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因為要存錢買房子,和老婆吵翻了。
他已經存了三年了,結婚之後,暫時租屋,若沒意外應該可以在明年底之前出手擁有自己的房子,不過,這位朋友的太太,有點「受不了」了。
週末不能吃大餐,出門都要自己帶便當!
所有年假都換成現金,無法出遊!
到南部都要搭客運,永遠不搭高鐵。
下大雨也得走路,連公車都不肯搭。
這位朋友告訴太太,再撐一下,頭期款就搞定了,再撐一下,頭期款就搞定了。
「不買房子,存在基金裡,我們還是得付愈來愈貴的租金、換到愈來愈大的房子?」這位朋友認真的盤點未來十年計畫。
「還是努力一點,買房子吧。」
但老婆無法被說服。
上星期我在華頓商學院的刊物看到剛登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有趣研究,他們說,如果你有什麼長期的努力的目標,很痛苦,建議要巧妙的給自己一條「退路」──
這條退路叫做「Option of Nothing」,中文可翻為:給自己一個「什麼也不做」的選項。
買房子、買基金、或,「什麼都不買」。
存錢買房子、存錢買基金,或,「不要存錢」。
提供給太太參考,要哪一個?
這位朋友的太太就會「突然領悟」,然後說:「好吧,我們繼續努力,買房子!」
這就是學者口中所說的「Option of Nothing」(什麼也不做)的奇觀。當我們希望能持之以恆,我們應該告訴自己,其實有好幾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是「什麼也不做」,你要選嗎?
你要選嗎?
奇妙的就是,當給了這一條「Nothing」選項,大部份的人並不會選「什麼也不做」,反而對「做」的其中一個選項,會努力的做下去!
學者分析,這是因為人們會發現,自己「不想什麼都不做」,因而造成他們更積極的「繼續做」,這種「自我感覺」(self-perception)讓此人相信,自己真的是喜歡「做某些事」。
這也很有趣,以投資房地產來說,很多人根本沒錢,但就算再沒錢的時候,也積極的存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
到最後,因為某一次公司發獎金、或突然加薪,比預計的還早,就存到目標了。
學者認為,到最後,有錢人並不是「做什麼事」,他就只是「做」而已。
巧妙加入「不做」選項,讓自己了解「做」的偉大,Just do it,今天就來做!
好課城開立新職場課程,位子有限,儘快報名!!
推薦課程是一堂課讓你調昇個人獨特「第一眼印象」(First Impression)潛能:稱霸社交場合,吸引各種緣份,講師導引學員交叉分析,帶走一張個人FI分析表
有一種說法,很多人覺得,要脫下外面的衣服,才是「真實的自己」。
但一個有趣的說法是,其實無論你怎麼卸除你的外面,你永遠都無法真正的真實。
所以,什麼是「你」?
其實沒人在乎,因為,對其他人來說,你,實際上就是一個陌生的人所看到的你。這就是所謂的「第一眼印象」(First Impression,簡稱FI)。
第一眼印象好像每個人的DNA,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
大部份的人看到你,就馬上產生了一個印象、一個感覺,它會跟著你一輩子,而且幾乎決定了你的一切──你的仕途、你的人緣、甚至,你的桃花運!
問題是,從出生以來,它是你獨特的資產,卻也是你獨特的缺憾。
史上第一場透過2小時的互動來分析你的第一眼印象(First Impression),限額8~12位,異性別至少2位,在FI小組帶領下,將你的第一眼印象成功的矯正、調整、升級、再升級,最後還帶走一份完整FI分析報告。
限額8~12人,期間內只開一堂,儘快點擊訂位按鈕以確保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