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把以往創意寫作課程總是要待在社區中心或坐在教室裡的情景給拋諸腦後吧,寫作學習這門生意已經發展成一種更豪華的享受。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在夏夜的塞納河畔一間富有文學氣質的書店外頭,一群修習創意寫作的美國學生正在聽人朗誦。 治療寫作障礙之旅這些學生來自紐約大學(NYU),課程帶他們來造訪巴黎1個月時間,將自己全然地沉浸在法國首都巴黎的文學氣氛當中。 他們由教師陪同,利用這座城市做為一間大型的寫作工作坊。巴黎的咖啡廳、藝廊、文本和巴黎街道,在在都成為這些學生的小說或詩作中的素材。這應該是治療寫作障礙最豪華的方式;學生到此遊學,還能夠累計畢業學分。 這是一個多麼牧歌式的場景,坐在經典的莎士比亞書店外頭,在聖母院的陰影下,聆聽作品朗讀,並進行討論。一般人看到這番場景,反應通常是無比的羨慕。 帶學生來巴黎學習的不只紐約大學,美國、英國及澳洲都有舉辦類似創意寫作課程。巴黎左岸開始變成實習波西米亞人生活的校外教學目的地。 這也反映了,每年學費高達5萬美元的高等教育,重視的不再只有證書,還有體驗。但問題是,巴黎校外教學對這群學生的寫作能帶來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能夠脫離日常生活,是一件好事。你能夠以新鮮的角度看世界,通常也更為清晰,文化撞擊更強烈。」得獎詩人藍道(Deborah Landau)表示,她是紐約大學創意寫作計畫主任。「巴黎一直都是寫作者的城市。數世代以來,小說家和詩人不斷湧進巴黎,尋找靈感或是文學同伴。」 她也表示,學生可以從這座城市的「感官樂趣」中得到靈感,不論是食物、酒、藝術、音樂或各種小書店。「我們絕對鼓勵學生在咖啡廳裡閒晃好幾個小時。」 參加巴黎之旅的學生也有一群小說家和詩人充當導師。紐約大學也增加了「低修業」的大學部課程,讓學生以幾段密集上課的工作坊來取代整個學期的課程。 這些工作坊包括了5次的巴黎散步,1次為期10天。小說家舒勒曼(Helen Schulman)表示,學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她說,透過巴黎之旅,他們離開了生命軌跡,逃離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家人,還有一切壓力來源,他們得到了追尋寫作夢想的機會。對一名成年人來說,這是不用離開工作,或是遠離家人的權宜之計。 傳奇書店涵養人文年輕寫作者跟隨著喬伊斯(James Joyce)、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Fitzgerald)和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文學巨擘的腳步來到巴黎。 紐約大學學生用來舉辦作品朗讀會的莎士比亞書店,就是這個文學傳承的鮮活證據。 這間位於拉丁區的書店經歷過兩次轉變。第一代由畢曲(Sylvia Beach)所經營。這名美國書商曾於1922年出版喬伊斯的《尤里西斯》(Ulysses),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拒絕出版此書。 因納粹攻擊而歇業前,這裡是海明威和費茲傑羅等作家最愛晃蕩的地方。畢曲過世後,這間書店的名稱,還有其對寫作者的庇護,都在1950年代被另外一名旅居巴黎的美國書商惠特曼(George Whitman)給扛下來。 目前惠特曼已經過世,書店由他的女兒席維亞.惠特曼(Sylvia Whitman)繼續經營。陳舊的書店內風情萬種,讓人覺得這應該被用作電影場景。 事實上,伍迪.艾倫(Woody Allen)真的這麼做了。在他獻給巴黎無數文學靈魂的電影《午夜巴黎》,他呈現了書店中快要滿溢的書架。 莎士比亞書店藏書室架上書頁角落捲起的精裝書曾是葛萊安.葛林(Graham Greene)和沙特(Jean Paul Sartre)等人的收藏。這些不只是展示品。年輕作家可以免費居住於此。數十年來,已有數千人這麼做過。 「我們試著要支持他們寫作,給他們一張床,一點食物,讓這裡變成他們家鄉以外的家。」「我們可以變得商業化,但有更重要的事物。」席維亞.惠特曼表示,她看起來有些像是二戰前的人物。 第一代的莎士比亞書店曾於納粹統治期間歇業,那是因為畢曲拒絕販售她手上最後一本《芬靈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給一名德國軍官。 把學生帶到巴黎的想法也反映了不同種類創意寫作課程的增加。這表示說,想要寫作不同文學主題的學生能夠到不同的文學主題樂園中學習。 單單在英國,目前就有超過7百個不同的創意寫作文憑課程,通常會結合不同主題,像是會計與創意寫作、人類生物科學與創意寫作,或是創意寫作與體育管理。 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年來,英國只有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提供創意寫作文憑。該校從1970年起開始教授該科目。 東安格利亞大學目前的創意寫作主任、小說家柯萬(Andrew Cowan)表示,過去15年來,這個科目出現快速成長的盛況。 他表示,創意寫作已在出版產業建立起一席之地。在創作生產鏈上,文學經紀人和出版商殷殷期盼畢業生投入。 很難想像,如同海明威這樣的作家會適應這樣的文學生態。但他可能提供了所有文學創作生對巴黎想像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