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一個不經意的小網站挖到一篇寶,這篇文章很好玩,它是從「玩樸克牌」的專業中去了解「工作動力」的來源,樸克牌其實是一種高風險、某程度上被歸類為「賭博類」的遊戲,為何很多人依然可以心理上如此強健的丟下工作、放棄一切投入在「樸克牌」?他們說,就是因為樸克牌玩家,總能接收到一股又一股極大的成就感。
樸克牌玩家,不斷的在「感受」到自己正在打敗機率,不斷的在「感受」到自己「有運氣也有實力」,接下來肯定要賺大錢、贏大局!
樸克牌玩家,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倒楣的人」,如果這樣認為,那麼,他等於是放棄了樸克牌的事業了。
從樸克牌看一般工作態度,根據一些研究,職場上的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動力」,不見得是因為「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他們不斷的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成就」(intrinsic)。哈佛商學院從七家企業挑出238位上班族做了一個實驗,要他們每天寫工作日誌,並且寫下他們當日的心情是好還是壞、工作動力是高還是低……,在研究單位收集了1萬2千份這樣的日誌,交叉比對之後,竟然發現,猜猜看,工作人心情最好的日子,是哪一種日子呢?
並不是工作最「少」的日子,而是「做最多事情」的日子--
換句話說,你可以想像,星期一你被交付很難的工作,必須本週完成,星期二你開始從零做起,星期三你開始加速做,星期四你來不及了,所以趕工做、但進展很快且即將完成,星期五你終於完成了並交付出去、下午可以大喘一氣休息去,請問,星期一到五,哪天的心情最好?
答案會是「星期四」,而不是「星期五」,就是這個意思。
這篇文章用詞很令人玩味,它說,人們會工作愉快,是因為人們「被允許得到進步」(allowed to make progress)。進步是所有老闆都希望的,但有多少老闆是刻意的「允許」大家都有同樣的「進步」的感覺?
說不定,那只是如同樸克牌玩家對自己的「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但那種錯覺,就是會讓自己對工作充滿動力!
文章說,企業要讓每個員工都能「自我感覺良好」,必須:
一、將大工作化成「小工作」:將每個大目標分拆成非常明確的「小目標」,讓大家天天都有追逐到的感覺。
二、凡走過必留下成就:這些小目標,無論成功或失敗,無論準時或延遲,都是一個成就──所有的事情都會帶來成就感。
我讀了,很有感觸──
一般人對「工作狂」的理解是,他們沒有「生活」,只有工作?因為一般人覺得「工作」絕對不像「度假」,因此對它有「狂熱」者,一定是認知有偏差?這就好像大家總覺得藥是苦的,很難吃,你卻特別喜歡吃苦藥,你一定有問題?
不過,這麼多行業,永遠都有一些工作狂在其中自得其樂。在九成五以上工作人口眼中這個「為了糊口飯吃」的工作,為何在那少少的5%以下的「工作狂」眼中,變成了興趣?
變成了人生的一切?
變成了「狂熱」?
各行各業的工作,共通讓5%的人「發狂」並喜愛它們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他們從工作中得到「成就」。
換句話說,若你不愛你的工作,有兩種可能性:
一、你可以在其他地方得到更大的「成就」:這是最健康的方式,畢竟,工作雖然有錢賺,但它依然不是一個最健康的環境,如果你平常愛打網球,在打球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成就感,那麼你的人生,建築在球場上面,真的是很棒的。
但更有可能的是:
二、你尚未體驗過什麼叫「天天都在成就」的快感:這是我在面試的過程中一直感受到的,每人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同,在兒時一直以來,有些人的確比較少體驗過「成就」,一直以來,總是在被壓迫之下,勉強的一步一步的往前進,直到工作,還是如此,那麼,當然是注重非工作的快樂,但那種快樂,並不會源源不絕。
在前一陣子,我自己因為公司的成長,愈來待在「管理職」,然後我發現,我開始不是非常快樂,因為我從管理者的工作中,找不到很大的成就,可能是我做得不是很好(笑)。但,最近我開始自行處理一些事情,甚至包括接公司的電話、接觸客戶、親自測試、自己看程式……我迅速找回了工作的樂趣。
我告訴一些面試者,我開這間公司,就是照著我的興趣開的,它的所有面向、所有職位,我都很有興趣「自己做」,能在這邊工作真是愉快每一天,但你有找到讓你成長的工作嗎?工作動力,來自「自我感覺良好」,一切在於自我的感覺,而這種良好感覺是很主觀的、或許只有「自爽」,但它的確是藏在每個有趣工作背後的關鍵,而你有找到了嗎?
(圖片來源:Paul M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