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孩子問我什麼是「井底之蛙」。
我開始說故事,說那隻青蛙原本以井窺天,跳出來之後才「看」到真正的天,然後,我卻突然住嘴。
因為,我想起了另一則真正的井底之蛙的故事──
某天,聽到一段男女的對話,看來他們並不是男女朋友,只是一個學長與一個學妹,約出來吃個飯。
學長正在「指導」學妹什麼。
不是學業。
而是人生大道理。
「我建議妳,人生應該多多出國,才更有國際觀。」那個學長說:「現在到了大學畢業還沒出過國的,真是非常非常的少了。」
學妹默然。
學長倒是興高采烈。
「像我,其實已經沒什麼了不起,加上今年的峇里島的五天四夜,目前已經去過……30個國家!」學長比了一個「3」和一個「0」。
那位學長一定是充滿驕傲的講這句話,因為他都沒有注意到自己愈講愈大聲,令隔壁桌的我們不得不轉頭過來看他們。
一看就看到,一股「30個國家」的驕傲感,整個寫在那位學長的臉上。
而學妹仍然是沉默的。
甚至沒抬頭。
只是默默的夾起眼前的牛肉麵條。
一條一條,慢慢的、慢慢的夾起來。
學妹看起來是「愈聽愈迷糊」,而學長依舊高談闊論──
「你要多多出國玩,就可以看到各國不一樣的地方,」學長說:「原來瑞典沒有分男女廁所,在泰國不能亂摸小朋友的頭,還有,在日本鄉間還有黑白色的7-11超商標誌……。」
學妹依然繼續吃她的麵,這感覺已經有點奇怪了。我想,難道他們是男女朋友,像是老夫老妻那樣,你講你的,我吃我的?可是又不像,那個感覺看起來反而比較像是學長在「追」學妹,學妹冷冷淡淡,學長不斷的展現自己的「魅力」。
「還好我有去30個國家,不然,老待在這個小島,真的會變成一隻『井底之蛙』啊!」
就在這時候。
就在「井底之蛙」這四個字之後。
那個學妹,突然猛然抬頭了。
嘩!
那個學長好像有點嚇一跳。
連隔壁桌在偷看的我,也嚇一跳。
學妹看起來白白淨淨,應該是他們班的校花,只不過她眼前一副大眼鏡,此時充滿霧氣,看不到她眼睛。
「喂!學長!」學妹極為不悅的說:「『井底之蛙』這四個字,不是這樣用的好嗎!」
看來,她被學長暗喻為「井底之蛙」,非常生氣!
「我不知道瑞典沒有分男女廁所,在泰國不能亂摸小朋友的頭,日本鄉間有黑白色的7-11超商標誌,」學妹快速的說:「不過,我知道…。」
學長聽著。
「我至少知道……。」
看來這位學妹應該從來沒這樣生氣過,學長沒想到他竟然意外的惹學妹生氣了,學長默然不語,我也悄悄聽著。
「我至少知道,世界上還有更多其他的事情,絕對不是靠你這些X天X夜的旅遊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正在存錢,然後考獎學金出國,已經找好了博士班要研究的題目了。」學妹說:「所以我覺得,我去念我的博士,你繼續去玩第31個國家……我。們。兩。個。不。適。合!」
接下來我就沒在聽了,因為我知道這位學長已經被學妹徹底的三振出局了。
所以,到底誰是「井底之蛙」?
我想到,井底之蛙這個成語,本身的故事就在「誤導」了,大家以為,只要跳出井,眼睛「看」到外面世界,就不是井底之蛙了。
看愈多,就愈有世界觀。
看愈多,就愈宏觀。
所以,台灣人拚命的「出國」,報名旅行團,或自助,出去走走看看,和外國人講個幾句話。
了解當地風俗。
看看歷史古物,感受差異。
以為這下子就不是井底之蛙了。
然而一場旅遊,只能「看」,不能「做」。在現代,寧可那隻青蛙在井底有一台電腦,從事著某個國際級的研究,或參與一個國際的專案,報名一個國際的比賽……雖然人在小島,但卻對外保持暢通連線,在國際上「做」一點大事,而不是買機票到其他國家「看」一棟偉大建築。
出去「看」這些地方,實在沒什麼了不起到可以這樣炫耀。
然後笑別人去的國家好少,是「井底之蛙」。
愈訕笑,就愈像真正的「井底之蛙」,就和那個學長一樣。
不過,真正的井底之蛙,就像那位學長那樣,不是嗎?如此深深相信井裡的那一塊天,就是真正的天,這麼「沒救」,才是「井底之蛙」的真傳。
以為一直出國玩就會產生「國際觀」,反而愈來愈變井底之蛙,小心,別不小心把這樣的觀念教給了下一代了。
(圖片來源:JULI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