育者經營,絕多數人只是生意人,所以我想要從事一些有別於他人的教育事業。」他說。

耶特瓦姆伯於是尋找公眾支持他的創新構想。他說:「我開始印製一些傳單,也打一些電話,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我要離開辦公室走到街上去。」

透過理解他人的需求,激盪出耶特瓦姆伯辦學的想法與辦學的可行性,他漸漸明白一間學校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與其他獨立學院不同,樹立自己的特色。

他說:「我們開始挖掘哪些地方與其他學校不同,我們腦力激盪出像是系統先進化的想法,確保那些無法來這裡的人也能獲得他們不曾經歷過的最佳服務,這也是我們發展至今這個規模的原因。」

然而,仍有不少人質疑耶特瓦姆伯的想法。過去他曾向50間銀行和組織寫信,只得到別人的回絕,耶特瓦姆伯認為這是相當寶貴的學習經驗,他說:「我學到即使你不需要依賴他人或組織,你依舊可以達到目的。」

用創意找到開業資金

他從朋友那裡籌到1萬5千美元(約新台幣44萬3千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成為他創業逐夢的第一筆資金。開學的第1個月,全校總共有30名學生,現在耶特瓦姆伯聘有30多名職員,學生人數約7百。耶特瓦姆伯說:「作生意並不是要花錢,而是要動腦。」

在投入大筆資金辦學校以後,對於那些表示沒有財務優勢的人,耶特瓦姆伯的回應是:「你不是用錢開始做生意,你是用想法(idea),而你必須去發展那個想法,你怎麼想會引導你去找資金的源頭,我就是這麼過來的,在發展想法的過程中,我的腦袋告訴我去哪裡找到資源填補缺口。」

現在耶特瓦姆伯將他的教育事業轉移到彙編考試的指引教材,也是當地報紙《The Post》的教育專欄作家。他在5年前出版《考試不難》(Exams Made Easy),為了降低成本,書本在中國印刷。他說:「我大約印製了5萬本,我得說這是個挑戰,因為在本地印刷一本書非常昂貴。」

他回憶過去遇到的困難,「有一次很棘手,要送到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es Salaam)的書在索馬利亞被劫持,那時距離開學不到2星期,我已經邀請了所有朋友和官員,不知該怎麼辦?不開學嗎?我只好在當地先印製幾份救急。」他說。

現在耶特瓦姆伯計畫繼續出書,並擴大學院規模,他說:「我將書的內容轉成DVD,我的用意是在3到4年間將學院擴展成大學,土地已經有了,我們要建設一個教育城,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我們正在籌募資金,希望2015年可以達成目標。」





非裔美人瘋自學 打造家庭教室
 
 

【編譯謝雯 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實施在家教育多以白人家庭為主;然而,近年來非裔族群中,越來越多人拒絕公立學校體制,選擇自行在家教育子女。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校園中屢屢發生打架事件,甚至還有學生遭槍擊,是這些家長選擇在家教育的主因。

不再專屬於白人家庭

在家教育的家長松雅(Sonya Barbee)坦承,在家學習對孩子並不是個好環境;儘管她必須工作,很難調配時間在家教育小孩,她仍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松雅的決定使得她的日子更為忙碌。身為單親媽媽,她在美國政府工作,現在又增加負擔,擔任她11歲兒子柯普蘭(Copeland)的老師。


▲美國賓州的蘭開斯特,母親愛登(Theresa Alden)陪同2名孩子閱讀童書,圖攝於2008年6月10日。(圖文/路透)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兒子被霸凌,才讓松雅決定讓柯普蘭離開她口中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壞區」;事實是,柯普蘭慢慢失去了學習的熱忱。現在,松雅每週有兩天在兒子上網學習時,同步上網陪伴,再加上一個在家教育合作團體的幫助,她希望能重新點燃兒子的「學習之火。」她則會在下班後和假日時教兒子功課。

到目前為止,她唯一的遺憾是,柯普蘭並沒有變得更有學習熱忱,老是嚷著他懷念教室裡的「瘋狂氣氛」;然而,她強調,現在才剛開始。

直到不久之前,松雅的故事在美國都還是會被認為是特例。

根據全美在家教育研究所(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NHERI)的統計,全美約有4%名兒童,約2百萬人接受在家教育。該統計僅是粗估,因為在部分州別,在家教育家庭並不需要向有關當局登記。

