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舊文分享)
幾年前,有一位朋友看到我出書,告訴我:
「好羨慕你喔,還沒35歲就出了12本書!」
「你也可以啊。」我淡淡的回答。
「但,我沒這麼多題目可以寫!」他說。
「你有啊!」我說:「你幹這行已經幹了十年了,服務過不一樣的產業,早就可以寫些專業的東西了。」我鼓勵他。
「真的?」他說:「我以為要等到65歲!」
65歲?我至少可以找出5個以上的相關題目的作家,年資遠不及這位朋友但已經出過暢銷書而在那邊逍遙自在,而我這位朋友身懷絕技,卻還在「自謙」要等到65歲。
「唔,」朋友語氣又一轉:「我想,就算我有能力,我現在仍是『沒時間』出書。」
「真的?」我說,還沒來得及接下去,朋友就繼續說。
「沒時間,也沒有心情。」他說,「經驗也還不夠,我心理還沒ready。」
以上是發生在幾年前的對話。
兩周前,這位朋友打電話給我。
他說,他管理的整個部門即將被移到大陸,他打算離職,問他,下一步想做什麼?
猜猜他的回答是什麼。
「出書!」他說。
之前曾寫過一篇《65歲想做的事移到現在做》的文章,當時曾引用《紐約時報》文章,當時因為景氣不好,很多白領上班族,開始把以前說在65歲才要做的事情,移到現在做--
比方說,某人被公司解雇後,因為平常很愛旅行、本來就很想當導遊,所以就報考了正式的導遊。
某人被公司解雇後,由於一直對咖啡有一點夢想,索性就來開一間咖啡店。
某人被公司解雇後,從前一直想回宜蘭開民宿,現在立刻就回鄉去開了!
這篇《紐約時報》探討的是,當這些人被迫將65歲的夢想移到現在做,真的是覺得很「勉強」嗎?還是吁了一口氣,得到了以前從未得到的快樂?
報導發現,受訪者都認為,從白領的坐辦公室階級,跑來做這些「黑手」的藝術工作,雖然在財務上很是吃緊,生活相當辛苦,但在心理上的回饋,真是無限大!他們等於可以把人生「倒過來活」,原本是65歲才想幹的夢想,現在先把它做完,反而更早一點,實、現、夢、想。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紐約時報》報導還引用了多倫多大學教授激進的分析,認為目前人類的經濟建築在金錢與浮誇價值之上,大家被麻醉的去追求更多的金錢,但事實上,真正讓人類有價值的還是「人本創意」(human creativity),那是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的價值。
譬如「出書」。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藝術家,大環境的不景氣,反而讓人們有機會以35歲的精力、健康,來玩一玩原本應該屬於65歲的夢想,反而可將這個夢想做到很大很大。
這是景氣差的時期,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好的消息了!
如果你有機會將65歲的事移到今天做,別悲歎,而要恭喜。