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一些新銳的成功創業家,他們搞出了一些不錯的「品牌」,大部份在「吃」的方面,有些是「穿」或「戴」的方面。
這些新品牌,都有共通點:
很漂亮的包裝。
很有感覺的故事。
美得不得了的店面。
最重要的是:很貴很貴的定價。
這時候,雜誌來採訪了,紛紛讚嘆,又一個新的「品牌」要出來了!我卻很想大叫。
叫啥?
叫:「這……不一定是品牌!」
我怕雜誌一直宣傳這些新的品牌,在它們根本還沒找到自我價值及走入國際注意力之前,就以「貴」和「設計感」再加一個名字就是「品牌」,我怕,我怕,這是一群創業者的集體自殺。
創業家有個迷思,那就是,如果想創造一個自己的品牌,第一件事,就是先「抬高自己的價格」。他們說,這才叫做品牌。
大家有這種誤解也是因為,那些品牌響亮的流行物品,只要貼上一個「牌」,瞬間就可以賣10倍以上的價錢,所以,大家也自動反過來想,那麼,要做一個品牌,自然先「變貴」再說?
這就誤會大了!
要知道,所謂的品牌,是成功在消費者心中創造了一隅屬於它的小小位子,消費者記得你的味道,以後只要看到那個「牌」就想起了你特殊的味道,於是我們才能說,你有了一個成功的「品牌」。
品牌不一定要精品,不一定要豪奢,也不一定要高價。也有一些國際品牌是以「便宜」著稱的,譬如Wal-Mart,看到那個品牌,第一個印象反而是「裡面應該有一大堆便宜又可用的東西」,那譬如麥當勞,看到那個品牌,就是快快樂樂的享用味道不難吃的便利一餐。
由於大家對品牌的刻板印象,以致於最近有很多所謂的「品牌」跑出來,可能還沒有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任何印象,或者根本還沒有建立一個獨特的風格,就已經第一步先將它們的價格抬得高高,像天一樣高。
我擔心,一眛本末倒置的追求高價為品牌的第一步,結果就是:最後,這裡的品牌,會愈來愈「無味」。
我們稱這種品牌為「無味品牌」。
也就是──除了好貴以外,完全沒有其它「味道」!
當台北街頭愈來愈這種好貴的「新品牌」,有的是穿的,有的是吃的,有的是用的,這城市可能將變成「無味城市」。
賣貴,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讓我們挑戰更高,挑戰更好,以上都比挑戰更便宜還要讓你站得起來並長長久久,每一步都是累積。但,賣貴,並不表示有品牌,這兩點是不能搞混的!
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品牌是「無味品牌」?
我們不會想起來!
因為,遺忘,是創業者最殘酷的敵人,要打敗它,絕不只是賣貴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