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忙碌,以最近在管理雜誌的專欄文章分享,這篇文章有點深澀,但卻是我這些年學到的用人策略的濃縮版,請大家購買最新一期的雜誌謝謝--
管「人」,我有一些經驗,尤其是一間完全靠智慧與知識人才所撐起來的公司,人員的組合其實非常多元,一間公司可以請五個資深的,也可以改請八個資淺的,或兩個資深帶六個資淺的……但,再多的計畫也趕不上變化,市場起起伏伏,需要的人力在每一段時期皆不太一樣,加上現代年輕人普遍待不到兩年,人員流動加快,上述的編制可能隨時要變動,公司想要維持競爭力,必須具備相當高機動性的人才策略。
管理一間靠腦力吃飯的行銷公司,我一直在研究有沒有更好、更直覺、更有彈性的人力配置,我發現,到最後,還是回歸到「財務」面,雖然管理的成本在損益表是排在中後段的位置,但對於像我們這種以人為主的一間公司來說,它卻可能佔掉了80%以上的利潤空間,所以,人力的配置的彈性,和所謂的「Top line」也就是營業額,有很大、很強的連動關係。
可怕的是,由於客戶難求,再厲害的公司也無法保證每一樣東西都有客戶買,於是,是一般公司往往仍是先有產品,知道要開發什麼了,然後才找來原料、找來人手,成本都齊全了,再計算出「定價」,然後出去碰碰市場,看看市場有沒有辦法賣出足夠的量。
這就造成了問題,往往人事總是「慢一拍」,總要等到市場風向改變之後,才跟著調整人事,所有的徵才都是太遲,而所有的裁員卻又都是措手不及!我在想,有沒有辦法將這個主控權抓回手裡,而不是隨著市場、隨著客戶給我們的價格而起舞?
最近在美國剛好出現一篇名文,提到一種巧妙的「反向決策策略」,教大家怎麼巧妙的預先探知市場的風向來「定價」。
這位作者很有意思,他竟然懂得使用搜尋引擎系統,分析出會搜尋到他的潛在客戶大約是多少人,再乘以一個點擊率(即多少人看到廣告會點進來,他是算1%),再乘以轉換率(即多少人點進來會真的購買,他是算1.5%),就是可能購買的人數,然後,他可以計算出下這麼多廣告所需要的廣告成本,拿這個成本去除以可能購買的人數,就是最低的定價了。
這個假設是在點擊率與轉換率真的如他所預期的情況下,少估一點、多估一點,都會影響定價的準確性,但它至少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是有可能透過周邊的蛛絲馬跡,去巧妙的做出「定價」,然後再反向來確認我們的應投入成本,如果環境改變了,此「定價」亦會改變,以致於投入成本也可以早一步的開始調整。
最近我在進行新事業部的開發,此新事業部的主要成本仍在「人力」,要如何配置才可以充份且有效的配置人力?我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舉辦小型的徵才說明會,讓潛在的人員可以聽到我們新事業部的機會,在每場活動中,我皆調整了定價,丟出來給潛在的應徵者嘗試,看看哪一個方向最讓人們喜愛,也從這邊去「反向」定出價格與預期目標。
對一個人事成本相對高的公司來說,管理,不再只是徵才、教育訓練、留人策略這些而已,它背後要有絕對的「財務策略」,而這個財務支持,不能被動的等著市場的反應,而要「主動出擊」,透過其他巧妙的方式去預期可以的定價,再反向回來確認自己能否達成自設的目標、客戶的期望,而此定價可能是依著趨勢的變動而浮動的,這樣公司才能在保持價格競爭力的同時,能夠符合股東對公司的期望──賺錢!
(以上為近期專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