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的那天,三位分屬不同類運動的校隊同學上台發表他們這一年的總成績和感想。
小強說:「我只記得我贏了幾場,完全不記得輸了幾場!」
天啊,好狂妄,談下議論紛紛。
小憂說:「我只記得我輸了幾場,讓輸的痛苦來激勵自己一定要贏,不要再輸了!」
大家發出憐惜之聲。
小明說:「每場比賽結束後我都會自我分析,牢記每一場勝負,為什麼勝,為什麼敗,贏了會慶祝,輸了會自我檢討,才有今天的我。」
真了不起的小明,大家為小明歡呼!
聽起來,三個人都很不錯,但其實,這三種人其中一位的觀念比較正確一點。
是哪一位呢?
這時候,校長發言了──
「大家都要學小明!他是聰明的比賽,勝不驕、敗不餒,還會分析自己,從所有的比賽得到教訓,以後會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人!」
但,我有另一個看法──
如果我們都是老師眼中的這個小明,那,我們都沒辦法在這社會競爭太久的。
那是因為,小明一生都在比賽。一生都在比賽的人,肯定會有某一天,累了。
於是,被另一位不會累的同學超過去──
小強。
是的,那位「只記得贏了幾場」的小強,小強的人生早就已經不在比賽,他不記得所有的輸,他只記得所有的贏。
人生很長,隨著活的年數愈來愈長,這個小明、小強、小憂真的會走上完全不一樣的路:
先說小強,他只記得他贏過的球賽,會愈來愈多累積,他再怎樣總是會贏得幾場,於是他的人生會累積愈來愈多正面的能量。
再講小憂,他雖然有「臥薪嘗膽」的精神,但他只記得失敗,可能會愈來愈慘,直到他終於徹底的認為他是一個不容易贏的人。
最後是小明,這個第一名的小明,到最後,他終於選擇離開了戰場,離開比賽的壓力,回歸平淡,也退出了競爭。
沒有誰比較不好,不過,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我認為小強是可以在快樂中得到最多資源的人,因為他不是在「防敗」,他是在「求勝」。
某天,那個狂妄的小強和朋友有一段對話:
朋友:「一直做第一名,有什麼用?」
小強:「我又不是故意做第一名。」
朋友:「一直在拚贏,最後得到什麼?」
小強:「我覺得也沒有一直在拚贏。」
朋友:「輸有什麼可恥?」
小強:「我也不覺得輸很可恥。」
朋友:「你根本就在強辯,連和我鬥嘴都想『贏』。」
「我,」小強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贏,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
這是小強長大以後所說的話。
因為他只記得一路的贏,下一場,對他來說輸贏就沒有這麼重要。
那種「不想輸」的人,最後不是那個會一直贏的人;反倒是「不在乎」的,一生下來,也不知道「輸」了幾百場幾千場,但他只會記得那少數幾場「贏」的滋味,他就會一直想辦法往那邊走。到了幾歲都會繼續想贏,走得很長很久。
我們必須面對,一生中的確都在做競爭、做比賽,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過,如果我們抱著天天在比來比去的心情,天天在競爭的心情,贏了幾場,輸了幾場,我們撐不了一輩子。
如果你像小強一樣「選擇性失憶」,只記得贏了幾場就夠了,在小時候,這種人被罵「狂妄」,但到成年後,這變成「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