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舊文分享)
兩年前某個周末,曾看到鄰居孩子的父母,對他的年幼子女說:「你還在發什麼呆,每個小朋友都一樣,趕快學吧!」
那個小朋友看來一臉沮喪。
但只能被逼著這樣做。然後,他的父母跟在後面繼續說:「你就是和其他小孩『都一樣』,做吧!做吧!」
顯然,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教育方式。
不過,卻點出了現代父母的一個難為之處。
到底應該教小孩,先照別人「一樣」的方式做事?
還是一開始就告訴小孩,儘量和別人與眾「不同」?
兩年前曾讀到一篇有趣的研究登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學術期刊上,這篇研究說,大部份的消費者在挑選衣服準備購買的時候,心裡同時存在著兩個完全相反的「願望」。
第一個願望是,她希望穿得「與眾不同」,讓大家注意到她的美麗!
另一個願望卻是,她希望穿得與別人「相同」,可以符合這個社會的框框,然後在這個框框之中,做到最高、最好。
就好像父母的左右兩難那樣。
原來,人性就是這樣無可救藥,想腳踏兩條船、兩者都兼顧。
但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相同」又「不同」呢?
有趣的來了,學者發現,還真的可以!人類竟然可以在買東西的時候,真的兼顧了相同又不同──
學者發現,消費者自動的會透過「一前一後」來解決既想相同又要不同的貪婪願望。
什麼叫「一前一後」?
他們發現,人們往往先找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品牌」,然後,在該品牌這麼多衣服中,再挑一件顏色最特別的。或者,她會先去找到一個符合她身份地位的品牌,然後從中去再去選一條非常不一樣的手錶、首飾!
這樣就滿足了她覺得既是相同又是不同的矛盾目標。
對商家而言,最好的行銷方法,就是將自己品牌盡量的符合社會期待(好像這個品牌已蔚為潮流),然後再開發出很多驚世駭俗的產品,讓大家都能滿足「想不一樣」。
因為,人們會先選擇「相同」,再去求「不同」。
依學者說法,每個人(包括孩子)其實都有兩個希望,既想一樣,也想不一樣。
有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長大要和別人『一樣』,但做到最高最好」,有的孩子從小卻被教導「長大要和別人『不一樣』」,這些教育,都是出自深愛孩子的父母。
希望孩子長大和人不一樣的父母,會覺得那些教孩子長大要一樣的父母過於古板、專制,這社會可以形塑很多樣貌,為何要挶限孩子未來的夢想,要他一定得和別人一樣?
而希望孩子長大和人一樣的父母呢?則會覺得若告訴孩子長大不一樣,那會寵壞了孩子,好像在告訴孩子你有多偉大多了不起,讓孩子爬到天上去,不懂得努力去做得更好!
現在學者已經找到了最人性化的教育公式。
教育孩子先追求和別人「一樣」,超越之後,再開始與人「不同」。
先獲得充足的訓練,待羽翼漸豐,就可以創造自己的天空,與眾不同!
許多父母周末還忙著送孩子去補英文,如果,改為和「外國人」出去玩呢?
一邊玩,一邊學,和歐美孩子同樣的方式思考,創造自己的天空,與眾不同。
「Hello Kids Today」上線半年後,開始在臺北市推出周末親子「全英文之旅」,只要每星期六或星期日的兩小時時間,讓孩子進入一個Teacher M口中所規畫的「迷你營」之旅,我們會一起參觀展覽、一起看世界,將過去一星期的幾個新聞大事組織起來,和外籍老師一起溝通,5~12歲小朋友皆可參加。
我們一邊逛一個讓小孩不會無聊、大人也覺得有趣的地方,小朋友和大人可以一起聽英文!
這次小型迷你營將在3月30日(日),主題是家(Home),內容將遍及在家裡一天所接觸的用具、事情,還有一些新單字、新知識我們相約在臺北市某一大型家具店,由我們 Teacher M 帶著,家長跟著,還有其他外師,由她們一起帶著孩子,玩一場生活方面的小探索。
配合這一次的主題,Teacher M也將搭配線上的預習與復習,加上星期六下午2:00~4:00的現場探索,全英語,讓孩子感受歐美孩子的思考、玩樂、學習方式。
名額有限,歡迎點擊這裡了解更多。(報名費不含門票,父母亦需自行付門票但可跟著聽和玩)
孩子到最後會有以下的結果:
一、歐美孩子思考的方式學英文、對英文產生興趣、不怕與外師以英文溝通。
二、和國際接軌,從小接觸全球觀、國際化的視野與知識庫。
三、學會深度的看一件事,如何「問問題」,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議」,如何和小組一起討論、然後將它講出來。
就在3月30日(星期日)下午2:00~4:00,這是一堂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具國際觀、世界觀的英文課程,讓孩子培養像美國孩子一樣的思考習慣,有時間帶孩子來看看看的父母,歡迎點擊這裡,優先填寫訂位。
(圖片來源:Rob MacE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