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作業系統外加專屬終端的綑綁是關鍵的一步。
◎iPhone與Kindle的共通點
Apple 的智慧型手機iPhone以及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從硬體上來講,兩者沒有太大關係,從應用面來講,兩者的應用也不盡相同。兩者的使用族群或有重疊,但沒人會認為兩者在重疊的使用人口中是處於互相競爭與互相替代的地位。
Apple 的iPhone之所以成功,在於它重演了iPod的故事:首先推出一台在操作介面與功能上創新的終端,其次內建的軟體可以與他的線上商店結合以購買音樂(在iPhone上則是到App Store 購買應用軟體),購買音樂或軟體時,是透過Apple 自己的金流結帳。
這個從硬體到軟體到服務到金流一手包辦的模式,從iPod開始一直上演到iPhone。上述四者的強硬綑綁,對下游的終端用戶造成了極強的黏性,對上游的業者則形成了強硬的談判能力。iPhone的成功造成了 電信業者的邊緣化,因為上述四者,電信業者絲毫插不上手。
以往,在手機上提供應用或者服務的業者,都被電信業者掐住了咽喉:金流及資訊流。手機使用者不透過電信業者的入口是無法或很難接觸到這些服務,而服務提供者透過電信業者收費也最便利。Apple 異軍突起,最終改變了這個生態。
而Amazon的Kindle呢?所有的電子書內容要從Amazon網路書店下載到專屬閱讀器,下載過程是透過3G電信業者的無線網絡,每個月的3G月費Amazon自己吸收了。雖然電信業者每個月能從這些讀者身上賺取幾十塊錢美金的月費,然而,也就是僅能夠賺取這點費用罷了。
◎電信業者被邊緣化
電信業者一直以來都是基礎服務的提供者,靠流量賺取費用,不論是語音還是數據通信。從網際網路世代以來,電信業者越來越發現自己必須要從「靠流量賺錢」轉型成「靠服務賺錢」。電信業者很難得的開始不斷的談什麼是殺手應用,就是這種壓力的驅策。
在上述iPhone或者Kindle的例子裡,電信業賺取的都是流量費用而不是服務費用。簡單來說,Amazon的網路書店不管賣出再多電子書,跟電信業者都無關;Apple 的應用商城App Store 不管賣出再多手機軟體,跟電信業者一樣無關。
此外,手機大廠Nokia 也開始了自己的網路服務計畫。其中,諾基亞試圖在手機上面建立付款機制,以後用手機付款可以不透過電信業者的金流。更別提Nokia 以及Google都在仿效Apple 想推出自己的手機應用商城。電信業者持續的被邊緣化,怎能不憂心?
以電腦為終端的網際網路,發展十多年下來,讓固網電信業者變成了只能靠著對ADSL不斷殺價競爭的基礎服務供應商。網際網路服務例如 Google或者網路遊戲儘管很賺錢,卻跟電信業者沒有太大關係。這讓無線電信業者感覺到警惕,更不希望類似的事情重演。
綜觀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發現,透過專屬作業系統外加專屬終端的綑綁是關鍵的一步,其中專屬終端可以自己開發,例如Apple 與Nokia ,或開放標準然後授權製造商生產,例如Google。這件事情的競爭門檻拉到了非常高的層級,高到。。。其實電信業者可以自己做?
◎電信業者的優勢:銷售力
是的,都說了關鍵在於專屬作業系統以及專屬終端。這兩樣電信業者都不見得有,但電信業者一直都有個無敵的殺手:銷售量。任何手機製造商想獲得電信業者在手機銷售上的大力支持,很少有不乖乖聽話的,特別是面對類似中國移動這種全球最大的電信業者。
中國移動與Google合作研發了基於Android 的手機作業系統OMS ,推出自有Ophone手機平台,並說服部分手機製造商加入這個陣營,順勢推出自有手機應用商城App Store 。先不論這個建立在TD-SCDMA系統上的手機可能還是有訊號覆蓋不佳的問題外,其餘一切看來如此強大。
台灣的遠傳電信試圖要推出自有規格的電子書閱讀器,另一家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則試圖將所有的智慧型手機當成是電子書的閱讀終端。同樣的電子書市場,不同的業者有不同的進入策略。然而相同的是,沒有人喜歡被在新興的應用中被邊緣化。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將是一場運營商以及其他各方的博弈,戰場已不若以往,不是運營商可以獨自主導,其餘參戰者勝算也在逐步提高中。以Nokia 而論,當消費者指名要購買的時候,電信業者的門市不會不賣。Apple 與Google也各有死忠的用戶,以及線上服務的廣大人口。
長期來看,電信業者的壟斷優勢會質漸喪失,在各式新興應用的領域中如果能奮起直追,也能佔有一席之地。但其他的業者也逐漸強大,關鍵還在於誰能夠提供用戶從手機硬體到作業系統到應用商城到金流,以及能將上述四者以良好的使用者體驗串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