傳統上選擇在家教育的多是居住於美國南方鄉村的白人基督教家庭,因為反對公立學校在性教育和達爾文主義等領域的課綱,而離開公立學校。

根據NHERI的執行長雷博士(Dr Brian Ray)的說法,因為教育因素而非宗教因素,選擇在家教育的都會貧民區父母人數有所成長,直到最近,才有越來越多非裔家庭加入在家教育的行列。 

非裔美國人社群中想要選擇在家教育者,一直面對很大的壓力。因為在美國,今日在家教育世代的祖父母,當年必須奮戰,對抗在學校面對的種族隔離。他們認為「公立學校是要來拯救我們的。」

雷博士目前的研究計畫會定期訪談非裔在家教育家庭。他表示,這樣的態度正在快速轉變。對非裔家庭來說,現在要嘗試在家教育比20年前來得容易多了。全美黑人在家教育者(National Black Home Educators)共同創立者波赫斯(Joyce Burges)在家教育了自己的5名子女。她表示,在家教育在非裔美國人社群間呈指數方式成長。

波赫斯表示:「公立學校教育失敗讓我們所有的人,無論白人或黑人,都開始對於我們該如何教育子女這個問題,提出有創意的想法。這解釋了何以會有這麼多合作團體和非裔美國人認為,這不再是一件白人專屬的事。」

校園課程缺多元文化觀

儘管學校裡已不再有種族隔離的規定,但非裔美國人和白人學生在美國校園中的成就鴻溝,從1960年代起就沒有太大改變。在黑人男孩身上,問題特別嚴重。

根據修特公立教育基金會(Schott Foundation)2008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過去25年來,非裔男性的社會、教育和經濟成果,明顯比其他種族或性別的成果來得差。」

烏特席(Monica Utsey)在華府經營一個非裔美國人專屬的在家教育合作團體。她說,非裔美人母親,特別是那些家有兒子的母親,她們發現學校體制有很多問題。課堂上的學習方式比較像是為女孩所設計的。

然而,對她來說,之所以選擇在家教育,最主要的動機是文化。她希望兒子們學習非洲祖先的根源,不要「認為他們的歷史起源自黑奴時期。」

成績擺第1 不利學習

在家教育者認為公立學校的教育方式以測驗為目標,而犧牲了他們所謂的「全面教育」。在家教育者對公立學校的另一項不滿在於,學校教師每每遇到行為問題就會怪罪學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並經常鼓勵家長給小孩服用利他能(Ritalin)和安非他命緩釋劑(Adderall)等藥物。


▲美國愛荷華州聖查爾斯的一戶人家採行在家自學,孩童趁休息之餘在庭院裡玩盪鞦韆,圖攝於2011年9月30日。過去在美國選擇在家自學的小孩多以白人為主,但近幾年非裔族群參與自學的人數也在持續增加。(圖文/路透)


「公立學校老師總是告訴父母,他們應該要給孩子吃藥,好像孩子得了什麼病。這太瘋狂了。」松雅表示:「你不希望孩子變成僵屍。」

近年來,全美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在家教育合作團體,是由家長替混齡學童上課,用意是幫助在家教育兒童避免外界常批評的社交隔離。然而,就連在家教育最忠誠的擁護者也承認,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教育方式。

只有最能全心投入的父母,也就是那些希望參與孩子成長發展每一階段,同時享受與孩子相處時光的人,才能夠成功進行在家教育。並非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教導子女課程要求的所有知識,特別是當他們想要子女接受大學教育時。許多在年紀較小時接受在家教育的兒童,在進入中學後,還是回歸一般教育。

部分專家表示,在家教育無法真正提高公立學校的水準,特別是如果目標明確也積極投入的父母讓子女離開學校,那麼受傷害的是整個非裔美國人社群。波赫士相信,這一天即將到來,到時由熱心家長所組成的各地在家教育合作團體,將變成公立學校以外的替代選擇,各年齡層和各族群的兒童都能夠進入就讀。

學校以外的替代教育方案有極大的需求。「我一直接到電子郵件和電話,那些人都想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幫在家教育他們的孩子。」烏特席表示:「我告訴他們,在家教育不是這樣進行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 世界各報頭條新聞
 
 

朝日新聞:政府支持推動電子書籍(東京) 
星島日報:中文科變深 考生舉白旗(香港)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揭開台灣核電廠不能說祕密
台灣核電廠內部員工的爆料,在其長達三十三年的工作生涯中,親眼目睹核電管理的種種謬誤,究竟台電還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核能安全祕密?

青菜用水煮養分會流失?
網路上盛傳青菜,特別是花椰菜用水煮,其中的抗癌成分會流失,是真的嗎?青菜應如何烹煮比較好呢?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